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依法治区 建设法治通川 通川区全面推进依法治区工作综述

达州日报 2019-10-22 09:23 大字

送法进企业

送法进社区

关爱儿童

送法下乡

开展法治宣传活动

“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法治是一个地区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居民生活环境质量提升的鲜明特征。

2015年12月,通川区成功创建为“四川省法治示范县(市、区)”;2016年5月,通川区被中宣部、司法部联合授予“2011—2015年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县(市、区)”荣誉称号;2018年,通川区被全国普法办公室表彰为第四批“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

近年来,通川区坚持问题导向,全面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夯实基层治理基础,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把全面依法治区工作抓紧抓实抓出成效,不断提升依法行政水平,提高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加强法制宣传,推动全民守法,加快实现城市现代化步伐,为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绘就法治城市美丽蓝图

当前,通川区正处于加快发展、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和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利益多元化、社会结构复杂化特征明显,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不断增多,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异常艰巨,只有准确把握全面依法治区主攻方向,明确重点任务,落实好法治建设的主体责任,才能早日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的美丽新通川。

全面依法治区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的特点。为确保全面依法治区各项工作落实落地,通川区成立了区委全面依法治区委员会,组建法治政府建设、立法协调、执法、司法、守法普法五个协调小组,充分发挥牵头抓总、把关定向、综合协调、整体推进作用,夯实依法治区组织保障基础;制定出台了《达州市通川区委全面依法治区委员会工作规则》《达州市通川区委全面依法治区委员会协调小组工作规则》《依法治区2019年工作要点》等多项文件,让依法治区有法可依、有据可行。

聚焦法治通川建设中的关键问题和薄弱环节,通川区强化监督管理紧抓落实,细化完善了依法治区工作目标考核办法,引入“第三方”社会评价机制,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并适时组织开展督查工作,形成督查报告,针对各乡镇街委、区级各部门整改中发现的问题,提出责任追究处理建议,让法治考核和督察“长出牙齿”,管出良法善治,用良法善治的实际成效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推进“三大主体”建设

在新时代谋划和推进全面依法治区中,通川区统筹推进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三大主体”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提供坚强法治保障。

健全完善依法执政制度。推动科学民主决策,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作为重大行政决策必经程序,扎实推进依法决策和民主决策,完善党政法律顾问制度,对重大战略举措、发展规划和重大民生决策进行合法性审查,以规范的程序、科学的决策维护公共利益,维护人民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深入推动依法行政。以深化“放管服”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契机,深入开展法治政府和政务诚信建设,分期分批调整或取消审批事项,持续推进“减证便民”,持续做好权责清单名称、类别和依据的统一规范工作,全面清理废除行政审批环节中不合法、不合理的各种证明,推进证明事项清单化,坚决杜绝“拍脑袋决策、拍胸膛保证、拍屁股走人”现象。

切实保障公正司法。紧抓司法责任制,统筹推进司法责任制改革和综合配套改革,构建权责明晰、监管有力、运转有序的司法权机制,深化开展诉源治理工作,健全案件繁简分流机制,充分发挥一审的分流功能,依法推进认罪认罚从宽工作,提高认罪认罚案件适用率,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调解制度,引导更多民商事纠纷以非诉讼方式解决。今年以来,全区各级调委会共调处各类纠纷1850件,调解率达100%,调解成功1769件,调解成功率达95.6%。

发挥基层治理新动能

强化基层民主法治建设,以落实政务、村务、企务、校务公开和基层民主选举制度为重点,引导群众规范有序地参与社会事务的决策和管理,通川区切实做到群众的事情群众说了算。

通川区坚持深化新时代“枫桥经验”实践,扎实推进“平安通川”建设,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创新开展区域法治示范创建,着力推动生态法治示范区、乡村振兴法治示范区、社区治理法治示范区试点工作,建立健全党政主导、多方参与、源头化解的社会共建共享共治机制,构建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和网络犯罪防治体系,健全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环境、网络安全等重点领域的常态监管法治机制。

通川区坚持法治宣传与基层治理“双管齐下”。利用“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6·26”国际禁毒日、国家宪法周等重要时间节点,多层次、多领域、多维度务实推动“法律七进”落地生根;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形成了24小时“全天候”响应,优势互补、数据共享、协调顺畅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公共法律服务平台。深化“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机制,推动异地法律援助工作再上台阶,打造具有通川特色的公共法律服务品牌,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均衡、优质、高效、便民的公共法律服务。截至目前,通川区已建成1个区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23个乡镇(街委)公共法律服务站、181个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室;为全区273个村(社区)选派了法律顾问,实现法律顾问全覆盖。

