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线路工杨强: 肉眼能瞅出2毫米误差护佑30公里铁路线

达州晚报 2019-03-26 09:29 大字

走两步,俯下身子,测量、观察,用粉笔在轨枕上写下观测结果。这组看似简单枯燥的动作,在过去4年里,达州工务段的杨强重复了无数遍。每天他都行走在渡市线路巡养工区30公里的铁路线上,用青春和汗水换来一趟趟列车平稳驶过……

家里养的狗都认不出自己

个头高挑,身材偏瘦,一张黝黑的脸上,总是挂着笑容,杨强给人的第一印象,阳光、朝气,但无法让人联想到,他是一名铁路线路工。“你觉得我不像,是因为我脱了工作服。”说话间,杨强穿上了工作服,衣服的背面和右肩有明显的磨痕,前面也有未洗掉的污渍,但这些印迹将他衬托得更精神。

“我大学学的是铁道工程,毕业后就从巴中来到达州工务段上班了,在外人眼里,我专业对口。但只有我自己知道,才来铁路上工作时,每天与轨道在一起,风吹日晒,干的都是体力活,心里有多憋屈。”杨强回忆,才参加工作两个月,他就被晒得黢黑,感觉老了10岁,在休假回家时,连家里的宠物狗都认不出他了,还一直朝他吼。

“父母看出了我的低落,专门开导我,让我干一行,就得爱一行。七十二行,行行可以出状元。”杨强说,父母的教诲给了他很大的启发,让他沉下心来,一心一意干工作。

肉眼辨别2毫米误差

带着父母的教诲,杨强回到了渡市线路巡养工区,从心底去接受线路工这个昼伏夜出的苦差事。面对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成为工区的“最强者”。

为了早日掌握工作要领,熟悉作业程序,杨强刻苦学习技术,跟着老同志仔细看、认真学、默默记。经过一年的努力,他快速掌握了铁路上起、拨、改、捣的技术要领,业务能力提升显著,同事关系也处得十分融洽。

2017年7月28日,“第三届川渝黔三地铁道行业职业技能大赛”落下帷幕。在与11个工务段44名参赛选手激烈角逐中,杨强凭借过硬的业务本领,成功杀入决赛,斩获团队第一名、个人第二名的好成绩。“比赛时,主要从三个方面评分,即大检查、看设备和基床。大检查要求选手用肉眼观测轨道的高低、方向和水平;设备和机床,主要是让选手找出有无病害等。”杨强告诉记者,虽然在比赛中获得了好成绩,但他知道自己和前辈们还有差距,比如说,轨道的误差不能超过6—8毫米(一旦超过,列车行驶时,就会发生晃动,设备便会报警),有些前辈可以用肉眼辨别1毫米的误差,而他只能用肉眼看出2毫米的误差。

解决襄渝线两处老顽疾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8年年初,在领导认可、同事推荐下,杨强成为了渡市线路巡养工区工长。这是一个年轻的班组,9名职工中30岁以下的占了7人,而杨强当时才25岁。

渡市线路巡养工区管理着襄渝线及达三线上下行共计30余公里的线路,渡市站内线路4股道、道岔17组。其中襄渝线K613+500、K614+200两处老顽疾一直困扰着达州工务段,同时也困扰着年轻的杨强。

面对这一棘手的问题,杨强向专业科室借阅了大量资料和书籍,查阅了相关案例。他一想到方法,立马集合同事进行集中讨论,讨论中遇到分歧,甚至不惜争论至半夜,直到问题得到合理解释。一年中,他多次组织力量进行起道、捣固作业,同时制定了详尽的施工方案对该地段进行有针对性的整修。经过杨强和同事们日复一日的努力,两处顽疾基本得到根治,状态逐渐趋于稳定,取得了极好的效果。

“说实话,每次看到列车经过那里,我都会不由自主的紧张,万一仪器又报晃车,万一……”杨强说,这两处顽疾,主要是地质原因等所致,这跟在马路上开车是一个道理,有些路段会出现坑洼,必须立即修补,如果任由其发展,车子就过不去,但老是修补也不是个办法,总得彻底解决病害,才能安心。

抓紧时间作业

“众所周知,襄渝线车流量特别大,而轨道也是有生命的。钢轨经过不断碾压后,会出现裂纹,我们线路工必须每天反复出巡检查,查到病害,就必须修复。”杨强说,他们专门预留了施工和维修作业的时间,这段时间为凌晨0—2点。“无论严寒还是酷暑,只要轨道有病害,我们就必须抓紧时间作业,为了不影响列车运行,我们必须120分钟内干完。遇上春运列车较多时,时间会缩短为90分钟,我们必须增加劳动强度,抓紧换钢轨、换枕木等,以保证列车正常运行。”杨强告诉记者,在作业时,如果前方有列车驶来,他们随身携带的设备会发出信息,之后他们线路工会列成一排,迎接列车。

“迎接列车,第一是为了清点作业的线路工是否全部站在了安全线内;第二是为了尊重火车司机;第三是为了给火车司机发出信号,让他知道线路工在该路段作业,行驶时不要刹车,可安心正常行驶。”杨强说,每当看到列车平稳地从他们养护的轨道上驶过,他的心里都会涌起一种快感。

不分昼夜季节随叫随到

达州的夏天特别酷热,轨道上的最高温度可达55℃,冬天最低温度低至10℃。“我们的工作,没有春夏秋冬之分,当然也没有昼夜之分,手机必须24小时开机,如遇问题立马到位。”杨强回忆,2018年夏季,有一天突降暴雨,他工作了一个通宵,早晨6点多才回宿舍,结果半路接到工务段的电话,说暴雨将石头冲上了路肩。杨强和工友立即返回轨道上,淋着暴雨清理轨道。用杨强的话说,那一天,他真的是累趴了。

除了暴雨,冬夜里的寒风,也挑战着杨强的体力。“去年冬季,凌晨1点,我在三汇火车站附近的大桥上作业,寒风在耳边呼啸,穿的羽绒服根本不起作用。干了一夜后,第二天我就病倒了,输了一周的液才好。”杨强说,自己老家在巴中,如今一个人在达州奋斗,虽然亲人不在身边,但工友们给了他许多温暖。无论是换班回家,还是生病住院,工友们互帮互助。他表示,如今他已经爱上了渡市线路巡养工区30公里的轨道,并视它们为最好的伙伴。

□李斌 本报记者 汤艳燕

新闻推荐

世界气象日 探索气象奥秘 达州晚报小记者零距离体验智慧气象

看探空观测系统降水天气现象仪争当小主播风杆模型3月23日是第59个世界气象日。20名来自通川区二小的达州晚报小记者走进...

达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达州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