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出来的好日子 达川区加强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后续治理
罐子镇大田坝村陡咀安置点
儿童乐园
村民在品德银行兑换物品
安置点群众跳广场舞
搬出幸福感,迁进新生活。在达川区罐子镇、渡市镇等乡镇,一处处干净整洁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一张张洋溢着幸福的笑脸,一幅幅生机勃勃的生活画卷……谱写着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百姓幸福的新篇章。
近年来,达川区着力破解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后续治理难题,积极探索“三安”模式,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切实推动群众搬得出、住得下、能致富。
暖心服务 让新家安得住
日前,记者一行来到达川区罐子镇大田坝村陡咀安置点,一栋栋灰白相间的村民新居映入眼帘,干净宽敞的水泥路直通家家户户;篮球场上,放假的孩子们正在运球上篮;一旁的休闲广场上,一群妇女兴高采烈地随着音乐的节拍载歌载舞,一幅幅和谐宜居的乡村新画卷徐徐展开……
便民理发屋、休闲娱乐室、共享工具屋、儿童小乐园……在陡咀安置点的“群众之家”,凡城市社区里有的功能设施,在这里都能找到。
“为方便群众在家理发,尤其是针对腿脚不便的老年人,我们就在家门口设立了便民理发屋,为场镇来的理发师免费提供场地营业,理发的价格还比场镇低一些。”大田坝村委会主任潘传芳介绍说,在重阳节,理发师还会免费为90岁以上的老人理发;在儿童节,为10岁以下的儿童免费理发。理发屋的开放时间不固定,每次理发师来的前一天,他们会利用村村响广播提前通知村民。
“达川代办”是达川区一张亮丽的名片。自各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成后,该区深入推行“达川代办”便民服务机制,在有条件的安置点设置便民服务代办点42个,安排64名村组干部担任专职或兼职代办员。
“以前交电费要走几十分钟的路,现在只要找到安置点代办员帮忙网上缴费,充值成功后,电很快就来了,非常方便。”家住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村民陈正茂对新生活的变化十分满意。
和陈正茂有同样感受的村民罗良全说起现在的幸福生活,笑得合不拢嘴:“以前通过政府免息贷款搞养殖,收益还算不错,一年能赚4万多元。如今搬进新家,重新开始编织手艺,村干部帮忙想办法打开销路,还完了贷款,买了新家电,日子越过越安逸了。”
党建引领 让新家安得牢
自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开展以来,达川区按照群众搬到哪里,党组织就延伸到哪里的原则,通过单建、联建等方式在全区安置点设立党支部和党小组40余个,配套建设党群服务中心42个,选配39名党员担任安置点管理员和点长,通过建立“区级联系领导+乡镇挂包领导+村支部书记+安置点点长”四级协调机制,统筹推进日常管理、政策宣传、矛盾调解等工作。
渡市镇结合安置点仅有2名党员的实际情况,整合邻近院落党组织资源成立党小组,同时制定点长责任制,打通安置点治理“最后一公里”,形成了党组织引领、搬迁群众为主体的集中安置点共建共治共享治理体系,让党的领导真正延伸到最基层,也让易地扶贫搬迁户增强了归属感、融入感。
在渡市镇白腊坪村千斤磅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内,“有困难,找党员”的标志牌随处可见,并留有党员的姓名和电话,群众生活上有困难,能够更加及时地找到党员干部解决。“有了党支部这个‘主心骨’,我们的生活不仅更方便了,幸福感也增强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群众王名群竖起大拇指说。
同时,为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该安置点配置了共享资源空间、文化娱乐室等,积极组织开展各类群众活动,评选培树清洁卫生户、好公婆、好儿媳等先进典型,不断增强群众的集体认同感,推动形成爱国爱家、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文明新风尚。
“目前,我们正在千斤磅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修建文化广场和老年活动室,打造‘二十四孝’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墙,进一步丰富群众文化娱乐生活。”白腊坪村党委书记潘永川说。
渡市镇副镇长朱强向记者介绍,千斤磅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紧靠州河边,计划利用河边几十亩滩涂草坪,发展四季花卉种植,打造生态旅游景点;组织有劳动力的脱贫户学习养蜂技术,成立养蜂专合社,打造纯天然花蜜品牌;同时,栽种优质果树,规划打造自主采摘园,建设有花有果的美丽新农村。
就业支撑 让新家安得稳
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人才是关键。近年来,达川区大力实施“乡愁计划”,积极回引本土优秀人才回乡创业。
两年前,一直在外务工的罐子镇大田坝村陡咀安置点曾祥飞夫妻俩选择返乡创业。“现在家里条件好了,我们回来发展养殖业,既能照顾家里,还能增收。”站在自家猪场旁,30岁出头的曾祥飞喜笑颜开地说,50头生猪预计下半年出栏,家门口的乌梅和香椿产业已步入正轨,每年能增收上万元。
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启用以来,达川区坚持“产迁相融”模式,就近培育发展各类扶贫车间8个,积极引进业主盘活闲置资产发展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并将安置点所在村(社区)优先纳入中央、省级财政扶持村范围,全面落实财政、项目、土地、金融等政策服务,进一步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推进安置群众就近就业。
同时,分类建立劳动力资源明细、就业状态账单、培训需求菜单、就业岗位清单“四本台账”,常态化开展“订单式”技能培训和“一站式”专项服务,扶持和引荐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务工就业。
“这下不用出远门就把钱挣了,国家的政策是越来越好了,我们的日子也越来越甜……”达川区肖家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村民肖贤琼乐呵呵地向记者算了笔账,“在家门口乌梅山工业园区干活,一年下来能有近两万元的收入,不仅能就近照顾孩子,还能补贴家用。”
据了解,目前达川区已扶持和引荐637名搬迁安置点群众在建筑工地、场镇餐饮店、超市等地实现长期或季节性就业,同时,解决了近百名群众在搬迁安置点的治安协管、道路维护、绿化保洁等公益性岗位就业。
□文/达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桂丹倪图/蒋卓志
新闻推荐
为深入开展“春雷行动2022”之“护幼助老”子行动,1月17日至19日,达州市达川区市场监管局、民政局联合对全区12家养老机构...
达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达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