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家山寨又逢春 ——仁和区大龙潭乡混撒拉村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侧记
■ 本报记者 李颉妍 实习生 杨荟琳
混撒拉,仁和区大龙潭乡的一个彝族村庄,这里从前以穷闻名,现如今,这里以变贯耳。
第三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开展后,混撒拉村以发展芒果和乡村旅游两大产业为学习实践的载体,创新方法,立足长远,绘制着未来发展的蓝图。
科学规划促增收
“建一个组织,兴一项产业,活一地经济,富一方百姓。”混撒拉村在创新党建工作中紧紧抓住发展不松劲,村支两委党员干部不仅自己带头创业,而且还想方设法带领群众一道致富。
近年来,混撒拉村通过大力发展芒果产业,带领村民走上了致富路。2008年,全村总产值达1548万元,人均纯收入6080元。要想持续增收,光靠芒果产业“单打一”肯定是不行的。连绵起伏的大山、果香四溢的园子、独具特色的彝族风情给求变的混撒拉人带来新的启示。“混撒拉这个地方,有山、有水、有民族特色,发展生态观光旅游业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我们将通过芒果和乡村旅游两大产业的相互带动,使全村人均收入再创新高,力争2012年实现人均收入达到10000元的目标。”李德自信满满地说。
在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中,混撒拉村两委班子立足现有芒果产业,确定了“兴万亩芒果园,建休闲度假村”的新规划,成立了混撒拉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推动朝阳产业扬帆起航。下一步,该村将以水库为中心,由村委会出资,补助农户,在中心村打造5个农家乐,组织实施100户民族特色风貌民居打造,迅速启动乡村休闲度假游,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
同时,该村党总支继续巩固“支部+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以此解决果农缺资金、缺技术的问题。
以人为本促和谐
“晴通雨阻”的道路状况一直是阻碍村社经济发展的绊脚石。目前,混撒拉村只有2个村民小组的道路进行了硬化,其余6个村民小组出行的道路仍是土石路。
“既然要科学发展,那就要先修路,让村民出得去,游客进得来”,第三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开展后,混撒拉党总支首先想到的是解决村民出行难的问题。
“村里头要给我们农民修路了,等到修好以后,交通就更方便了,我们也不用怕下雨天车过不来,芒果会烂在树上了。”一提起村上的水泥路硬化的事情,灰扎菁村民小组的王福金脸上就浮现出灿烂的笑容。这个朴实的农家汉子告诉记者,去年芒果丰收的时候遇到持续下雨,收果子的车开不进来,家里近20亩的芒果有一部分就这样烂在树上,损失了上万元,这让他伤心了好一阵子。
目前,混撒拉村已着手进行4公里多的水泥路硬化,硬化后的路面宽3.5米,可以保证两辆运输车顺利通行。“道路硬化工程预计在明年初完工,可解决四个村民小组的出行和芒果运输问题,同时,像样的道路环境也为我们发展乡村旅游奠定了基础。”混撒拉村有关负责人说。
与此同时,混撒拉村还将进一步改变村容村貌,实施总龙路沿线4.1公里的村道绿化建设项目,在公路两边栽种蓉树和三角梅共计2510株;从混撒拉砖场到中心村和旅游观光中心2公里路灯建设项目,建设太阳能路灯50盏;在混撒拉中心村建设3000平米文化广场一处,1000平米停车场一处,在全村建设垃圾房40个……
“为群众办实事,让百姓得实惠,这才是我们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最终目的。”混撒拉村党总支的共识让当地老百姓的心里踏实了。
新闻推荐
这是7月20日拍摄的被洪水冲毁的国道318线渠江二桥的钢架桥梁。据四川省达州市应急办通报,7月18日以来的特大暴雨洪峰致使修建中的国道318线四川达州市渠县段渠江二桥桥面、钢架、桥墩等严重损...
渠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渠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