厚植“法治”元素,深植“法治”基因。通川区切实增强全面依法治区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推进法治建设,不断提升城市软实力,让法律成为社会正义的基本准绳,让法律成为人民群众的坚实依靠,让法治成为通川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成为通川“率先突破 领跑达州”的坚强保障。

□文/图 王杰 郑涛 黄一智 本报记者 曹芮铭 胡杨

深化司法行政改革取得实效

本报讯 10月17日,记者从通川区司法局获悉,近年来通川区司法局突出抓好“四点”工作,进一步深化司法行政改革取得实效。

夯实“基点”,截至目前,区司法局牵头负责的14项改革任务确定的122项具体改革事项中,已完成119项,占97.5%,有3项正在稳步推进。

聚焦“重点”,以乡村振兴、“四城同创”、环境治理、城市建设等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推进司法行政改革。重点打造乡镇公共法律服务站和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在广州建立通川区法律援助中心驻广州工作站,为通川籍农民工提供及时高效的法律服务。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出台《服务和保障民营经济发展“十举措”》,帮助民营企业有效预防和化解法律风险120余个;为民营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突破“难点”,全区23个司法所已全部完成规范化建设并连通司法行政电子政务外网。2019年,复兴司法所获得“全国模范司法所”,朝阳等9个司法所被评为“省级规范化司法所”。破解普法瓶颈,落实党委(党组)“一把手”责任制,将普法责任制从“软任务”变成“硬指标”。

消除“盲点”,坚持发展“枫桥经验”,实现“排查全覆盖、纠纷全介入,问题不激化,矛盾不上交”目标。今年以来,全区各级调委会共调处各类纠纷1850件,调解率达100%,调解成功1769件,调解成功率达95.6%。

(本报记者 胡杨)

推动异地法律援助工作再上台阶

本报讯 10月18日,记者从通川区司法局获悉,为保障和服务民生、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通川区强化异地法律援助力度,推动异地法律援助工作再上台阶。

率先建成了达州市通川区法律援助中心驻广州工作站,配备了5名具有丰富执业经验的专兼职工作人员,先后按需安排“订单式”法治宣传活动7场次,参与活动人数共计300余人次,接受法治咨询60余人次,并为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和农民工提供法律援助。今年以来,协调处理异地法律援助案件11件,挽回经济损失近20万元。

为提升工作站服务质效,通川区进一步建立健全工作站与市司法局广东法律援助指导站、广州市法律援助中心、广州四川达州商会以及相关律师事务所等对接合作机制,完善断档接力机制,定期开展法律援助业务研讨活动,借助“互联网+”模式,在“通川司法”“通川法援”微信、微博公众平台,定期展示异地法律援助工作开展情况,建立“广州法律援助工作站微信群”,及时交流工作经验。

(黄一智 本报记者 曹芮铭)

着力推进基层治理模式创新

本报讯 10月18日,记者从通川区委全面依法治区委员会办公室获悉,通川区新锦社区着力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破解矛盾纠纷、规范居民行为、建设和谐社区,探索出“零缺位、零激化、零盲区、零积案、零上访”的“五零工作法”,着力打造基层治理“金钥匙”,推动形成基层治理新模式。

据了解,组织引领“零缺位”,以社区干部、网格员、法律顾问等为成员组建普法队伍,开展培训学习,助推普法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纠纷调解“零激化”,包括建立公共法律服务站,为居民提供全天候法律咨询服务,开设法治大课堂,选取身边法治案例教育警示群众;教育启迪“零盲区”,建立法治宣传“会商、统筹、联动”三大机制,组建“文艺宣传队伍、小喇叭队伍、网格化队伍”3支法治宣传队伍;案件化解“零积案”,建立沟通、会审调解和提前介入、协同化解三项工作机制;平安和谐“零上访”,充分发挥居民公约、小区(楼院)公约的监督约束效应,坚持重大事宜民事民办、民权民定“四议两公开”的原则,实现治理创建相互促进。

(黄一智 本报记者 曹芮铭)

新闻推荐

怪事!保安辞职被扣300余元“服装消磨费” 通川区人社局:属违规行为,应退还

“我辞职前,物业公司竟扣了300多元的保安服消磨费。”10月17日,家住达城西外的陈明全拨打本报民生热线2382258,希望“丁山帮...

达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达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