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耄耋老人的立石子情怀
立石子书院
村民在书院看书
周新安正在书院翻阅图书
“在我有生之年,必须办几件有意义的事情,让子孙后代记住乡愁,记住立石子,记住立石子的历史文化,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作贡献。”近日,社区记者有幸参观了一位八旬老人在家乡办起的立石子书院、姓氏文化园等,深深地被这位老人的精神所感动。这位老人名叫周新安,1941年6月出生于达川区原福寿乡(今属石梯镇)立石子村四合沱,原福寿中心校教师,2000年退休。
研究移民姓氏文化
明弘治三年,周老先生的家乡立石子周、覃、潘、温四血老表携家眷,随移民大军从湖北麻城迁徙至达县铁山西福寿巴河南岸定居。因这里巴河畔耸立着两块神奇的巨石,当地人称之为“立石子”,立石子村由此得名。经过五百余年的岁月磨砺,立石子村散落着清代进士周氏父子修建的双璧四合大院以及明朝房子等传统村落,积淀了许许多多的历史故事及民间传说,流传着动人的红军故事、地下党故事、取得功名的先辈发奋学习的故事等,有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和历史人物。这些灿烂的历史文化,犹如散落在民间的颗颗珍珠,散发着迷人的光芒。因浓厚的历史底蕴,立石子已逐步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文化村。
为了弘扬家乡立石子红色文化、历史文化和移民文化,使红军精神、先辈的创业精神代代相传,周新安老人不顾年迈,放弃休息,首先倡导和主推《周氏族谱》的编纂。在周氏族人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周老先生费尽周折,劳心费神地奔波六七年。2009年,凝结着周氏族人心血的40余万字的《周氏族谱》终于问世了!族谱详实记载着周氏的起源、周氏入川的历史渊源、周氏一族在川东地区的分布,以及先辈的创业史、家训族规等。该书出版后还被达州市图书馆、成都图书馆、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收藏,丰富了我国姓氏文化,并受到好评。
随着《周氏族谱》的问世,寻根看似告一段落,但是周新安先生并没有闲着,而是不断拓展移民姓氏文化的研究。在他的大力倡导和主推下,他想尽一切办法,协调土地并苦筹资金29万余元(其中周新安自掏腰包29500元),分别于2009年和2014年,在其家乡四合沱附近先后建起了全川独有的三座宏大的姓氏文化纪念碑——周氏纪念碑、湖广填川纪念碑和姓氏文化园纪念碑。
周氏纪念碑,位于四合沱附近的庙祖岭山下,与湖广填川纪念碑相距15米左右。碑高4.16米,底座长宽各1.4米。碑的正面刻着周氏纪念碑几个大字,其余3面刻着碑序、周氏家训族规以及为立碑捐献善款的人员名单。
湖广填川纪念碑位于四合沱50米远的庙祖岭山下,碑身高6.16米,底座长1.4米,宽0.6米。碑身正面上刻“湖广填川”几个大字,下刻1000余字的“移民填川碑序”。其余三面刻着康熙皇帝关于“移民入川”的圣旨以及为立碑捐献善款人员名单,碑上73个移民姓氏上榜。
姓氏文化园纪念碑,位于卧龙铺风景区旁,距四合沱约700米。碑高8.97米,底座长宽各2.08米,文化园占地1.8亩。碑的正面刻着“姓氏文化园”几个大字,一面刻着2000余字的有关姓氏文化介绍的“碑序”,其余两面刻着省内外630个姓氏1700人为立碑捐献善款人员名单。姓氏文化园的建成,为当地移民文化增添了色彩,也为当地文旅业发展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受到群众的好评和赞扬。
复办立石子书院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今年10月,这位闲不住的老人又煞费苦心地在自己家乡复办“立石子书院”。
老人为何要复办立石子书院?据周新安先生介绍,书院,是古代教育机构,是有别于官学的教育系统,是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福寿乡过去也办过书院,他的家乡历史上办过的立石子书院,就是原达县福寿乡中心学校的前身,成立于1932年10月,由当时立石子进步青年覃仲芳(后为地下党成员)、覃介福俩兄弟和周北葱(北大高材生,参加过“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潘若游俩亲家四人创办。
