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农民变身当“股东”土地不撂荒 钱也挣到手

四川日报 2015-04-22 10:39 大字

□本报记者 袁婧

“把撂荒地利用起来,就当拣了几个钱。”今年56岁的王寿兰,是达州市渠县渠南乡花园村村民。除了种自家地、养猪,他还是渠南乡亚博柠檬基地的劳务工人。把土地流转给柠檬基地,再为基地干活,土地流转金加上务工所得就是王寿兰所说的“拣了几个钱”。

4月16日,王寿兰正在柠檬基地为杀虫防虫做准备,“现在都是机械化操作,配好农药就用喷雾器喷洒柠檬叶面。”王寿兰的报酬按工日计算,“光是务工收入,一年也有一万多块钱。”除了务工所得,每年还有一笔3000多元的土地流转金。2012年,他将自家撂荒的7亩地流转给了回乡创业的村民雷镇,发展柠檬产业,自己又间种了红苕、花生、绿豆等作物。

曾在巴西、委内瑞拉等国务工的雷镇直言,创办柠檬基地就是要“把农民转化为工人,再把工人转化为我们的‘股东\’。”从最初的1000多亩,到2013年新流转的3500亩,再到2014年又流转的4500亩,现在整个柠檬基地已经扩展到了近万亩。

据他介绍,去年新流转的土地采取了土地入股的新方式,不再直接向农民发放土地流转金,“以一亩地为例,按产量2000斤/亩、批发价6元/斤来算,收入就是12000元,农民和基地再按照二八分成,一亩地的分红就2400元”。土地入股分红更能发挥村民的积极性,“因为收入多少,跟收成好不好,就直接挂钩了”,渠南乡乡长罗乐补充道。

王寿兰告诉记者,即便没有分红,以前种地一年毛收入才四五千元,现在每年收入超过万元了。2012年流转的1000多亩地,去年收了30多万斤柠檬;今年,2013年流转的3500亩地也将全面挂果。一边种柠檬,一边研发柠檬油、柠檬果胶等系列产品,基地在延长产业链的同时,还要拓宽销售渠道,占地30亩的加工厂下半年也将建起来。柠檬基地涉及花园村、五龙村、李坝村、金桥村等六个村,吸纳就近务工人员超过2000人。“全乡土地流转达70%以上。”

将土地流转金集纳、将农民转变为股东,采取这种做法的不只渠南乡。与之相隔的屏西乡万亩核桃基地,也推行“公司+专合社建基地联农户”的模式,公司流转农户的荒山荒地,农户将土地流转金交予专合社成为股东,公司和专合社共同建设基地并参与生产管理和收入分配。收获时,基地内核桃总产值(量)的18%按股份分配给农户,既可选择分果子也可选择现金。

新闻推荐

农民返乡创业最高可获10万元补贴

达州完善落实奖补政策,鼓励支持务工农民返乡创业本报讯(记者袁婧)8月3日,记者从达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获悉,日前该市出台鼓励支持务工农民返乡创业的意见,进一步细化了农民返乡创业的帮扶措施。据...

渠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渠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