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兴乡发展特色产业走上转型致富路

达州日报 2019-09-05 11:11 大字

草花种植基地

●一大早,达川区草兴乡魏塘坡村村民万生凤便早早起了床,赶往村里草花种植基地为刚刚栽下不久的草花浇水、施肥。

草兴乡魏塘坡村和燕山村结合实际,发展特色产业,走上了乡村产业转型的致富路。草花基地是魏塘坡村重要的集体经济收入来源,也是8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按股分红和劳务收入的重要产业,2018年销售草花40万盆,销售收入60万元,贫困户分红及劳务收入超20万元。

草兴乡党委书记李小成说,自2015年开始,全乡通过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已初步实现了由过去的农民自发式种植变成现在的订单式销售,既保障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也提高了农民的销售收入。

三调产业结构 找寻适合市场的“那一款”

“2015年前全村主要的产业就是苎麻,而且还是自发式栽种、散打式销售,产品价格完全受制于买方市场。”张丕红2015年接任草兴乡燕山村支部书记时,对产业发展显得信心不足,“全村集体经济为零,支柱产业基本没有。”

“苎麻,是传统产业,丢不得,也舍不得丢。”张丕红解释三调产业的原因,为了发展村集体经济,2016年,村支两委利用原废弃村小学校舍以“村集体+贫困户+一般农户”的模式,成立了三岔河菌类种植专合社,开启了集体经济创收的历史。

2017年,乡上利用整村推进项目发展资金,为贫困户购买了15.8万余株香椿苗子。但遗憾的是,村民“粗养式”栽种,并未达到预期的效益。2018年,乡党委、政府带领村组干部及村民代表,前往重庆江津考察青花椒栽种技术及销售市场,回村后统一规划1500亩青花椒基地,建立专业合作社,与商家签订了供给合同并确定了保底收购价。

站在“撮箕山”半山腰,张丕红指着脚下栽种的青花椒说,“这些都是今年5月份栽下的。”目前,燕山村已栽种青花椒1100亩,最终形成了以青花椒为主,香椿、木耳、苎麻为辅的产业格局。

打造特色商标

土特产有了正规“名分”

“我不怕政府说搞得不好,就怕老百姓对我有意见。”面对一波三折的产业转型,身为村党支部书记的张丕红深感责任重大。

前车之失,可以为鉴。村支两委在吸取了产业调整中的教训后,以专业合作社为平台,从完善质量认证、财务责任监管等方面着手,对存在的管理漏洞一项项进行梳理、完善,包括用工制度、义工参与奖惩等都进行了规范。

“在梳理过程中,我们就在思考,如果以后产业发展起来了,做大了,该如何拓展市场?”张丕红说,黑木耳种植项目作为燕山村集体经济的支柱产业,既有村干部带头出资的基本金,又有贫困户以脱贫产业周转金、扶贫信贷资金入股的钱,还有一般农户投注的股金,不能有失。

2018年下半年,专合社向工商部门提出了以“撮箕山”为地域特色的黑木耳商标申请,并请专业公司设计了专门的木耳包装袋。

有了商标,产品销售就有了市场。张丕红掰着指头向记者算起了账,“第一年试种,总投入28.6万元,总收入34万左右,除去用工成本,纯收入近10万元。”

拓展销售市场

订单让种植不再盲目

魏塘坡村地处多山深丘之地,以前多以苎麻为主,近年来逐渐发展起了香椿、柑桔等产业,但规模不大。村党支部书记刘明浩在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之初,和张丕红一样,对产业发展信心不足。但很快,随着驻村帮扶单位达川区园林处驻村工作组的入驻,这让村支两委看到了希望。

魏塘坡村离场镇3公里,离达川城区50公里,适合发展草花。在驻村工作组的指导下,2016年,村上采取“村集体+贫困户”模式总投资21.5万元,建起了3个草花生产大棚、2间管理用房及1个蓄水池。

大棚建起来了,如何打开销售市场?驻村工作组又利用自身优势在城区打开销售渠道,与魏塘坡村签订了草花长期供应合同。当年,销售草花35万盆,实现销售收入45.5万元。到今年,已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50万元,为参与入股的84户贫困户分发红利6.27万元。常年参加草花基地劳动的万生凤介绍,她家每年不仅可以领到基地分发的红利600元,还可每年通过育苗和栽花挣得工资近7000元。

“魏塘坡村推行的订单式扶贫产业,根据市场需要进行栽种、销售,有周期短、见效快的特点。”李小成说,目前,魏塘坡村已不局限于在城区签订订单,今年还与周边的乡镇、学校建立了联系。届时,草花收入将稳步提高。

□文/图 冯小芳 本报记者 李道全

新闻推荐

“开学综合征”来了 家长要“对症下药”

随着开学的到来,“逍遥”了一个暑假的孩子们又开始了紧张忙碌的学习生活,许多学生一时间难以从“假期模式”切换为“学习模...

达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达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