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光泉:镜头是我的“第三只眼睛”

达州新报 2019-04-05 01:00 大字

自从他在少年时期接触到摄影开始,他就再也没有离开过相机。通过相机的镜头,他找到了最自信的自己,也发现了最美的世界。相机是他最真挚的伙伴,相机也是他欣赏世界的“第三只眼睛"。他叫肖光泉,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达州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坚强少年 学会自立

还有两年,肖光泉就进入古稀之年了。不过,他依然精神矍铄,并没有让自己闲下来,每天在市摄影协会的事情安排得满满的,闲暇之余还要到户外采风,回到家还要带孙子,他的晚年生活虽然忙碌,但是充实而又快乐。

肖光泉是土生土长的达城人。小时候,因为家里兄弟姊妹多,只靠父亲一人挣钱养家,所以家境贫困。父亲是曾经读过私塾的富家子弟,他深知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尽管生活拮据,也尽最大的能力让子女读书,接受文化教育。所以,肖光泉一直读书到十四岁,因为受父亲成份的影响,另外就是家里也实在供读不起,初中还没毕业就辍学了,小小少年就开始在外帮别人抬石头,每天早出晚归,挣着苦力钱。

在十七岁那年,肖光泉和表哥一起加入了民兵连,参加襄渝铁路的修建,后来又因为个子高,被领导看中,参加了篮球队。在那几年,肖光泉成了一名有运动特长的铁路工人。在当铁路工人那几年,是他人生中最美的青春年华,承载了他辛勤的付出,也留下了他太多的欢笑和汗水。

“那段岁月让我学会了坚持,也懂得了吃苦的意义。"肖光泉说。

青春岁月 摄影随行

第一次接触到相机是因为一位同事对摄影的喜爱,他在空余时间喜欢约肖光泉一起四处拍照,虽然那时大家都不懂摄影,但是都对这个神秘的小机器着迷,特别是每当照片冲洗出来后所呈现的图像让他感到太不可思议。后来,连队又调来了一位重庆的知青,他不仅懂摄影,还懂冲洗照片和放大照片。都是年轻人,又是同事,重要的是都喜欢拍照,肖光泉很快就和他混熟了,有事没事都爱向他请教一些摄影知识,自己也掌握了基本的摄影知识和冲洗放大照片的一套技术。在那时,肖光泉对摄影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学会摄影,一定要拥有一台属于自己的相机,尽管在那个年代这是一个比较奢侈的梦想。

回到家的肖光泉被安排在街道企业工作,他干过木匠,烧过电焊,当过汽车修理工,可就是跟摄影没半点关系。在那段时间,肖光泉心心念的照相机好像离他越来越远。也许注定他跟摄影有缘,在工作几年后,他居然被调到街道企业下属的一家照相馆工作,成了一名专业的“照相师傅",正式开始了他的摄影之路。

在照相馆工作,其实就是开门做生意,而他们卖的产品就是自己的照相技术,肖光泉虽然有一定的摄影基础,但离专业水准还有一定差距。于是,他就利用业余时间,背着重重的照相设备,上山下乡给人照相,不仅练就了技术,还为相馆挣得利润。

“人这一生能为一件事去热爱,去追求,其实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肖光泉说道。

艺术之路 快乐人生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肖光泉的父亲落实了政策,他也接了父亲的班。通过几年的努力,他终于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相机,圆了自己的一个梦。平时,他就拿着相机到处拍照,有时还会拿着作品去参展,还经常向省市级报刊投稿,他的名字也时常见诸报端。特别是在1982年达城遭遇几十年难遇的洪水,肖光泉拿着相机冲到抗洪第一线拍下许多感人的画面,一张人民警察在洪水中救助被困群众的照片被他抓拍下来,引起摄影界极大的关注,肖光泉的名气越来越大,当时的达县文化馆还经常找到肖光泉,与他合作开办展览,并且向他抛来橄榄枝。

肖光泉被作为人才调到当时的达县文化馆,成为一名专职文化工作者,主要工作就是摄影。一直到1994年,他再次作为人才上调到市文化馆。这在当时来说,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这全部得益于他手中的相机,还有就是对摄影工作的热爱。

成为一名专职摄影工作者后,肖光泉对摄影的追求更是狂热执着。他在2003年加入了中国摄影家协会,是达州市加入该协会的第一人。还在2005年荣获首届四川省摄影人物称号。而且,他的摄影作品也是佳作屡出,获奖不断。《天堑变通途》《列宁街》获文化部举办的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重走长征路"纪念奖。《飞向太阳的音符》入选中国第一届艺术节艺术摄影作品展。《农家姐妹玩自拍》获得四川省文化厅、省艺术摄影协会主办的“群星璀璨美术、书法、摄影作品"优秀奖等。多年辛勤的付出,多年不断的积累,他在摄影道路上虽然坎坷,但是硕果累累。

“相机是我一生中最信任的朋友,镜头就是我的‘第三只眼睛’,让我发现最美的世界和最快乐的人生。"肖光泉说道。(达州新报全媒体记者 谭勇)

新闻推荐

达州市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清明节“不打烊”

本报讯清明小长假即将来临,三天假期准备怎么玩?没有出游计划的市民朋友,去市图书馆看看书,带着孩子去科技馆感受科技的神奇魅...

达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达州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