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度陡坡上的“行者” ——走进仁和区大龙潭彝族乡保护矿产资源民兵执勤队
□本报记者 杨荟琳 王卿 文/图
在当地村民心中,仁和区大龙潭彝族乡有两宝,一是分布在山里的苴却石,二是驻守在山上的“护宝队”。
这支“护宝队”全名叫保护矿产资源民兵执勤队,共有10个人。每天他们要花上8个小时,在坡度为70度、垂直海拔落差达900米、占地2.1平方公里的山间行走,看护好山间的24个苴却石矿点。山下的村民都说,自打这支队伍成立之后,“盗宝”的现象少了很多。2月16日,记者来到他们的营地,记录他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
巡山 连滚带爬
“在这里,距离不一定能产生美,但一定能带来安全。”这是“护宝队”队长普国兵最喜欢说的一句话。他告诉记者,这一带地势险要、碎石多,为了避免巡山时摔倒后再绊到其他的队员,他们之间必须间隔2米以上的距离,并以错列的队形行走。
2月16日上午11时,队长普国兵带着3名队员开始巡山。普国兵走在最前面,每隔十分钟,他总会停下来拿望远镜观看路况和矿点的情况。来到3号矿点一段约20米长的羊肠小道,普国兵做了一个“停止”的手势。站在路口的普国兵,拿着一根捡来的大树枝,伸到前面的路面仔细确认路况后,才让队伍继续前进。由于路面太窄,坡度又大,民兵们只能尽量放低重心,一手扶着身旁峭壁,慢慢地挪过去。
“这并不是最险要的地方,有的地方他们得连滚带爬地通过。所以就算戴了头盔,但脸上还是会被沿路的树枝、石头刮伤。”仁和区大龙潭乡副乡长、武装部长唐悦兴告诉记者,好在民兵们走惯了山路,加上平时的训练,巡山对他们来说并不是太难。
吃饭 狼吞虎咽
时值中午12时50分,普国兵和队员满身大汗地巡山归来。
摆桌、拿碗、端菜、盛饭,民兵们用了不到5分钟的时间,就已准备就绪。整个吃饭的过程,除了普国兵下的“开饭”口令外,再没听到任何说话声。取而代之的是餐具之间的碰撞声和吃饭的咀嚼声。
端着盛满米饭的大碗,民兵们就着桌上一份白菜炒腌肉和一锅斑鸠菜汤吃得津津有味。不到10分钟的时间,所有的饭菜就这么被安静地“消灭”干净了。唐悦兴告诉记者,因为提前知道记者要来采访,几名民兵特意去山上采了些野斑鸠菜来做汤。放在平时,他们可能要隔个四五天才能在桌上见到新鲜的蔬菜。
在营地的储物房,记者看到了几颗快要晒干的大白菜和两块还在滴着酱汁的腌肉。由于营地距离集市太远,每次民兵下山采购时总要买够四五天吃的蔬菜和肉,并把食材腌制后再使用,为的就是能够方便储存。“没有冰箱,我们只能通过这个办法保鲜。”普国兵不好意思地笑了。
单调 下棋取乐
在营房的会议室,一盒旧象棋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可能由于常被使用,棋子有的已经缺角,有的已经磨花了。“不要小看它,休息的时候,它可是民兵们眼里的抢手货。”唐悦兴说,由于生活过于单调,许多年轻人都受不了下山去了。
“刚刚成立时来的队友都走得差不多了,算上我,现在只有4个‘元老\’咯。”普国兵坦言,他能坚持到现在,一方面是因为之前在部队当兵已经习惯了枯燥单调的生活,另一方面,是他觉得既然选了自己做队长,就得带好头。
“年轻人要走,我们都理解,这里基本与世隔绝,又没水没电,很多人都不习惯。”后来,唐悦兴只能挑一些岁数稍大的村民到山上来驻守。“我们一是希望这里可以通电,二是希望能安几盏探照灯,这样到了晚上,民兵们就能把附近的矿点看得一清二楚。”唐悦兴无奈地说,乡上曾经请了电力公司的工作人员到营地实地测算费用,但面对几十万的安装费用,乡里实在是无能为力。“另外通上电,大家没事还可以看看电视,生活就不会那么单调了。”盯着会议室里那台老式的彩电,唐悦兴说道。
新闻推荐
5月3日,市工商局青年职工前往仁和区大龙潭乡拉鲊村,将爱心捐款和饮用水送到该村村民手上。截至目前,全市工商系统已为仁和区大龙潭乡和拉鲊村捐助了共计32190元的抗旱资金及物资。(邓奎本报记者董彦...
渠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渠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