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江制茶世家 守住传承百年的“茶香” 访达州市唯一市级制茶非遗技艺传承人

达州晚报 2019-04-01 09:28 大字

从百年传承的制茶世家走出,到成为达州市唯一的市级制茶非遗技艺传承人,在“开江工匠”丁昭亮40年的制茶生涯里,他一路摸索,在传承中悟“茶道”,用一份执着守护着传统手工制茶技艺。

从小“泡”在茶园

阳春三月,开江县广福镇的千亩茶园到了采摘的季节。沉睡了一冬的茶树冒出了一瓣瓣翠绿的嫩芽儿,远远就能闻到悠悠清香。记者在茶厂里见到了丁昭亮,此时他正忙着筛选收购村民采摘回来的新鲜茶叶。精瘦,个子不高,皮肤黝黑,笑容质朴,一袭中式棉麻灰色大褂,一双布鞋,“大师风范”是记者对他的第一印象。

“大师不敢当,就是个茶农。”今年56岁的丁昭亮是土生土长的广福镇人,祖祖辈辈都生活于此,以茶为生,与茶为伴,熟练掌握着手工制茶的传统技艺。出生于制茶世家的丁昭亮从小就“泡”在茶园里,伴着茶香一天天长大。

1982年,高中毕业的丁昭亮师承叔爷丁宣茂学习制茶技艺。制茶的第一道工序“杀青”,需要在200多度的铁锅里不停翻炒茶叶近10分钟,这并不是一件易事,初学阶段,手指烫起泡甚至被烫糊都是常事。为了尽快掌握这门技艺,丁昭亮最长一次连续三天三夜没合眼。因为掌握不好时间火候,好多茶叶被炒糊,为此他没少赔钱。面对初学制茶时的不易和挫折,丁昭亮凭借肯吃苦的韧劲和对制茶工艺的悟性,短短几年,便出师并接手了家中的老茶场。

1994年,丁昭亮的茶场生产的“龟山萌芽”获四川省第四届甘露杯优质名茶奖;1998年,他精心研制的“大宗茶”荣获四川省龙年质量优质奖,2000年该茶还在内蒙古被评为优质名茶金奖。丁昭亮的茶叶制作技艺日臻成熟,开始在全国茶业界崭露头角。

茶因香而贵

对于制茶,丁昭亮有着超乎寻常的认真。采摘、摊凉、杀青、揉捻、晒干、提香……一道道工序循序渐进,急不得也慢不得,需要时间和汗水的付出,其中任何一步出现差错,都有可能前功尽弃。新采摘的嫩芽如何摊晾散热、如何翻炒杀青等一应事务,全凭丁昭亮的经验,依靠嗅觉、味觉、视觉及触觉来把控。丁昭亮称,这便是人与茶之间,对彼此性格的拿捏。

“春茶,是一年中品质最为上乘,营养和口感最佳的茶品种,但需要纯熟的制茶工艺才能使这些特点最大化的体现。”丁昭亮告诉记者,相比于机械生产,纯手工制作出的茶叶口感更加鲜爽回甘,汤色更加清澈黄亮,香气持久。这得益于传统技艺能够将茶叶上的白毫最大程度保留,而白毫中存在大量氨基酸和茶多酚,这是春茶口感新鲜醇爽的奥妙所在,是机械化生产无法做到的。

“茶因香而‘贵’,想要泡出来的茶清香四溢、持久不散,杀青和提香是重中之重。”丁昭亮说,杀青提炼出茶叶的底香,使之口感回味无穷,提香则是提炼茶叶的表香,闻起来香气扑鼻。然而这两道工序却并不简单,需要徒手在200度以上高温的铁锅中不停翻炒,然后冷却、揉捻,反复数十次左右才算完成。谈到制茶,丁昭亮如数家珍。由于传统手工制茶对于时间、温度等的要求十分严格,过程繁琐,丁昭亮一天最多只能制出两斤干茶,手工茶也因此显得尤为珍贵。

不断推陈出新

采访中,丁昭亮多次提到“悟”这个字,祖辈传下来的制茶手艺,虽已走过百年风雨,自成一派,然而爱琢磨的丁昭亮发现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比如汤色不够饱满、茶叶不能竖立,虽然不影响口感,但不符合现代审美。“我尝试着变换制作手法,然而都不能解决这两个问题,让我头疼。”

在丁昭亮看来,传统制茶工艺同样需要推陈出新。为此,2014年至2016年,他三赴四川省茶叶研究所取经,讨教如何提升茶叶品质。经过三次系统化的学习,丁昭亮发现自己制作的茶叶不能竖立在杯中,是因为采摘手法不过关,应该用“弹采”,而非用指甲掐断嫩芽,汤汁不够饱满则是温度和翻炒次数的把握不到位造成的。

返回茶园后,丁昭亮进一步改良技术,成功解决了困扰他许久的问题。丁昭亮感叹,就算有祖传手艺作为基础支撑,但还是要靠专业知识和不断学习才能推陈出新。

2018年5月,丁昭亮带着自己改良后的手工茶“毓秀毛峰”参加了第七届四川国际茶叶博览会,最终在全国百家茶企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得金奖。

申请非遗成功

在采访中,开江文化馆邓馆长介绍,开江广福镇龟山因优质的土壤、水质和适宜的气候,非常适合茶叶的生长,自唐代以来,就有种茶制茶的历史。清代“湖广填四川”时,丁氏家族来到开江广福镇定居,历代以种茶制茶为生。上世纪80年代过后,在机器制茶等因素的冲击下,手工制茶有所衰落,导致开江福龟茶技艺面临着无人继承的窘境。为了保护、传承这项传统手工制茶技艺,他们在2016年为其申请了市级非遗计划,并获批准通过,也是目前达州市唯一一项申遗成功的制茶工艺。

丁昭亮是福龟茶的第四代传承人,他说:“我们丁家世代都围着茶转,祖辈传下来的老手艺我不能丢。”

在记者的请求下,丁昭亮展示了他的绝活:热锅、升温、翻炒、揉捻……鲜活的嫩芽在大师手中翻腾起舞,在高温的熏制下,裹挟出一团团氤氲雾气,一片片嫩叶获得涅槃重生。仅十分钟的“杀青”炒制,丁昭亮额头已沁出颗颗汗珠,而完成整个手工茶的制作,至少需要2小时。

茶与人的相逢,是伯牙子期的相遇,是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幸运。丁昭亮觉得自己是幸运的,有幸出生在种茶世家,有幸学习了制茶技艺,有幸成为了传统制茶技艺非遗传承人,有幸获得“开江工匠”的殊荣。在已过知天命之年的丁昭亮心里,留下的是对那片小小茶叶的一往情深,是对茶艺境界的更高追求……

□本报记者 李斌 张海涵

新闻推荐

“娘家人”搭平台 开江县单身青年觅姻缘

本报讯近日,由达州市开江县总工会主办、县妇联、团县委、讲治镇党委政府、镇总工会协办的2019“寻梦桃花源,情定高峰山”单...

开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开江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