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旱“领头雁” ——记大龙潭乡迤资村村党支部书记李云德
■ 本报记者 杨荟琳
寻找水源、建沟渠、种抗旱作物……尽管旱灾给大龙潭彝族乡迤资村的农业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但这并没有使迤资村的村民群众退缩、屈服,全体村民正想方设法地抓好抗旱救灾、减灾工作,是什么原因让他们能如此的自信、乐观?
“有李书记带着我们大伙一起干,相信我们一定能战胜旱灾!”原来,在他们的队伍中有一个坚强的“领头雁”——迤资村村党支部书记李云德。
修沟渠 善用水 千方百计保生产
“这是我们干部最应该出力的时候!我们要在保证人畜饮水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水源的作用。”旱情发生后,在一次村组群众干部会上,李云德动情地说。
为了尽最大努力保障人畜饮水,在李云德的带领下,村两委一班人从旱情发生之初就开始谋划引水事宜。迤资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全村现有水库2座、山坪塘4口,仅有的一条小河只能满足村里650亩农田的灌溉需要。“我们这边70%的农作物都没有固定的灌溉水源,很多村民只能靠天吃饭。一遇严重天旱,就没有办法。”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李云德一边寻找水源修建沟渠,一边号召村民节约用水。“开始李书记带到我们一起建沟渠,有人还不太愿意,李书记就一户一户地做工作。”在李云德的带领下,全村在火山组、坝塘、莲花塘三个小组修建了节水灌溉工程。
为了减少水的流失,李云德还亲自带队,对所有引水沟、渠作了仔细的检查和维修,哪怕是个小小的洞,李云德也要细细地夯扎一下。对个别渗漏厉害的地方,李云德就要求大家安装水管引水。在李云德的带领下,村民们纷纷配合,使节水工作顺利推进。
勤送水 觅水源 全力以赴解民难
“我们岁数大了,自己挑不动水,李书记就过来给我们挑,他要是有事没来,就嘱咐送水的乡亲给我们挑到屋里头去。”家住火山组的八十多岁的许大爷对记者说道。
迤资村火山村民小组是全村吃水最困难的组,境内唯一的一口山坪塘现已全部干涸,村子中浸水出处的两个取水点水源也逐渐干涸。随着旱情的加剧,其中一个水源的出水量一天只能满足三户人家的人畜饮水,而大部分村民已经到了无水可挑的地步。为了缓解村民用水困难,李云德马上请求乡党委、政府援助,从乡上组织送水车每天为该组群众送上1车大约5立方米的水,“这车水基本能解决一天村民的生活用水,但部分农户家中牲畜用水还得到下半山腰和2公里以外的金沙江边人背、马驮才能得以缓解。”说到这里,李云德一脸的无奈。
在送水的这段时间,李云德想了很多,他知道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就地寻找水源。于是李云德和乡党委、政府一起努力向上级争取了掘井取水的优惠政策。在他的带领下,该村民小组的提灌站、管道已经建成铺通,现正准备完善后期作业工作,预计4月初群众就能喝上甘甜泉水。
跑田地 串门子 真心真意谋发展
抗旱工作开展后,李云德就很少去村委会了,田地上、村民家成了他经常去的地方。“只有去实地看,我才知道每个地方的具体情况是什么样,才知道大家都有什么困难,我也才好想办法。”
李云德挨家挨户去村民家里,积极鼓励和发动青壮年群众外出务工增加收入挽回旱灾损失。他还主动与外出务工的党员联系,希望他们能为家乡抗旱献计出力,并积极帮助联系工作,迅速传回用工信息。这一举措,让村民走上了外出务工增收之路。目前,迤资村的村民正积极准备春耕生产前的各项工作,“虽然遭受干旱大灾,但该村今年的经济发展目标依然能够实现。”一说起这个,李云德满脸的自信。
新闻推荐
本报讯(仁组报道)仁和区在抗旱救灾过程中,积极响应市委组织部“红井”行动号召,切实抓好资金配套、项目选址和工程推进三项重点工作,认真组织实施“红井”项目建设,全力确保灾区群众饮水难问题得到...
渠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渠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