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渠县灾后重建见闻 不坐等政府救济 灾民奋力生产自救 昨日清晨,天刚刚吐白,张帮宣便骑着三轮摩托车向自家的玉米地进发。他要赶早抢摘一车玉米到附近的集市售卖。

达州晚报 2014-09-18 14:04 大字

[摘要]昨日清晨,天刚刚吐白,张帮宣便骑着三轮摩托车向自家的玉米地进发。他要赶早抢摘一车玉米到附近的集市售卖。

今年65岁的张帮宣是渠县土溪镇天合村村民。天合村就在渠江边上,老张说,打他年轻时开始,家里低洼处的田地便年年遭遇洪涝灾害,从未间断。“9·13”洪灾中,张帮宣家的2亩花生、1亩多玉米和几亩蔬菜悉数被淹。

“好在今年水势并不猛烈,没把玉米杆连根拔起,不然就真的颗粒无收咯。”张帮宣的身上有着渠县人特有的幽默、坚毅。一到玉米地,他换上筒靴就开始忙活。洪水退去,土地松软、泥泞,张帮宣深一脚浅一脚地在地里寻觅,没到一个小时,三轮摩托车就装满了玉米。

火速骑车回家后,他喊来妻儿一道剥玉米壳。“必须赶早,现在鲜玉米能卖3块钱一斤,这个价格可不便宜!”张帮宣说,家里受灾,不能坐等政府救济,必须自力更生,“能抢一分就赚到一分”。

此时,天已大亮,开始下起细雨。在土溪镇万亩蔬菜基地,洪水卷走了土地上的所有蔬菜,基地变成了泥地。三两棵残存的菜苗耸拉着脑袋,似乎在控诉洪魔的无情。

天合村81岁的张成福老人正冒雨察看作物受损情况。张老前不久刚种下一亩地的花菜、莲花白。一场洪水,让之前的辛苦变成泡影。张成福说,唯一让他欣慰的是,年初在村组干部的劝导下,购买了几十元的农作物保险,等理赔款下来,应该能减少一些损失。

“我已经到镇上买了种子,雨停后,就种上萝卜、莴笋。”洪水,在年老的张成福看来并不可怕,生活还要继续,他充满信心。

土溪镇副镇长郭天啸告诉记者,此次洪灾中,土溪镇有5800亩农作物受灾,其中2400亩绝收,直接经济损失达496万元。该镇已联系农业、农机等部门,将在雨停后第一时间组织村民补栽秋洋芋、莴笋等晚秋作物,全力生产自救。

在“9·13”洪灾中,渠县县城多次进水,14日1时,水位一度上涨达17.13米。洪水逐渐退却,渠城百姓生活是否恢复正常?沿着宽敞、笔直的救灾生命通道,记者向渠县县城进发。

干净整洁的市容、行人如织的街头、忙于促销的商家,再加上因渠江大桥检修而拥堵的车辆,洪水似乎没在渠城留下任何印记。

在渠城滨河路,哈儿火锅店的老板陈丽正和员工一道清扫店里的淤泥。陈丽说,洪水来临前,她就接到社区通知,及时搬离了店里的物资,“除了电力线路出了故障,损失并不大”。

滨河路上,渠江镇副镇长徐雪峰正带着镇上的党员干部用高压水枪冲洗路面。“洪水来前通知、洪水来时巡查、洪水退后清洗,就是我们的抗洪经验。”

根据近年来降雨比较集中、分布不均匀的气候特点,渠县县委、县政府在今年年初就提前完善了防汛工作预案,组织开展了应急演练,备足冲锋舟、救生衣等应急物资,为防汛度汛做好了充分准备。全县60个乡镇划分为9大片区,县委常委分别挂包片区,防汛形势严峻的三汇、土溪等乡镇分别由一名县级领导现场值守、一线指挥;沿河乡镇实行乡镇干部包村、村社干部包户的防汛责任制,县城各街道实行县级机关“包街”制度,负责防汛宣传、人员财产转移以及洪水退后的清淤、消杀工作。

在此次暴雨洪灾中,渠县60个乡镇受灾,紧急疏散人员9.85万人,转移安置7988人,直接经济损失29315.52万元,无一人因灾受伤死亡。

(本报记者 谭楚甲 杜晓辉)

新闻推荐

三男女演双簧 滨河游园 太婆被骗万元 ■冒充孙子战友 ■冒充孙子通话 ■PS合影照片 ■送“人参”请吃饭

■冒充孙子战友 ■冒充孙子通话 ■PS合影照片 ■送“人参”请吃饭

渠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渠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