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奏响脱贫最强音 打响“百日攻坚战” ——通川区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达州日报 2017-11-01 10:13 大字

漫漫扶贫路,浓浓民生情。凤凰山麓,州河水畔,希望的火苗在跳跃——

1月,通川举行脱贫攻坚主题文艺汇演,歌舞酬志,吹响决战贫困的高亢号角;3月,举行脱贫攻坚千人誓师大会,掷地有声,挥动脱贫摘帽的猎猎战旗;6月,开展脱贫攻坚“三回头”、社情民意“大走访”工作,步履铿锵,丈量基层民生民情;9月,开展“话发展、感党恩”群众座谈会、院坝会,干群连心,坚定最后“百日攻坚战”的信心决心……

2017年,通川要在全市率先实现省定贫困县摘帽目标。脱贫攻坚,注定是通川人镌刻在这一年的深深烙印。

构建联动体系

把握脱贫“命脉”

“叔叔,天凉了多加件衣服哟,你看看这件合身不?”中秋节前,通川区文体广新局的郭苗来到青宁乡天断村,给结对帮扶贫困户刘德兴送上新衣,还说着10月17日再来看望。

良好的体系构建和推进方法是推动脱贫攻坚工作的“命脉”。每月17日是通川区“脱贫攻坚帮扶日”,在这一天,通川区“5+2+3”帮扶人员进村入户讲政策、话家常、勤帮扶,整体联动、全员参与的大扶贫工作格局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上个月城里的老师来我们村小开展教学活动,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帮扶我的小伙子给我介绍了扶贫保险,仅花12元就买了一份”“法律工作者利用农民夜校给我们讲法”……在通川区贫困村、非贫困村,村民们对多元的帮扶举措赞不绝口。

“5+2+3”机制充分发挥了城市社区、民营企业、法律工作者、农信员以及财政供养人员的帮扶作用。同时,该区定期组织召开脱贫攻坚现场推进会,实行“五比五赛”现场考评、部门乡镇双向互评、区级领导对标测评,倒逼脱贫攻坚责任落实、措施落地。

针对贫困群众抗风险能力低、易返贫的难题,通川区“一手抓脱贫,一手抓防返贫”,探索建立防返贫扶持基金,通过企业捐助、社会募集、村集体注入、政府补助“四个一点”的方式,设立不低于100万元的返贫扶持基金。

精准靶向发力

成就扶贫“匠心”

在檬双乡尚寺村蓝莓产业园里,驻村第一书记何睿正向村民讲解管护知识。“现在基础设施提升了,引进的公司与台湾中兴大学、四川农业大学都有战略合作,技术、管理、销售都不愁。”何睿说。

在统筹推进农村“交通、教育、医卫、文体、饮水”三年提升行动、补短板保安居的同时,该区精准靶向发力、聚焦产业发展,深化“五金模式”促增收,即以“多种合作”促进村集体聚“资金”、以“资源租赁”实现贫困户收“租金”、以“劳务聘用”引导贫困户挣“薪金”、以“产权代理”保障贫困户分“股金”、以“灵活经营”带动贫困户赚“现金”。大力发展果蔬、中药材、油用牡丹等特色产业,大力助推金石云顶野生动物园、青宁空中草原等农旅产业融合进程,依托达州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冷链物流平台和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区建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拓宽“线上线下”销售收益,实现致富增收。

“村里介绍我到产业园区务工,在自家门口就能打工挣钱。”北山镇苏坪村村民刘厚成高兴地说。

坚持“志智结合”

共享发展成果

“在外多年,学习了不少新东西,我想把这些带回家乡,和乡亲们一起发家致富。”碑庙镇石笋村返乡农民工陈香平自主创业,发展肉牛养殖。在他之后,该村先后又有村民回村发展辣椒产业、开发石材资源、种植蔬菜、发展苗圃产业,实现人均年增收1200元。

致富不忘桑梓情。石笋村村民的感恩与反哺不是偶然,也不是特例。该区坚持扶贫扶志相结合,提升脱贫内生动力和“造血”功能。在邻近的陡坑村,62岁的陈以建和其他返乡知青们抱团回乡成立公司,把青春和夕阳都献给“第二故乡”。“感恩”,是陈以建常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通川精神扶贫的亮点。

该区积极开展“感恩教育”、“孝善教育”、“励志教育”,通过举办“老人节”、开展孝善文艺汇演、评定孝善文明户等形式,引导群众知荣辱、懂感恩、思奋进、改陋习。

“现在村里通了水泥路,用水用电很方便,娃娃孝顺,乡里乡亲也相互帮忙!”提到这两年的变化,梓桐镇吕城村的非贫困户谢天国老人笑容满面。在精准帮扶的同时,该区以群众满意为导向,统筹兼顾非贫困户的情感投入、政策投入,让贫困户和非贫困户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脱贫摘帽,没有半点退路;背水一战,攻坚最后一百天。通川干群正以时不我待、分秒必争的精神状态,众志成城打好一场舍我其谁、战天斗地的攻坚战。  □高俊 罗宁

新闻推荐

达川区建立社会救助大平台 进一家门,解所有难:39项社会救助事项实现“一门受理、协同办理”

进一家门,解所有难:39项社会救助事项实现“一门受理、协同办理”

达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达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