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夫妻档: 琴瑟和鸣的神仙眷侣 达州文艺群英谱之十四

达州日报 2020-07-31 09:36 大字

妇唱夫随

完美的爱情是棋逢对手,幸福的婚姻是琴瑟和鸣。在达州音乐届,四川文理学院音乐系副教授、合唱指挥何元平和四川文理学院音乐系教授、市文联副主席、市音乐家协会会长赵英夫妻俩,因音乐相遇、相识、相知,在音乐道路上不断成全彼此,成为达州音乐界一段佳话。这对伉俪并肩前行四十载,谱下一曲满含爱意的深情。

妇唱夫随惹人羡

何元平和赵英的家位于州河沿岸,一架钢琴摆在客厅,一架钢琴放在卧室。两人的工作室左右相对,平日若无公事,何元平就在自己的工作间读书学习、创作娱乐,赵英在自己的工作室弹琴歌唱、教学声乐。

“何老师年轻那会儿,特别是追我的时候,经常陪我练声,他弹、我唱。现在都不太陪我了……”“简直乱讲!明明昨天才陪你练过……”老两口你一言我一语,看向对方的眼神平和又专注,言语间虽有责备,却充满爱意。

何元平和赵英都曾在四川文理学院音乐系任教,不仅获奖无数,还培养了一大批优秀音乐人才。两人尤其关注达州本土音乐的研究、推广和发展,合著出版了专著《巴渠民歌文化研究》,并获得四川省社会科学政府奖三等奖、达州市第二届“巴渠文艺奖”。

何元平曾连续20多年担任四川省音乐专业联合招生视唱练耳主考官,先后为四川省、湖南省、江西省音乐专业考试的乐理、视唱练耳命题;赵英多次被聘请为四川省艺术院校高考招生声乐主考官,发表过多篇专业理论作品,拿下十多项个人演唱或指导性奖项。在省内音乐界,这对伉俪的知名度不低,多地音乐赛事的评委席上,总能见到他们的身影。

“从四川文理学院退休后,我们主要还是把精力放在了对本地音乐人的培养,以及本地音乐推广上。”赵英告诉记者,她与何元平推动创建了市音协合唱团,并指导这些来自达州市各大中小学的音乐教师进行排练演出,为达州市的合唱发展尽心尽力。他们还为中老年音乐爱好者组建的金秋合唱团担任声乐指导和指挥,和他们一起频频参加全国性合唱比赛。2018年,金秋合唱团参加全国第四届中国民歌合唱节,演唱了何元平改编创作的巴山民歌《尖尖山》《打双麻窝子送给你》,获得银奖;2019年底,该合唱团赶赴泰国曼谷参加中泰华人春晚合唱比赛,演唱的《打双麻窝子送给你》获得特等奖第一名。

距离阻隔不了爱情

1977年恢复高考,赵英从平昌、何元平从南江赶往当时的达师专参考,经过专业和笔试考核,他们从成百上千的考生中脱颖而出,成功入学。“当时我们班只有十五个人,何元平那会儿音乐素养比较高,综合能力又很强,所以我们都喜欢找他陪练。”赵英告诉记者,因为两人时常在一起练习,系里便盛传他们俩在谈恋爱,但当时学校不准恋爱,老师还特地找他们谈过话。

原本只是好同学的两个年轻人,经过大家一阵热议,于是互生情愫,刚毕业便确定了恋爱关系。后来,一个被分配到了南江,一个被分配到了平昌,从恋爱到结婚、生子,两人一直处于异地状态。“日常就书信往来,得空时我便去平昌看赵老师,寒暑假她也会带着孩子来看我。”何元平讲道,那时交通不便,从南江到平昌需要在巴中转车,一趟就得花上大半天时间,遇到断路、堵车等特殊情况,还得在巴中住上一晚。1984年8月,分隔四年的小两口才调到一个地方工作。

