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农校”打开“致富门” □实习生 王建 张月骄文/图

攀枝花日报 2012-08-17 08:17 大字

8月14日,仁和区大龙潭乡新街社区居民汪其有在自家的芒果林里忙着采摘。看着枝头上一个个沉甸甸的芒果,他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都要感谢新型农民培训学校。”说起现在的好日子,汪其有激动不已。

好模式学到真本领

2005年,汪其有开始种植芒果,但一开始并不顺利。“这树子硬是不结果果,我们一家人焦得很。”老汪回忆说,“2005年以前,我们社区主要种植石榴,但果子总是无缘无故就掉了,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少人改种芒果了,一开始也不懂得套袋技术,就让芒果自生自灭。两年时间下来,果农们都起了放弃的念头……”

2007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老汪得知仁和区新型农民培训学校要把课堂搬到自己“家门口”,为村里的芒果种植户讲授相关的种植技术,他便主动报了名。“学校每个月都会安排三到四次培训,上午学理论,下午到田里‘手把手\’教技术。”老汪说,“课堂上,老师还经常用投影仪给我们放图片,让像我这样认不到几个字的人更直观地学到东西。”

说着,老汪掏出个本本给我们看。“这是我的中专毕业证,现在我也是一名中专生了。”老汪自豪地说,“我们在学校培训完了,学校还会不时的抽查我们的学习成果,确定我们真的把芒果技术学到手了,有了致富本领,学校就会给我们发一个这样的中专毕业证书。”

仁和区新型农民培训学校,采用基层党建与农业技术相结合的教学办法,将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管理、守法律”的新型农民。对老百姓进行思想教育,让他们的致富观念转变,懂得法律法规,有一颗感恩的心;教老百姓实用技术让他们了解病虫害防治,懂得施肥技术,懂得用药管理等。

学校在农村建起了示范基地,实行“送课下乡”,将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来自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的农技专家和学校党建教师亲自到现场授课、示范,传授农业实用技术,提高老百姓的政治理论素质。

“学校老师可严了,上课期间不准抽烟,不准说话,就跟我读书那会儿一样。”新街社区村民居委会书记吴明武说,“在田间地头进行实用技术教学时,老师会亲自给我们示范。在这里,我学到了真东西,我学会了与人交流,学会了团结合作,学会了芒果种植技术与运用。” 

新体系解决新问题

“参加这个培训我真的来对了,学校教我们技术的同时还帮我们解决了很多我们搞不懂的种植问题。”老汪说,“2010年,我们发现芒果树莫名其妙的干裂而死,这一回是把我们吓安逸了。”

为找出原因,尽快解决问题,他们找到了本村的技术员,技术员向学校进行了反映。学校将干裂而死的芒果树样本寄到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通过专家们的研究,很快确定芒果树患上了“速死病”,并帮助果农们制定了防治措施,教会他们怎样用药。

学校通过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合作,建立了“科研院所+新农学校+农民技术员”的农村科技特派员服务新体系,形成了“果农有问题找技术员,技术员不会找学校,学校不会找专家”的管理模式,使出现的“疑难杂症”在短时间得以攻克,改变了过去新的问题一出现要经过三到五年才能解决的现象。

“现在一有问题,很快就能得到解决,再也不像原来那样一遇到问题就变得六神无主,眼睁睁的看着果树生病。”村民刘祖林说。

“金果果”带来好生活

“这树上结的可是‘金果果\’。”汪其有笑得合不拢嘴。“现在种芒果赚得到钱了,房子也修好了,还准备买一个超薄的液晶电视。”

有了技术,老汪家的芒果种植走上了轨道,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每年到了芒果成熟的时候,一家人总是忙得不可开交,儿子、女儿专门从外面赶回来帮忙。依靠种植芒果,一家人的生活越过越红火,家里重新装修了房子、装上了太阳能,还买了一辆小轿车……汪其有告诉笔者,今年芒果收成好,预计可以收入4万多元。

2007年底,老汪参加了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掌握了种植芒果的技能,改变了原来芒果低产的状况。“原来,我种的芒果收成极低,300多株只有两三株挂果,一年下来算是白忙活了。”

“经过学校的培训后,我们村现在都在种芒果。”老汪乐呵呵地说,“芒果收成好,政府还帮我们把公路修好了,现在村民都算得上有钱人了……”

新闻推荐

让村民收看到本地新闻

本报讯(邓明莉报道)5月24日,仁和区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局将1100台数字电视接收机运往大龙潭乡新街、干坝子、裕民、迤资等村进行安装,使大龙潭乡更多村民收看到了数字电视。2012年以来,为了尽快...

渠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渠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