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篾匠刘长河
近日,家住达川区石桥古镇永进社区刘家沟的古稀篾匠刘长河早早起床,背上簸箕,打着手电筒,健步走向三四公里外的古镇竹器市场。
“大的全青、一青一,小的全青、一青一,各一个,付您老140元,您看对吗?"“是这样,我信得过你,潘老板。"
“我编簸箕快50年了,手艺舍不得丢呀!"下午,趁着天气暖和,刘长河一边做活路,一边围绕编织簸箕,摆起了“龙门阵"。刘长河是土生土长的刘家沟人,家里姊妹5人,他排行老三,是家中唯一男孩。1968年8月,刘长河迎娶了农家姑娘彭时芬为妻。次年,儿子呱呱坠地。1970年8月,刘长河参加修建襄渝铁路,两年后回到刘家沟,开始跟随父亲学习竹编手艺。
“走,我带你砍竹子去!"穿上罩衣,手握弯刀,沿着羊肠小道,爬上一段斜坡。“选竹子是一门技术活,要物尽其用。"“咚!咚咚!"用弯刀敲击着一根笔直的慈竹,刘长河说,“看颜色,一片青,望竹梢,勾头了;这是两年竹,韧性强,用于簸箕面子。"摇摇旁边的一根,他说,“竹节嫩黄,还带笋壳,这是一年生嫩竹,我们叫它‘腊篾’,专门制作‘笼丝’,用于簸箕边沿,细腻耐用。"紧走几步,他又指着一根竹子说,“这是我专门蓄的老竹子,四五年了,它主要用于簸箕底部的支撑架子,以及圈边的环形宽竹片。"在刘长河眼中,漫山遍野都是宝贝。
左手篾条,右手弯刀,“嗤——",篾条迎刃而解,接着刀背翻转,刀刃向上,两手配合,一条条青绿剔透、薄如蝉翼的青篾就产生了。
“全青,就是全用青篾编织;一青一,就是一匹青篾压一匹挨青,质量次之。"蹲下身子,将十来匹青篾纵向踩在脚下,然后横向使用挨青与青篾两两交错,篾条飞舞间,一个簸箕面子的雏形就展现在笔者的眼前。
“编簸箕每月可以卖五六百元,加上修建襄渝铁路买的社保两千余元,够了。"伴随着朴实的语言,老两口的脸上挂着幸福的笑容。
新闻推荐
近日,市民王先生遇到一件糟心事,自家爱车发生了交通事故,在4S店修好了,可店方却不肯将车交给他。“4S店打电话说已经修...
达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达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