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书巴人风骨写翰墨春秋——记达州市著名书法家马骏华

广元日报 2016-08-06 14:56 大字

本报记者黄艳玲

达州市著名书法家马骏华,为达州书坛乃至文坛的执牛耳者,长期担任达州市文化馆馆长、市文联主席和市书协主席,在圈内被尊称为“马老”,这不单是因其年长,而是作为达州文艺界的领军人物,他一直坚持潜心创作,笔耕不辍,成绩斐然,同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书坛人才,使达州在四川书坛拥一席之地,且以一己之力鼎力呼吁,创立了在全省书画界都堪称高大上的巴山书画院。马老,真的是一个有故事的人。

师法古人玉汝于成

马骏华的书法之路颇为传奇。

文革初期,学校停课了,大字报、批斗会成为人们生活和社会的常态。马骏华在停课期间,时常去看大字报,但吸引他的不是大字报批判“走资派”的内容,而是那风格不同、书体各异、有的还颇具水平的书法字体。那个时候,一纸一笔都非常难得,于是,贯穿达州城的洲河河滩,这个儿时的马骏华常去玩耍的地方,就成了他练字的地方。十二三岁的马骏华常常拿着木棍,站在沙滩上一遍一遍书写着从大字报上学来的字体。哪儿新贴了一张大字报,只要字写得不错,他都要去欣赏一番。如今,在达州市通川区,很少有人能够将洲河两岸风光和50年前对比,马骏华却能够准确指出岸边沙滩当年习书的位置。

一次偶然的机会,马骏华拾到了一本颜真卿的《颜勤礼碑》,他欣喜若狂,颜体字的雄迈清整、刚健整肃成为了他模仿的对象。马骏华后来回忆,真正学习书法就是从临摹颜体字开始的,在当时的环境下,书法成了他精神的寄托。

马骏华师法古人,转益多师。初法颜真卿,进而师法王羲之、米芾、黄庭坚,继宗秦汉、尤爱汉魏六朝碑版;对明清以来诸名家作品做过较系统研习,大量涉猎砖文、帛书及敦煌写经。在马骏华的创作室,行书、隶书、小楷等作品比比皆是,作品风格多样,呈现出苍劲隽迈的书风。从上世纪80年代起至今,他的作品先后参加全国第三届书展、首届国际青年书展等一系列重大展览活动,并漂洋过海,到了日本、韩国以及欧美国家进行交流展示。

多年来,马骏华临池不辍,广吸博取,书艺精进。从加入达州市书协、省书协到1988年加入中国书协,他成为达州最早加入中国书协的书法家之一。

依仁游艺墨海扬帆

孔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依仁游艺,这既是马骏华人生追求的精神境界,也是他做人写字的道德规范。

达州市书协副主席凌灿印从学书到被调至市文化馆工作,已有18个年头,他至今都记得一件让他今生刻骨铭心的事。那是凌灿印刚到市文化馆工作不久,在一次联系书法作者的过程中,在与一位年长的老书法家通电话时,他不假思索地就直呼其名。马骏华得知此事后,严厉地批评了凌灿印的不礼貌行为。凌灿印当时心里觉得有些难堪,感觉委曲。后来才渐渐明白:马骏华这样做的目的是要他加强修为,从点滴做起。

“风格即人”。马骏华把做人与作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人品艺品俱佳,可谓德艺双馨。他虚怀若谷,心如古井,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形成了“雄强苍野”的书风——

