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走近身边辛勤奔忙的劳动者

达州晚报 2014-04-28 14:29 大字

在我们身边,有那么一个群体:他们生活在这座城市,服务于这座城市,用他们辛勤的汗水,点缀着这座城市人的生活。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之际,让我们走近他们的生活,感受他们的艰辛,感受他们给这座城市带来的美丽与快乐!

风雨兼程“快递人”

辛劳奔波 递送幸福

每天,在我们的城市里忙碌着这样一群人,他们带着大大小小的包裹,穿梭在大街小巷,物业小区,走近千家万户,不管是烈日当头,还是刮风下雨,365日从不间断。他们是风雨兼程的“快递人”。

早上7点过,申通快递的门前就已经热闹起来,三十多个着装统一的快递员正在操作大厅里忙碌着,每天都有五六千个快件等着他们分拣和扫描。

今年50岁的何达明,是其中的一位。和大家一样,何达明熟练地分拣着各种包裹,根据送货地址将包裹进行粗略的分类。

经过近一个小时的忙碌,一大车的包裹才基本分拣完成。何达明需要将自己负责区域的包裹进行仔细核对,然后用几个大帆布包包依从近到远的顺序装车,他每天的包裹都装成如小山似的,人坐在摩托车上,只见包裹袋不见人身影。8点40分,装好车的何达明就带着他的“任务”,跨上摩托,在大街小巷中穿梭,开始一天的旅程。

何达明负责的区域是南至州河大桥,西到国粮,东到金兰小区这方圆20平方公里,上万家住户的服务,这一片区不仅居住人口多,地形也比较复杂。但何达明送起快递来,却是有条不紊,风风火火,似一张活的“谷歌地图”,每一个包裹该送往哪里,线路应该怎样安排才最合理,他都了然于胸。在工作间隙,何达明一面给客户拨打电话,一面告诉记者,他每天都有两百多件快件要送,上午一趟下午一趟,不这么“心急火燎”是送不完的,如果路线不清楚,那更是浪费时间,何达明说,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没经验,他可没少吃这个苦头。

何达明坦言,虽然送快递这份“马不停蹄”的工作让人感到很劳累,但能将快递及时送到渴盼的客户手中也是一种快乐。“因为任务重,我们每天都要打两三百个电话,有时候一个客户的电话都要打好几次,有时你打过去,他不接电话,有时你再打通了,他半天又不吭声,很是着急。对我们来讲,必须分秒必争,重复多打一个电话就意味着要耽误下一个业务的联系。”

“工作中有酸甜苦辣,更需要客户理解。有些客户你打不通电话,他收不到快递要埋怨,往往还要受很多委屈。同时,我们这工作整天处在高度紧张和辛劳之中,容不得有半点差错,否则也会遭到客户投诉”。

工作4年多来,何达明挺自豪地说,自己很少出差错,很多客户都愿意在需要邮寄快递物件时,找他寄发,无形中也会增加一部分收益。

何达明的老家是达川区石桥农村的,家里条件比较艰难,孩子要上学,家里要开支,一家人都巴望着他每月的收入。何达明以前做过临时工,开过小三轮,自从干上快递工作后,他觉得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充实。看着一份又一份包裹自他的手中送出,他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快乐,收获更多的则是客户的问候、理解与支持。

披星戴月“环卫工”

美化城市 荡涤心灵

当整座城市还在睡梦中,达州城区1000余名环卫工人,已经开始一天的忙碌。

晚上10点,社区记者来到老城区,体验环卫工人的夜班辛劳。尽管夜晚的路人变得稀少,但上夜班的环卫工人师傅们仍认真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悉心清扫自己区域内的垃圾。

在闹市繁华的中心广场,几位身着橙黄色环保服的女性在人群中穿梭奔忙着清捡垃圾。记者上前与她们攀谈,其中两位年轻的环卫女工得知记者来意后,立即予以拒绝,说很忙没时间接受采访。记者无奈只好寻找下一个目标。吸取教训,记者先在超市买了两瓶水拿上,在碰到一位年近五旬的环卫大姐时,先给她递上水,送上问候,才说明来意。但这位大姐也说水不要也不接受采访,在记者的再三请求下,这位后来得知姓李的大姐说她很忙,只给我两分钟的时间。我说不耽搁时间,你边扫地我们边聊。

暮春之际,早晚寒气逼人。这位李大姐却仅穿着单薄的衣衫在忙碌着。交谈中得知,李大姐老家是达川区堡子农村的,一年前来到市环卫处。他的丈夫身体不好,大女儿今年又准备结婚,小儿子还在读初中,一家人开销全靠她。李大姐告诉记者:“目前达州在全省率先实行24小时四班倒的全天候保洁工作。”当晚她上的是第三班,即从晚上的6点到深夜12点,这时段虽然没白天的人多,但垃圾也还是不少,仅社区记者跟随她转悠的不到一百多米,她的撮箕就装满垃圾。她说,这些垃圾主要是夜晚玩耍、散步的市民丢弃的。她必须时时在自己负责的区域来回重复清扫,以保证地面的整洁。

