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年轧钢一线淬炼“钢铁”人生
工作中的杨先兵
“轰隆隆……”轧钢车间里,几百米长的生产线上轧机轰鸣,滚烫的钢条飞驰在自动化生产线上,工人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一丝不苟地工作着。轧机一旁,达钢第二棒材生产线车间主任杨先兵正拿着标尺细致地对红钢进行精度测量,确保每支成品的直径都在误差范围内。
今年是杨先兵成为轧钢工人的第11年头。11年的时间里,他用奋斗铸就了钢铁意志,轧钢的各道工序也刻在了他的心中。
2009年7月,23岁的杨先兵从攀枝花学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毕业后,进入了达钢,成为一名轧钢工人。刚到达钢,三班倒的高强度工作让杨先兵有些吃不消,“那时候,上千摄氏度的红钢就摆在我面前,需要人工翻面,一不小心就会被烫伤。”杨先兵回忆,“工作一整天下来,不仅裤子衣服被烤焦,脸也会被熏黑。”但他从不叫苦,有活儿总是抢着干,成为了工友口中的“拼命三郎”。
“干技术工作比较枯燥,但是攻克难题的过程是充满激情的,攻克之后更是喜悦的。”凭借着肯干、肯学、肯钻研的劲头,杨先兵很快成长起来,为公司降低钢材制造成本,实现效益最大化作出了贡献。他参与新国标低成本钢筋的开发与应用、参与开发二棒中间控温工艺的研究与应用、优化工艺,解决大规格钢筋芯部裂纹问题、优化控温控轧工艺,提高各规格、品种轧制速度……
“直径12毫米的钢条误差必须控制在0.4毫米以内,否则就不符合出厂要求。”杨先兵说,“为了确保出厂钢材的质量,测量精度是必要的工序。”即便现在他已经处在管理岗位上,但他始终认为自己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工人,车间有紧急任务、设备出现故障,他都会第一时间奔赴现场。每天他都会到熟悉的车间巡视,检查设备运转是否正常、轧机及导卫装配是否符合标准、生产出来的钢材是否合格。
每一颗匠心的生成,都需要敏而好学的滋养,“干一行、爱一行、学一行、钻一行”是杨先兵对自己的要求,他总是挤出时间钻研理论,把一线生产和专业知识相结合。为了弄明白一个问题,杨先兵总是反复翻课本、查资料,上班的时候留心记录下关键问题,回到家一有空就尽快分析整理。
杨先兵坚持在生产一线“摸爬滚打”,积极投身于创新创效工作。工作以来,他先后获得了达州钢铁2015、2018年度“十佳优秀青年”,达州钢铁2018、2019年度技术比武一等奖,达州钢铁2018年度“质量标兵”称号,达州钢铁2018、2019年度“达钢工匠”等荣誉称号。
生产车间内,不停转动的轧钢机轰鸣不止,机器中碰撞翻滚的钢铁,每时每刻都摩擦迸发出大量火星……杨先兵觉得自己很像这万千火星中的一颗,虽然小小的,却也能发出耀眼光芒。
□达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李彦达 赵曼琦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周泽亚)今年以来,通川区信访局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助推“品质通川”建设为总目标,以创新开展“两式两化”为重要...
达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达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