一是入古出新,遵循师古不泥古的创作理念。马骏华从唐人大楷入手,转入二王尺牍,进而师法米芾,涉猎苏、黄诸家,又宗秦汉篆隶,遍临汉碑及简帛之书,尤曾着力于《石门颂》和《汝南王修塔铭》,至今仍坚持临帖日课。所以,在他书法作品中,我们能够看到很多传统的艺术精髓,处处都能感受到书法的传统气息。但马骏华之于书法传统,并非泥古不化,反而是时出新意,较好地处理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二是求真求善,把握书法艺术的发展脉络。当书法的实用功能渐弱,审美变成首要功能的时候,对艺术形式的研究与把握,便显得十分重要。晚清康有为提出“盖书,形学也”的观点,当代很多书家也明确地认为“形式”在书法这种典型视觉艺术中处于“至上”的地位。马骏华的书法,一直把握着当代书法艺术发展的这一主要特性,笔随时代,对书法形式的研究十分到位。如在用纸方面,除了大量使用白色宣纸外,还使用了洒金宣、洒银宣、色宣、瓦当宣等特殊宣纸。他还是用墨高手,谙知墨分五色,巧妙地运用墨的浓淡枯渴涨来丰富作品的表现力。大胆地在形式上力求突破,增强作品的视觉效果。不管是从纸张色彩的搭配变化,中间镶线的破行透气,还是用印的补白救应,墨色节奏的轻重缓急等等,都完美地把握实践了当代书法艺术发展的脉络。三是书以载道,遵循书为心画的创作宗旨。马骏华谙知“言为心声,书为心画”的道理,在创作中十分重视内容的选取。主张书作中的文字内容要高雅、深刻,体现作者良好的文化修养和积极的价值取向。他取材广泛,视野开阔,或讴歌真善美,或反映个人志趣,或愉悦朋友交流,或服务大众需要,正如达州书坛名宿章继肃评价马骏华所言:“一个有价值的书法家,不仅要使自己传统的笔墨外形结合时代的审美需求,更重要的是要将自己的艺术与这个伟大时代的人文精神相结合,相融一体,为之所用,而非自我小娱。”在马骏华的笔墨世界里,正完美地体现了“书以载道”的可贵品格。

创立书院梦圆桑梓

马骏华在达州文联主席任上8年来,多次在人大议案中提出建立书画院,并随市领导一起到成都考察省诗书画院和成都画院。从2013年开始,他受命召集人马着手筹建事宜,原本只有他一个人的办公室挤了6个人,从选址到室内的结构,都要在纸上慢慢勾画。

书画院的核心部分是陈列馆,要展陈从春秋战国以来至当代巴渠大地的优秀书画艺术作品。然而,巴渠文化源远流长,从春秋到现当代,都得有艺术家作品来展示,收集作品任务尤显艰巨。在对达州古代部分书画艺术图腾、作品资料收集整理以及向达州籍和达州生活过的艺术家邀请作品的过程中,马骏华的团队克服了不少困难,也赢得了积极的回应。一大批热爱家乡的达州籍艺术家听说家乡要建书画院,都鼎力相助。其中,著名艺术教育家、原厦门大学艺术教育学院院长、80多岁的魏传义慷慨捐了自己创作的两幅中国画、两幅书法作品,并寄回了一大箱个人艺术专辑。在马骏华拜访雕塑家龙德辉时,对方直接将雕塑名作《郭沫若》捐给了书画院。“当时有人想出100万购买他的作品他都没卖。”

2014年10月11日,在达州凤凰山的半山腰,巴山书画院正式揭牌,这里成了达州书画人士的“精神家园”。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在达钢办书法夜校培训班的马骏华一直希望自己亲手创办一个集创作、展示、收藏、交流等为一体的书画院。书画院的落成,也使得他心中的一个梦得以实现。

目前,这座占地面积6100多平方米的巴山书画院分为两层,一楼除陈列馆外,还有大巴山诗歌陈列馆和古沉金丝楠木艺术品陈列馆,创作室10余间。达州市书法家协会、达州市美术家协会、达州市诗词协会均在此安了“家”。二楼为美术馆,并有培训室等与之配套。巴山书画院集收藏、传承、研究、展示、交流、培训于一体,作为公益性的文化窗口,长期对外免费开放。

在马骏华的眼中,巴渠书画人的风格属于巴山渠水,和达州山川地形一脉相承,有着浓郁的地域书风。“这种地域书风是巴人骨子里的风格,体现了豪放的个性”,马骏华说,书画院是一个聚集人才的平台,达州的书画艺术要以此为平台,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经常开展本土性的文化活动,从而凝聚达州的艺术力量,并希望有更多人从事书法艺术研究。

新闻推荐

市场信心不减 四川秋拍提前举槌

卢建波春拍出现深幅调整,将令秋拍面临严峻挑战。图片由雅昌艺术网提供本报记者卢建波2012年春拍出现的明显调整,虽然令接下来的秋拍定下了延续调整的基调,但四川的艺拍市场似乎信心不减,两场夏季拍卖...

达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达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