寂静的夜色中,只见撮箕与地面摩擦发出的“嚓嚓”声,单调而刺耳。“现在我们达州市已是省级卫生城市,随着城市的日益扩大,将来还将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所以,对城市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有时我们前脚刚扫完,后脚就有市民扔了垃圾。一些市民爱带宠物来广场玩,宠物随地大小便,给我们保洁带来不便,有的市民你给他(她)指出宠物弄脏环境时,还反倒不高兴,说狗又不是人,它可没那么听话。言下之意不但不管好宠物,反倒说我们不是,这种得不到理解的时候,很是无奈。假如大家都不乱扔垃圾,爱护城市环境,我们的工作也会轻松很多,城市也会靓丽许多”。李大姐感叹道。

做完广场的保洁后,李大姐说她还要去三圣宫看看,那里的夜生活很丰富,垃圾也比较多。上深夜班的同事当天身体不适,需要她去帮忙一起清理,否则天亮就影响市容……

当记者提出给李大姐拍张照片时,她坚决回绝说,我们只需要默默无闻,不需要张扬宣传。记者只能悄悄抢拍了一张背影……

据了解,达城共有44条大街、72条小街,4座大桥,面积达280万平方米,每日的垃圾清运量达360吨。这一切都要靠我们1000多名辛劳的环卫工披星戴月完成,他们用汗水给我们的城市带来美丽,也荡涤着每一个市民的心灵:不要乱扔垃圾,要珍惜环卫工人的辛劳成果,共同爱护我们家园的卫生。

空中摆渡“塔吊妹”

云端生活 装点城市

塔吊人的艰辛,在于他们的工作环境,几十米甚至上百米的高空,一两平方米的操作室一呆就是大半天,甚至一整天。

26日,记者有幸采访到了他们中的一位——正在北外张家坝北部新区工地上从事高处作业的塔吊工秦玲玲,实地感受塔吊工人“空中摆渡”的云端生活。由于女性做塔吊工作的很稀少,所以人们都亲切的称呼她“美丽塔吊妹”。

当日上午,记者来到施工现场,工地一派繁忙。地面上几名工作人员正通过对讲机,指挥在70米高空作业的塔吊妹秦玲玲吊砖头和砂石。站在地面的社区记者抬头望去,只见白云飘过的塔吊顶部有一个“铁箱子”,塔吊妹秦玲玲的身影依稀可见。在她熟练操作下,一袋袋水泥、砖块被“摆渡”到需要的楼层。阳光下,雏形初见的一幢幢高楼就在这些辛劳的“塔吊工、塔吊妹”的“空中摆渡”中悄然“拔节”。

11时50分,工作了近4个小时的“塔吊妹”终于下来了。秦玲玲个头不高,但身材敦实。尽管身穿工作服,头戴安全帽,但她甜美的笑容,给记者的第一印象“哪像建筑工人,简直就是一个大美女”。

一番寒暄,回到地上的秦玲玲向记者讲述了她高空作业的经历。

秦玲玲说,她每天的工作,是从爬进操作室开始的。秦玲玲所说的操作室是用钢铁做成的,从外面看像个铁箱子,面积约一两平方米,仅容纳下一个操作台和一把椅子。“想在操作室来回走动很困难,工作累了,我就站起来往远处看看犀牛山风景,俯身瞄瞄州河飘过的渔舟,调节一下精神”。

“在高空作业需要补充水分,可方便成了最大的难题。”秦玲玲说,由于在高空想方便时不方便,所以严格控制每天喝水的量。“上下一次操作室不容易,没有特殊事情,一般我不下来,吃喝拉撒全在操作室解决。”秦玲玲笑着说,这个“铁箱子”就是她空中的家,从7时多上去,到18时下来,除中午吃饭休息一下外,工期忙时,她一天的时间几乎全在那里面度过。

交谈中记者得知,秦玲玲老家在渠县农村。为了一双儿女的求学成长,她和丈夫来到达城,用前几年外出打工挣的十几万元血汗钱在西外按揭了一套商品房,如今的每月按揭款及孩子们的上学费用,常常压得她喘不过气来。“为了生活,很年轻时自己专门去学了塔吊技术,现在老公也会泥水匠活儿,两口子就都在张家坝的工地打工。”

“不是任何人都能胜任这份工作的。不但要没有恐高症,还要有良好的视力,特棒的身体,才能每次准确地吊好物品。同时,塔吊工必须持有住建部门颁发的特种作业操作证才能上岗,而只有培训合格,通过考核、体检等一系列程序后才能顺利领到操作证。”自豪的秦玲玲说这一切她都具备。

来达城之前,秦玲玲先后在省内外多处建筑工地开过塔吊。“每天看着从我脚下一点儿一点儿升高的高楼大厦,心里有说不出的喜悦”。

新闻推荐

端午将至 达州家居卖场提前“过节促销” 随着“六一”和端午节将至,两个节日为达州的家居市场带来促销热点。记者了解到,家居卖场已经提前进入节日促销“节奏”。低价

随着“六一”和端午节将至,两个节日为达州的家居市场带来促销热点。记者了解到,家居卖场已经提前进入节日促销“节奏”。低价销售、满额再返现、买就送礼等活动更是层出不穷。...

渠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渠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