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农水”给力 福成村村民种田不再望天收
三板乡福成村蓄水池
正待春雨入注的水池,尚留有村民们劳作的痕迹;一条条横穿田地间的水渠,不断向前蜿蜒延伸……日前,记者来到渠县三板乡福成村,只见田间地头那纵横交错的水渠一眼望不到头。
“以前种田看天,就盼着天上下雨。遇到降雨少,就得从几百米远的地方一担一担地把水挑过来,费力不说,水少了根本就浇不透。”正忙着在自家田地里翻土的福成村村民何小华,对刚交付使用的“小农水”项目赞叹不已,“要在去年的这个时候,我们一家人还在为缺水无法耕种发愁呢!”
福成村村名中虽带着一个“福”字,但因山地、丘陵较多,却难享其福。特别是遇上干旱年份,春播春种时节除地势较低的水田能蓄上水外,有近三分之一的旱田难以灌溉,更别说有啥收成。
有收无收在于水。据福成村党支部书记朱学礼介绍,为化解这一问题,助农增收,渠县于2014年以来在三板乡福成村大面积实施了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建设。并按照“政府主导、整合项目、市场引导、群众参与”的思路,投资229.85余万元在该村新修渠道2.3公里,整治山坪塘11口,新建蓄水池13口,全部于去年12月底交付使用。“小农水”项目使该村新增蓄水能力9.76万立方米,新增灌面73公顷,恢复改善灌溉面积106公顷,发展节水灌面13公顷,新增年节水能力1.61万立方米,受益人口0.33万人,实现了“旱能灌、涝能排”,农民种田望天收的状况大为改善。
“村里的农业用水条件得到改善,许多村民准备重新种上抛荒的田地”。提起小农水建设,何小华满脸是笑,他正准备好好规划一下自家的几亩农田。
“小农水”项目让村民的种植理念发生了变化,进而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村民李忠银回家过年时,发现村里“小农水”建设如火如荼,根据在外打拼积累的经验,他认准这是个致富的好机会,在村里承包26公顷田用于种植莲藕。“以前种田没赚头,不得已外出务工。现在我敢种这么多地,主要是水的问题解决了。”李忠银说这话时底气十足。
□文/图 孙毅 本报记者 李道全
新闻推荐
(紧接第一版)农产品加工企业应用电子商务,主推柑桔、柠檬、黄花等主打产品,实现农产品线下展示、线上交易、产销对接。2015年,全县电子商务交易额与农产品电商交易额分别突破2亿元、1亿元。今年以来,先...
渠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渠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