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商品拿来用的 比摆起看的好卖
□董雨晴 本报记者 吴晓铃
“现代化和非遗应该像水和稻谷的关系……”今年的非遗国际论坛上,与会专家指出非遗实行生产性保护,完全可与现代生活并行不悖。那么,非遗如何才能不被现代生活抛弃?记者近日展开调查,发现从古镇、老街等旅游目的地入手,部分非遗项目积极转身生产适合现代生活的实用品,找到 “吸金”的方法。
古镇老街有非遗
“没想到成都还有专门卖非遗产品的地方!”9月17日,长沙游客陈珍无意中逛到成都文殊坊的非遗一条街时,很惊喜。在这条不足百米的古街上,蜀绣大师郝淑萍、孟德芝的工作室和门店相邻;成都漆艺的国家级传承人宋西平和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杨莉的工作室隔街相望;苴却砚、蜀江锦院的蜀锦、著名的渠县刘氏竹编等在这条街上密集分布。杨莉告诉记者,文殊坊的非遗一条街在2009年6月开街,邀请了一些非遗项目进驻。“刚开始还主要是文殊院的香客来逛,后来随着宣传力度加大,渐渐便有了专门来此淘宝的游客。”“这些地方与非遗的气质比较契合,而且客流量也大,是非遗产品的好出口。”蜀江锦院博物馆馆长钟秉章说。记者采访发现,除了文殊坊专门打造的非遗街,非遗传人们早已瞄准了古镇、古街等旅游市场。在宽巷子,蜀江锦院的蜀锦产品以及各类蜀绣摆件早已进驻,糖人、蛋壳画等成都特色非遗,在锦里、黄龙溪等景点,也随处可见。
生活实用品受追捧
光有地利还不行,一些对市场敏感的非遗人,已从旅游纪念品、礼品迅速转身开发实用的生活用品。
道安的银花丝门店,游客往往最先被手工制作的精致花瓶、盘子等摆件吸引,但销得最快的,却是道安女儿王晓璐设计的项链、手镯等饰品。道安透露,文殊坊的店面向散客销售饰品,一年有上百万元的营业额。而钟秉章透露,蜀江锦院在宽巷子开店五六年,开发了丝巾、钱包、披肩甚至杯垫等上百种生活实用品,“每年销量可以达到两三百万元。”
为何转型制作生活实用品?刘氏竹编传承人刘嘉峰的儿子刘江认为,这也是紧跟现代生活的潮流。“过去的游客或许还喜欢买只能摆着看的旅游纪念品,但现在完全不是这么回事,游客喜欢买既有纪念意义又有实用价值的东西。”刘江透露,以前刘氏竹编主要做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品,销量平平。但现在开发了茶具等实用商品,各营业点每年都能有数百万元的销量,市场远非过去能比。
曲高和寡的担忧
然而,在古镇老街上出售的非遗产品,并非样样都有市场。
杨莉在文殊坊的门店,从开业至今,一直销量不高。杨莉表示,作为工艺美术大师,她更多的时间花在收藏品的制作上。漆器工艺有70多道,做一件漆器精品需要八九个月,根本没时间做生意。而为了个人品牌,她出手的漆器都走高端路线,动辄数万元的花瓶、盒子等商品,消费群体相对较窄,因此文殊坊门店的生意一直不太好。而文殊坊有一家蜀绣工作室,尽管大师及学生制作的绣品相当华美大气,但蜀绣屏风、摆件等产品形态传统,感兴趣的游客并不多。工作室销售人员无奈告诉记者,今年销量差的时候,一个月只有一两万元的销售额。
对此,钟秉章认为,非遗要想活起来,传承人还是要转变观念。“精品可以彰显非遗的文化传承属性,古镇、古街等旅游市场,为非遗提供了一个接入市场的契机,只有将文化属性和商品属性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非遗的生产性保护。”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王眉灵)1月13日,成都铁路局医疗列车开往南充火车站,为旅客提供免费诊疗服务。这是全国首列医疗列车。从24日起,该列车将投入春运。该医疗列车装备了X光机、彩超仪、肺功能仪等医疗设备,设有...
渠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渠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