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达州市文化馆文艺创作再出精品

四川农村日报 2014-11-12 12:03 大字

□本报记者 吴平

近日,由达州市文广新局选送、达州市文化馆精心打造的儿童舞蹈《细娃滚灯》在第四届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展演和四川省首届农民艺术节暨民间艺术节上大放异彩,获得了四川省“群星奖”舞蹈类比赛一等奖。据悉,《细娃滚灯》接下来还要代表四川参加全国群星奖的比赛,所以孩子们来不及享受成功的喜悦,再次投入到了紧张的排练中。

创意为先 川剧绝活焕新生

“滚灯是和变脸、吐火等齐名的川剧绝活之一,表演者要把点燃的油灯顶在头上,再做翻跟斗、钻板凳等几个招牌动作,诙谐搞笑、刺激紧张。”达州市文化馆馆长方江介绍。但在表现载体上,一直没有突破,只能在有限的《皮金滚灯》等经典老戏中“透透气”。

如何打破陈规,让这一绝活有更多演绎形式,焕发新的生机?达州市文化馆想到了以不同艺术形式的穿插交融作为突破点来编排滚灯——巴渠童谣也充满谐趣,骨子里的机灵劲和幽默感跟滚灯一脉相承。于是有了这个打破常规的《细娃滚灯》。几十个画了丑角脸谱、俏皮可爱的 “细娃”子,伴随着巴渠童谣的稚嫩童声,在细长的板凳上戏耍“作怪”。观众被逗笑得合不拢嘴。

创意为先,成为达州市文广新局和文化馆文艺作品创作的一贯逻辑,从全用竹乐器打造,入围国家 “群星奖”的《竹枝词》,到融合了多种曲艺元素的《细娃滚灯》,经典传统再次焕发生机。

关爱乡村 留守儿童展风采

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展演,举办初衷就是 “反弹琵琶”,助力文化发展薄弱的乡村,在经济起步的同时,精神文化生活同样获得长足进步。

“《细娃滚灯》让我们看到了留守儿童的风采,只要引导得当,乡村青少年也可以成为文化创生的主力军。”一位观看了表演的观众激动地说道。

对于孩子们的变化,学校老师董鹏飞更是看在眼里:“很多孩子爸妈在外地工作,一年半载见不着面,跟爷爷奶奶基本没话说,性格很孤僻。但这些孩子真的很能吃苦,所以很多高难度动作,即使从零基础学起,也很快被拿下。通过排练节目,他们活泼了起来。获奖后,更是有了自豪感。”一位打“飞的”来看孩子彩排的包工头父亲动情地说,孩子在这其间的成长,可能是做父母的也给不了的。

非遗传承 公共文化再升级

如何让非遗等优秀的传统地方文化不再只是 “小众”把玩的“古董”,而成为公共文化的一部分,走入寻常百姓家?达州市文化馆以非遗进学校的形式,对这一命题进行破解。

表演《细娃滚灯》的几十名小演员,全部来自达州市达川区真佛山文武学校。这些8—13岁的未来之星,通过画脸谱、练动作、学习川剧知识,参加演出比赛,已然是业余选手中的专业级。一个孩子能影响带动一个家庭。以前对川剧不了解的父母亲朋,通过孩子参加节目排演,也在耳濡目染中获得传统文化的熏陶。

“为编排 《细娃滚灯》,达州专门邀请连续三届的春晚舞蹈编导老师李薇、钟宏宇进行把关。”方江介绍说,该节目已得到很多专家和领导肯定。接下来,准备对其进行第二次、第三次创作,在原有基础上,更加精雕细琢,代表四川省参加国家“群星奖”大赛。

新闻推荐

川农报牵线 珍珠鸡不愁卖

泸州青年养鸡尝甜头,订份农报带富乡邻“真没有想到,8月26日《四川农村日报》报道我的珍珠鸡后,我就接到不少订单,还没到9月中旬,第二批2000余珍珠鸡就快销售完了,到12月中下旬,我的第三批珍珠鸡...

达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达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