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市城管执法局 “234”工作法破解场镇缺少公厕难题
自今年市委、市政府启动整治“群众最不满意10件事”活动以来,市城管执法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会同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推行“234”工作法,不仅缓解了群众“如厕难”问题,还让如厕更加方便舒适,“场镇缺少公厕”整治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
目前,全市各场镇已完成新建公厕12座,改建13座,正在建设25座,开放场镇机关事业单位内设厕所855座,29座新建改建公厕将于近期动工。
畅通两个渠道 听民心解民意
积极问计于民,采纳群众“金点子”。活动伊始,市城管执法局以提升群众满意度为目标,采取问卷调查、调研座谈、网上征集等方式,开展“大梳理、大征集、大调查、大走访”,充分掌握了解群众对场镇公厕规划建设管理的第一手资料,将“开放机关事业单位内设厕所”“设置显眼标识”等9条作为“金点子”,采纳吸收到整治工作方案中,为扎实开展整治活动打下了坚实基础。
坚持开门纳谏,群众举报“有路子”。市城管执法局在设立投诉举报电话(12319)、公开投诉信箱、门户网站开通投诉通道基础上,还主动通过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介面向社会公开,畅通群众投诉渠道。对群众投诉反映的公厕清扫保洁不到位、场镇厕所老旧设施未整修等热难点问题,坚持及时受理、快速处理、全程督办、跟踪反馈,确保群众投诉问题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群众对整治工作的满意度不断提升。
健全三项制度 强监管求突破
压实管理责任,建立公厕“所长制”。为解决场镇公厕管理责任不明晰的问题,实行“所长制”管理机制,落实“一厕一所长”,“所长”需对公厕建设改造、设施维护、日常卫生保洁及公厕周边环境卫生、秩序等进行不定期不定时督查,及时发现和整改问题,实现每一座厕所出了问题都可以找“家长”。
强化日常监管,建立信息“公示制”。对场镇公厕和机关事业单位内设厕所张贴信息公示栏,将管养单位、管理责任人、质量标准、管理制度、监督电话等信息面向社会公开。坚持落实“严格开放时间、标识标志醒目、设施设备配备到位、室内通风良好、环境卫生达标”的日常工作标准,确保公厕内外干净整洁。
定期调度抽查,建立督查“月报制”。为及时统筹研判整治工作推进,市城管执法局采取每月推送工作要点、双月召开推进会议、单月开展现场督查的工作模式,组织人员实地督查,现场督导解决问题,有序推进任务清单落实。目前,已抽查督导92个乡(镇),召开推进会议3次,推送工作要点4期,下发情况通报2期。
狠抓四项举措 促整治见实效
开展公厕普查,实地调研“摸底子”。自6月以来,相关成员单位全面启动场镇公厕调查摸底工作,理清存量现状,查实建设年份、规模等级、点位分布、厕位数量等基础信息,按照“一厕一表”的要求建立运行管理台账,为后续公厕的选址和建设奠定了基础。
推进资源共享,便民措施“出实招”。大力推进乡(镇)政府、卫生院、便民服务中心等机关事业单位内设厕所免费对外开放,并在大门或临街醒目位置统一设置如厕标识牌,实现现有资源的最大化利用。目前,每个乡镇平均开放3座单位内设厕所,场镇如厕难的问题得到缓解,获得群众点赞。
实施公厕建设,集中力量“补短板”。按照“绿色环保、便民适用、因地制宜、布局合理、建管并重”的原则,优先考虑场镇人员密集区公厕的建设,使建筑面积和男女厕位比例均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对旱厕、设备老化的公厕启动升级改造,实现公厕设施配置完好无损、功能齐备、运转正常、排污规范,把场镇公厕从望之却步的简陋场所,逐步升级为兼具卫生、休息、文化等功能相融合的品质空间。
拓宽资金渠道,创新思路“破瓶颈”。各县(市、区)政府在充分利用财政资金的同时,不断拓宽融资渠道,有效整合和利用市场、社会资源,因地制宜探索“以商建厕、以商养厕、以商管厕”新模式。通川区发动社会资本支持捐建场镇公厕,9家企业对全区17个乡镇场镇公厕进行新(改)建,涉及资金约660万元,形成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
□程琯 本报记者 杨航
新闻推荐
本报讯为深入推进四城同创文明出行“四让”活动,10月14日,市道路运输协会组织今年7月出租汽车行业未文明出行违法驾驶员集...
达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达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