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王国韬: 真情化解千千结

达州日报 2016-07-21 22:12 大字

纠纷调解现场,他是折冲樽俎、口若悬河的“辩士”,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化矛盾于无形;普法宣传现场,他是循循善诱、娓娓道来的“名师”,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把法治的种子播种到人们的心田。20年来,兢兢业业,忘我付出,他以工作为“药”,向病魔挑战,患癌12年自强不息,谱写了一曲嘹亮奋进的人生赞歌……

他,就是2015年度“达州市十大法治人物”、渠县静边镇司法所所长王国韬。

倾情调解:

为群众捧出一颗诚心

调解矛盾纠纷是基层司法所的主要日常工作。“任何一件矛盾纠纷案件的背后,必然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利益瓜葛。群众利益无小事,在调解中一定要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则。”从事人民调解工作20多年来,王国韬不怕苦、不怕难,以心换心,以诚待人,为群众毫无保留地捧出一颗诚心。

2014年8月,渠县第三建筑工程公司人员廖毅来到静边镇调委会,申请调解。经了解,当事人廖小娟在其丈夫李平承包的静边镇街道居民楼改建工程中担任炊事员,该工程的开发商为陈小兵,承包方为廖毅,劳务方为李小松,单方劳务为李平。2014年3月的一天,当事人廖小娟到所搭的葫芦架上摇葫芦时,不小心从葫芦架上滚下,后送渠县人民医院诊断为“压缩性骨折”。治疗出院后,被达州衡泰司法鉴定所鉴定为七级伤残,后期治疗费用约需2.5万元左右。经过他不懈努力,四方当事人最终达成赔偿协议,并很快在调委会办公室兑现。

1300多起矛盾纠纷,被他化解消除;50多场群体性械斗,被他苦苦劝阻;10多起自杀事件,被他悄悄制止……由于工作方法得当,工作业绩突出,2013年9月5日,“王国韬人民调解工作室”在静边镇挂牌成立,这是渠县首家以个人姓名命名的调解工作室。

排忧解难:

为群众献出一颗爱心

“我从小在农村长大,深知基层群众生活的艰辛。只要他们找到我,我都会实心实意为他们服务,想方设法为他们排忧解难。”王国韬不仅是这样说的,在实际工作中更是这样做的。

2015年9月的一天,静边镇龙山村年过八旬的村民张大爷因生活无着、居无定所,来到司法所,向王国韬寻求援助。原来,张大爷早年在静边镇一家酒厂工作,约定退休后由其二儿子接班,并全权负责其和老伴的居住和生活。然而,二儿子接班后酒厂倒闭,仅靠其打工维持全家人的生活,赡养老人的能力有限,不愿意再接收两位老人。无奈之下,张大爷只好向王国韬求助。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王国韬苦口婆心的教育,张大爷的儿子、儿媳认识到了自己所犯的错误,诚恳地向老人道了歉,并最终达成协议,承诺今后好好赡养老人,让他们幸福地安度晚年。

热心普法:

把法治种子播种到人们心田

“因民间纠纷引起的打架斗殴或者损毁他人财物等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情节较轻的,公安机关可以调解处理。经公安机关调解,当事人达成协议的,不予处罚……”今年4月7日,静边镇双鹅村场坝聚拢来数十名村民,大伙正兴致盎然地聆听王国韬的法治宣讲。这一场,王国韬讲解的是《治安管理处罚法》。为调动大家的兴趣,一开始,他以发生在万寿乡的叔侄斗殴事件为引子,巧妙引出整堂讲座。生动的案例、深入浅出的分析,再加上活泼生动的语言,宣讲现场掌声阵阵。

“普法教育,需从娃娃抓起。”每年,王国韬都要到学校义务上法治课。为确保课堂质量,每次上课之前,他总会认真查阅资料,精心备课,有时一忙就忙到凌晨一两点。王国韬采用以案说法的形式,结合发生在身边的真实案例,向广大青少年学生系统讲解了《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引导他们从小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将法治意识融化在心里,铭刻在脑海中。2014年,渠县11所县级“零犯罪率学校”中,静边镇就有两所。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在普法宣传教育工作中,王国韬办法治板报96期,开展法治宣传教育116场次,送法进院坝、进田间150余次,解答法律咨询660余人次。

向病魔挑战:

谱写人生奋进之歌

目光沉稳而坚定,语速徐缓而有力,浑身上下洋溢着火样的工作热情、好像有使不完的干劲……这是很多人见到王国韬后的“第一印象”。可令大家料想不到的是,12年前,王国韬曾是一个一度被判了“死刑”的人。

2004年春节期间,身体一向顶呱呱的王国韬突然感到极度疲惫,继而感冒盗汗,在家接连输了几天的液后,依旧无法缓解病情。意识到病情的严重性后,家人和同事急忙把他送到达州市中心医院进行检查。诊断结果出来了——“淋巴癌,恶性癌细胞正在转移”!这一消息如同晴天霹雳,家人和同事无法接受这一残酷的事实,个个掩面哭泣。

“只要精神不滑坡,死神也得躲着我!”凭着这样一份壮志豪情,王国韬战胜了化疗期间的各种排斥反应,战胜了生不如死的巨大痛楚,战胜了内心的恐惧和不安。出院后,他倍加珍惜生命里的每一天,每天按时服药,坚持锻炼身体,从不间断,病情也一天比一天好转。

“我只是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尽了自己应尽的职责,党和政府给予了我这么多的荣誉,我深感愧疚和不安。”在王国韬看来,成绩只能说明过去,并不代表未来,今后,自己将一如既往地“当老实人”、“干老实事”,继续在本职岗位上尽职尽责、尽心尽力,永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

□本报记者 邱霞

新闻推荐

渠县人大常委会 突击暗访脱贫工作实效

本报讯近日,渠县人大常委会检查组先后深入该县5个贫困村,通过突击暗访的形式,真实了解各贫困村脱贫攻坚工作开展情况。通过此次突击暗访,检查组深入了解到目前该县脱贫工作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为准确...

渠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渠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