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果子红了 日子火了 —— 仁和区大龙潭乡大龙潭村产业扶持记

攀枝花日报 2016-03-27 00:38 大字

□本报记者 江潇

3月23日,仁和区大龙潭乡大龙潭村村民郑红云又来到自家地里转悠,眼瞅着嫁接后的红梨苗成活了、长高了,他索性坐在山头上,悠闲地抽起了烟。如今,全村6万株、1600多亩的红梨苗全部种植完成,让村民看到了希望。“等到红梨红了,我们的日子也就‘火\’了。”郑红云开心地说。

大龙潭村是省级贫困村,为了帮助村民找到一条长远的致富路,区、乡、村共同谋划,于去年起因地制宜发展红梨产业,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产业怎么选?

大龙潭村的山下就是芒果大村混撒拉。每年望着碧绿枝叶间遮掩不住的金黄大芒果,大龙潭村的村民也按耐不住了。从2009年起,家家户户开始种芒果,粮食地里种、菜地里也种,然而不是产量低、就是品相差,用郑红云的话说,就是栽了一个又一个跟头。

村民想不明白?为啥山下村民住小楼,山上的村民住土房。

2015年,仁和区扶贫移民局和区农牧局组织专家对大龙潭村进行考察,道出了其中的原委。芒果适合在海拔1500米以下的地方种植,而海拔1500米的大龙潭村处于临界海拔,不适合发展芒果。

那产业如何选呢?

对于产业扶贫,大龙潭乡副乡长刘颖的体会是:要想选准产业,必须先“认清自己”。

大龙潭村的土地很大一部分是红土,土壤较为肥沃。以前都以发展烤烟为主,随着农民外出打工增多,近两年来,烤烟种植面积由3000亩降为900亩。大龙潭村“第一书记”罗国祥说:“在村里,一个人只能打理一亩烤烟,如果能有一个产业,可以一个人打理几亩地,那就最好不过了。”

选择什么样的产业让贫困群众脱贫并长期受益,是实施***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2015年11月,仁和区组织涉农部门“会诊”,发现红梨适合大龙潭种植,于是带领村干部和村民去考察,让大伙对红梨有了深刻的认识:红梨颜色上与普通梨有很大不同,它的果皮有部分是红色的,颜色喜庆;果实耐贮藏,常温下可贮存3个月以上,且味道不变。最主要的是,一个村民可以打理五六亩梨树。

眼下,望着一棵棵嫩绿的树苗迎风傲立,展现出勃勃生机,郑红云乐得合不拢嘴。

产业怎么扶?

“政府要做好农民做不了的事,制定扶持政策,完善基础设施,培育产业发展的沃土。”罗国祥说。

“罗书记在坝子里高声吆喝:发展红梨产业,就是我们脱贫致富之路。”提起2016年1月6日的这一幕,郑红云记忆犹新。当时全村开动员大会,动员大家不要再盲目种植芒果,因地制宜发展红梨产业。“我们穷了一辈子,虽然有些担忧,但大伙致富的愿望很强烈,抢着报名。”郑红云说。

“针对贫困户,我们种植1亩梨补助740元,土地整理、开挖都是区里出钱,村民只需要施肥填土,栽种苗子。”罗国祥说,今年春节期间,村民都忙着种植红梨,区里还分批派来专家,手把手教农民种植。

看到致富的机会来了,郑红云家的5亩苞谷地全换种了红梨苗子。同时,村里还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一条3.15公里长、3.5米宽的硬化道路一直延伸到1600亩梨树基地里。

“半年前这还是条土路,崎岖不平,村民都不愿意上来。如今,这条路就是我们的产业路、致富路。”罗国祥说,跃进水库的配套沟渠已经全部修好,今年水库的水就可以流淌到村子里来。

“路通了、水有了,产业也起步了,那市场怎么找?”很多村民都提出了自己心中的疑惑。

“莫要急,现在‘娃\’还没长大,就要想着‘娶媳妇\’,也太操之过急了嘛。我们要保证果子的质量,打响红梨品牌,到时候,我们村的红梨也可以像混撒拉的芒果一样,销售到全国各地。开梨花的时候,我们还可以举办梨花节,发展旅游业。”罗国祥信心满满地告诉村民们。

新闻推荐

“文化大餐”送到干坝子

本报讯(何万杰李永忠记者徐铭文/图)近日,由仁和区区委宣传部、区纪委、区文广新局、区文化馆组织的***文艺惠民巡演队来到大龙潭乡干坝子村,将精彩的文艺节目和生动的政策宣讲送到群众家门...

渠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渠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