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鸿钟的“绯闻” □侯峰

达州日报 2022-01-30 09:22 大字

每次到达州,总爱到达州市博物馆逛一逛。最吸引眼球的还是馆外亭子里的国家一级文物——南宋鸿钟,即南宋兴国禅院鸿钟。据达州日报网介绍,这口钟名为“南宋太平兴国禅院鸿钟”,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钟体通高2.41米,钮高0.51米,肩径1.12米,腹径1.35米,钟顶至钟肩有六个圆孔平均分布其间,每孔周围钧铸有单线水波纹和缠枝纹图案,并铸有“重臣千秋”和“皇帝万岁”8个大字,钟腹铸着铸造者、捐资者铭文。这口巨大的鸿钟,为什么吸引我呢?原来,除了她源自“驮山铁”之外,在川陕老林的深处太平,还有关于她的另一段“绯闻”。

名称之谜。是黄龙寺钟还是南宋太平兴国禅院鸿钟?

据清代太平知县杨汝偕编纂《太平县志》记载,收有一篇《黄龙寺钟铭》艺文入志,作者为宋代的马景修。马景修何人?没有更多的资料显示。但既是钟铭,想必题目不会草率出错。自然,该钟的名称在清代称为黄龙寺鸿钟的可能性较大。因此,南宋太平兴国禅院鸿钟和黄龙寺钟也可能是宋人和后来人不同的称谓。发现时间上还有一点疑惑。鸿钟的发现者是清代的罗思举。绥定府副将罗思举发现该钟时间为嘉庆十四年(1809年)(《南宋鸿钟背后的故事》记载)。又据《太平县志》载:“嘉庆十四年副将罗思举移校场河西,于其地建置辅房,每年收租钱以作差费……”嘉庆十四年,副将罗思举在哪里任职?按《太平县志》记载,罗思举应在太平县任职,如在万源,又如何发现达州州河边的鸿钟呢?

属地之谜。坊间有斗士,称南宋太平兴国禅院鸿钟应属太平。据太平县志记载,“岩刊奇字,痕留典午之朝,寺击洪钟,音过达州之境……”什么样的鸿钟,声音可以传到几百里外的达州去?

2020年,翻阅《太平县志》,又有一段发现。原来,早初的太平县,管得有点“宽”,有一些飞地,属于太平管辖。据县志记载:“……以上交界处所系只大概而言,就中与邻村插花之地,不一而足。不能悉载。又有相隔数百里,与本境并不相连而遥归管辖者,如达县东门外附近黄龙寺一代地方,及距达县20里之中坝子,30余里之磐石堡,以及袁家沟、康家坪等处,距县城均系在四百五六十里以外,四面均系达县地界……民间应试完粮诉讼一切,均行不变。不解当日定界,何以飞越若此而不为之釐正也……。”县志寺庙又记载“黄龙寺,南四百四十里,达县东门外”。从县志可看出,时人也不解当初为何那样划分,想必是一种沿袭罢了。虽然“达创此钟,质大声宏”(马景修铭文语),但黄龙寺在清代属太平管辖,属实不假。太平也有“太平古钟”一景之说,只是,太平古钟是否为南宋鸿钟,还有待考证。

再说“驮山铁”。太平,一直是深山老林之地,以农耕自居。而太平有乡镇名“铁矿”,不知为何取此名,是否与冶铁技术有关呢?据记载,南宋太平兴国禅院鸿钟材料取自“驮山铁”。而“驮山铁”恰好说明,早在八百多年前,太平就有了较成熟的铁矿开采、冶炼技术,铁质成色较好,并且得到周边府县的肯定。否则,达县外的黄龙寺也不会舍近求远选择“驮山铁”。据记载,洪钟重达3吨,这么重的生铁(或许是铁矿)要沿着官道蜿蜒而下,或者由后河划筏顺流而下,达到四百四十里外的达县黄龙寺或者北岩寺,在800多年前的宋代,水陆交替,一路上也是车马喧嚣、号子漫天,一派繁忙热闹的景象吧。

新闻推荐

街头志愿红为“创文”增光添彩

本报讯(达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符艳)新春将至,达城街头巷尾披上“新装”,志愿者们也忙着用志愿服务给达城“增色”。1月25日,达...

达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达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