识于微时,守于经年。“上世纪八十年代,教师工资不高,我们每个月只有二三十块钱,生活非常节俭。学音乐需要钢琴,我们省吃俭用,到处借钱,花三千多元买了一架钢琴,成了县里第一个拥有私人钢琴的家庭。”回忆从无到有的岁月,两人颇多感慨。那时对于知识是极度渴望的,即使已在工作,何元平和赵英也会四处打听哪里有专业老师的讲座和培训,一有时间便出去学习。这种学习习惯一直延续,到现在他们还经常自费到全国各地听课,不断汲取知识营养。

为了不影响带孩子,赵英与何元平只得错开时间去学习、深造。1985年,赵英去川音干部专修班脱产学习两年,何元平就在家带孩子;等到赵英毕业,何元平又再去西师学习。夫妻俩就这样相互鼓励支持,互相成为彼此的依靠,“那时候根本不觉得苦,只希望学到更多东西,生活就会充实和快乐。”

把热爱坚持到极致

“高中那会儿,我拿着姐夫的一把烂二胡自己随心拉。邻居刘京老师曾在广播电台工作,他对二胡颇有研究,看我天天拉,还有些天赋,便手把手地传艺。”除了合唱指挥的身份,何元平还会拉二胡,个人独奏曾多次获奖,指导的学生也获得过四川省大学生艺术节一等奖、四川省中小学艺术节一等奖等。

少年时代,何元平很努力地学习二胡,他听曲扒谱,然后再装订成册。这样的经历,练就了他惊人的音准。

何元平从不间断练习,即使冬季满手冻疮,被寒风吹得裂口出血,依然坚持练习。父母当时花65元重金买的二胡琴杆上面,被他用手磨出一条明显的印迹。“琴声就是我的心声,许多话无法倾诉,便一股脑儿全注进那欲断又连的委婉之音里。”

赵英的音乐启蒙比何元平早,其母在上世纪50年代是西师音乐系大学生。受母亲影响,赵英喜爱音乐,乐理和技巧底子也比其他人好。读书和工作期间,她一门心思全扑在钻研音乐上。那时曲谱不多,不论是书上还是报纸上,赵英看见谱子便抄写在笔记本上,最终抄出了厚厚几本曲谱。青年时期,赵英迅速成长,很快便获得了市级、省级、国家级各种声乐奖项。

对于音乐,何元平和赵英认为从一开始选择了、热爱了,这一生就得毫无保留地坚持下去。两人音乐启蒙之路不同,但对初心的衷爱与坚守却不谋而合。

一家三口共创公益歌曲

音乐像是融入了基因一样在不断延续,虽然他们不支持儿子何弦学习音乐,但他依然走上了这条路。

让夫妻俩没想到的是,何弦对音乐的热爱超出了他们的预估。在武汉科技大学学习英语专业时,何弦和父母商量,在保证不影响专业的同时学习音乐。孩子的坚持,何元平和赵英看在眼里,随后不久便给何弦找到了一位音乐界口碑极好的老师。几年学习后,何弦先后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香港中文大学,并取得音乐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

一家人虽然不在同一个城市,但时常交流音乐心得,有时还会隔着屏幕一起创作。今年疫情期间,他们一家三口创作了一首公益歌曲《我们一起走过冬天》,夫妻俩作词作曲,儿子何弦演唱。此歌被广泛传播,并得到好评。前不久,在钢琴博物馆艺术周的《艺起抗疫音乐分享会》节目上,还特地分享了这首歌。

对于这段人生,何元平和赵英是满足的,年少时能一起行走在追梦路上,晚年又携手发现新的生活精彩。于他人而言,何元平和赵英是“只羡鸳鸯不羡仙”的神仙眷侣,而他们自己更是清楚“夫妇如此,夫复何求”。

□本报记者 杨蕙菱 文/图

新闻推荐

达川区个私协会召开第一届会员代表大会

本报讯7月24日,达川区个体私营经济协会第一届会员代表大会召开,通过达川区个协、私协整合为达川区个体私营经济协会的决定,...

达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达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