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回顾“十二五” 达州市农业产业发展交上满意答卷

达州日报 2016-03-03 22:34 大字

●7个县(市、区)纳入了全省90个粮食生产重点县建设,其中5个县(市、区)又纳入千亿斤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

●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40.1%,比“十一五”末增长10%

●全市已通过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13个、绿色食品26个、有机食品6个、地理标志农产品7个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达州市是农业大市,回顾“十二五”,达州市农业农村改革创新不断推进,农业大市正不断向现代农业强市转型发展,全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放眼巴山大地,一幅幅现代农业发展的多彩画卷尽收眼底……

亮点一:

粮食生产能力增强

“十二五”期间,达州市大力实施粮食生产能力提升工程和粮经复合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项目,整建制推进粮油高产高效创建,开展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粮食、油料连续5年增产,比2010年增25.6万吨、2.71万吨。全市建成粮经复合高产高效基地60.43万亩,7个县(市、区)纳入了全省90个粮食生产重点县建设,其中5个县(市、区)又纳入千亿斤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宣汉被确定为“全省盆周山区现代粮食产业示范基地”,大竹、宣汉、达川、渠县先后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全国粮食生产标兵县及四川省粮食“丰收杯”荣誉,达州市2012年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2011年、2013年荣获全省粮食“丰收杯”。

亮点二:

新的产业格局逐步形成

目前全市特色产业基地初具规模,建设了国家级、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及万亩亿元示范区40个。新建特色产业基地75万亩,设施农业8万亩,特色农业种植面积达227.5万亩。建成现代畜牧业养殖小区2500个,市级以上标准化养殖场150个,部省级39个。水产品总产量达48069吨,增幅3.84%。渔业产值63018万元,比增4.6%。宣汉、大竹、渠县、达川进入全省现代农业重点县,渠县、大竹、宣汉、达川、开江、通川创建为全省畜牧重点县,达川、大竹列入全省蚕桑重点县,万源进入全省茶叶重点县。

亮点三:

农业装备技术水平显著提高

“十二五”期间,全市新建高标准农田74.5万亩。新增提灌设备6061台套43312千瓦。新建机耕便民道1.15万公里,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40.1%,比“十一五”末增长10%。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动植物良种繁育体系初步建立,良种对农业增产的贡献率达46%。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比“十一五”末增长10%。农业信息化快速发展,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得到快速运用,农村电子商务飞速发展。

亮点四:

农业发展内驱动力不断增强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推进有力,2016年6月底可全面完成。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达到8798家,比“十一五”末增长528.43%。耕地流转面积达75.1万亩,比“十一五”末增长150.33%。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达到37.17万亩,比“十一五”末增长147.8%。

亮点五:

农业品牌引领农业转型升级

全市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01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21家);农产品加工集中区5个,入驻农产品加工企业50家,实现年产值100亿元,以粮油、畜禽、苎麻、茶叶、中药材加工为主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加快发展。全市已通过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13个、绿色食品26个、有机食品6个、地理标志农产品7个,全市“三品一标”农产品总量已达152个。

亮点六:

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有实效

全市进一步规范了农资市场经营秩序,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达99%以上,瘦肉精监测合格率100%,未发生重大动物疫情。宣汉、渠县、达川成功创建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加大农机安全、渔业安全、农能安全监管,“十二五”期间,全市无较大及以上安全事故发生。

□本报记者 邱霞

新闻推荐

渠县档案局 帮扶龙眼村10户贫困户脱贫

帮扶龙眼村10户贫困户脱贫

渠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渠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