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限塑令” 基本没作用 记者调查:不少市民仍习惯使用塑料袋

达州晚报 2018-06-02 11:27 大字

[摘要]记者调查:不少市民仍习惯使用塑料袋

从2008年6月1日起,我国开始实施“限塑令”以来,时间已过去整整十年。然而,记者日前对达城市民使用塑料袋情况进行走访调查,发现“限塑令”在达城遭遇尴尬,其作用也日渐式微,许多商家仍免费向消费者提供塑料袋,超市提供塑料袋成为常态。

塑料袋免费提供已成为一种常态

5月29日上午8时,记者在顺城街农贸市场看到,来来往往的市民络绎不绝。“很久之前听说过‘限塑令\’,也没有不让用呀,买菜使用塑料袋挺方便的。”市民王女士说,她平时买菜用的都是塑料袋,回家后就会拿来装垃圾,也算是再利用。只要没有随便乱扔,不存在造成环境污染。

记者观察发现,农贸市场、街边摊等地,依然是塑料袋的“重灾区”。只要在摊位上买了菜,摊贩就会免费提供一个塑料袋,甚至有些顾客要求多提供几个,摊贩也会毫不吝啬地递上。“袋子值不了几个钱,就算买一颗大蒜也要给顾客找个袋子吧!如果做生意连这么点袋子钱都去计较,谁还买你的菜?”摊主郝女士说,塑料袋这点支出可以忽略不计,如果不提供塑料袋得罪了顾客,以后生意就没法做了。

记者采访发现,大型超市一般有偿提供塑料购物袋,价格一般为:小袋2毛钱一只,大袋3毛钱一只。很多超市为方便消费者购买蔬菜瓜果等食品而免费提供的白色卷筒塑料袋(保鲜袋)成了抢手货。一种水果一个袋子,较重的水果还需套几个袋子。记者在超市蔬果区看到,有些市民在购买蔬果时,会撕好几个免费的保鲜袋。如果购买的东西少,还有人会直接拿保鲜袋盛装。

“我们有时也会善意提醒一下,有些顾客甚至还会有抵触情绪。毕竟是顾客,我们也不好多说。”据了解,超市的一个收银柜台平均每天要“卖”100多个塑料袋。结账前,收银员都会问顾客是否需要塑料袋,大多数顾客都会选择购买。

如何让“限塑令”不再形同虚设?

“限塑令”不仅在农贸市场和超市遭遇尴尬、形同虚设,随着快递、外卖等行业飞速崛起,白色垃圾污染隐患再度抬头,也成了“限塑令”遭遇的新难题。

据了解,美团外卖官网公布的信息显示,目前美团累计用户达2亿,每天订单量达1200万份。如果按照每份订单至少消耗1个塑料袋及1个塑料餐盒来计算,那么每天至少消耗2400万个塑料制品。除外卖行业外,快递行业也是塑料制品的消耗大户,如果加上各大快递包装等消耗的塑料品,那将是一组无法想象的数据。

达州市工商局法制科张主任介绍,从2008年6月1日起,我国开始实施“限塑令”,达州市也曾严格执行过,对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实行没收处理。规定商场、超市等地有偿提供塑料袋。对于没收的购物袋如何处理?张主任表示,至今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方式。因此,“限塑令”在达州也就不了了之。

据了解,在执行“限塑令”的过程中,如果有关部门单打独斗,那就注定会陷入“独力难支”的尴尬。“限塑”得从源头抓起,应减少塑料袋的生产,或限制产量,对违规超产进行处罚和曝光,加快研制出塑料替代品。在没有替代品的时候,我们讲限制或禁用,最终都将沦为一纸空文。

□相关链接

塑料袋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不可降解塑料袋不容易分解,甚至一百年都不会腐烂,这种“白色污染”危害极大。2007年12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通知明确规定:“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自2008年6月1日起,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这份被群众称为“限塑令”的有关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目的是为了限制和减少塑料袋的使用,遏制“白色污染”。

□见习记者 罗旋

新闻推荐

大堂里的“金穗花” 记农行达川支行营业部大堂经理梁杉杉

——记农行达川支行营业部大堂经理梁杉杉

达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达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