1932年农历八月十五,四人趁中秋节相聚之机,在立石子四合沱院子的周北葱家商议创办书院之事,决定在周氏祖先进士父子周鹤年、周鵰建的四合沱周家大院作坊旁修建书院。但由于当时缺乏资金,后决定将书院设在立石子街(福寿场)南头的黄岭庵寺庙,取名“立石子书院”。
立石子书院共占用厢房八间,内摆放有八仙桌、茶桌等;有民国时期《经学丛书》110余册,其他各种书籍1800余册,其中《百家姓》《千家文》《三字经》《千家诗》《廿一史弹词》《增广》和《幼学》书籍最多。还有书院教师周北葱保留的进步书籍100余册,是当时川东北农村并不多见的新书院,曾闻名十里八乡,影响甚远。立石子书院开初由四名老师任教,覃介福任“校长”,学生仅有20余名。解放初期发展到10多名教师,100多名学生,设有小学1至6年级。1954年设为乡中心小学。1969年办“戴帽初中”,有30余名教师,300多名学生。1972年中小学分设,初中最高峰达到700余名学生。每年升学率名列县内前茅,从这里考入高一级学校升入国家最高学府的不乏其人。罗琳、潘媛媛、覃京燕,先后考入清华大学。周青青,博士;周夏米欢,留学爱尔兰;周家俊,留学日本;覃和平,北京大学……
立石子书院共办了4年,潘若游、周北葱、覃仲芳、周念斧和覃介福等先后在此任教。1935年,福寿成立乡人民政府,立石子书院随后逐渐衍变为乡中心小学、乡初中。近年因行政区划变动校点布局调整,学校迁址,现为石梯镇敬老院所在地。
在福寿中心校任教37年的周新安,对学校、对立石子书院情有独钟。学校的撤迁,使周新安老先生深感失落。为不忘历史,不忘革命先烈,让人们爱上红色文化、传统文化,记住书院、记住学校、记住这个培养人才的摇篮,增加知识,开阔视野,周新安老人决心在家乡复办立石子书院,用实际行动延续立石子的文脉。
2019年5月,周新安老人利用老家四合沱闲置的住房3间(其中两位兄弟各1间),自掏腰包5万余元(其中兄弟及女儿各资助1万元),历经3个月,修缮好了自家老旧房屋。随后添置书架、阅览桌椅、宣传栏等。同时发动老同事、老朋友等,共同收集整理立石子的历史文化资料,自费5000余元,编印成《立石子文化》专集400册,除部分留作书院用书外,还广泛赠送有关部门、朋友和群众,以让更多的人熟识立石子,了解立石子,进而支持老人的行动。
周老先生的立石子情结,感动了不少有识之士。达川区教科局得悉周新安老人复办立石子书院的义举,特地为其赠送了1000册崭新的图书,立石村委也送来100册图书。土生土长于立石子四合沱的原达县进修校退休老教师陈明元,将自己费尽心血编撰的《达州演义》《达州谭》等5种文史书籍共57册捐赠立石子书院。还有不少有识之士、三朋四友也都纷纷捐赠图书,加之周老先生自筹的图书,目前,立石子书院已收藏各类图书2000余册。一些爱好书画的老友闻讯,也欣然命笔,为立石子书院奉献了书画墨宝。装裱好的字画挂满墙壁,人们一跨进古色古香的青瓦木屋建成的立石子书院,顿感满屋书香之气,让人仿佛又看到了八十八年前的老立石子书院。
今年10月25日,筹建好的立石子书院,终于迎来对外开放的大喜日子。在隆重的开园庆典会上,周老先生表示,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下,经过艰苦努力,他终于实现了88年前4位老前辈欲在四合坨创办书院的愿望。书院将专人管理,作为村上的阅览室定时开放,让村民和学生休息之时,来立石子书院看看书,也让前来书院的参观者感受一下立石子的文化氛围,让立石子文化成为当地的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以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助推乡村振兴。□达州日报社社区记者 谯继
新闻推荐
“陪乡村孩子成长,我很幸福” 达川区万家镇碗厂小学向阳村小主任教师郝成傲的故事
给孩子们讲童话故事。每天清晨,他早早地骑着摩托车驶向镇上……上课之前,他得将学生中午要吃的新鲜蔬菜采购回来。一年四季...
达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达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