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半个世纪的
“王叔叔,你们上午就可以到啊,路上车要开慢点哟。你放心,村民我都通知到了。”4月9日一大早,开江县回龙镇赵家坪村党支部书记刘昌淑正在与一位远方素未蒙面的叔叔通电话。谈起这位王叔叔,她说:“其实我从未与王叔叔他们见过面,但我从小就从父辈们的口中听到关于他们的故事,他们是下乡知青,当年与我们的父辈结下深厚地感情,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时隔近半个世纪,再次踏上这片故土
上午10点左右,两辆渝A牌照的越野车停在了刘昌淑的面前,她立即迎了上去,打开车门,走下来几个六十多岁的老人。随后,她领着老人与早已等候多时的村民们一一相认。
“友贵,真的是你啊,身体还是这么壮哦,你还认得到我吗?”“啷个认不到嘛,你是见娃嘛!”“是啊,我们快50年没有见到了噢”……一见面,村民李志见立马迎上前双手紧握着走在最前面的老人,寒暄个不停。这位老人名叫王友贵,今年68岁,他看着眼前的情形也特别激动,“好想你们啊,当年的小伙子,一转眼都变成老头子了。”
同王友贵一道回来的,共有六个当年的知青,他们当年响应国家的号召,放弃城市生活来到农村支援农村建设,时间虽然短暂,但他们与当地的村民之间却结下了深厚的情感。
“1971年12月,我离开这里回到重庆,将近五十年的时间,我无时无刻不在梦里梦见自己仿佛又重新回到了这里,今天终于圆梦了,我再次站在了魂牵梦萦的故乡。”王友贵站在这片承载着自己青春记忆的地方,感慨万千。
知青自筹家宴,邀聚村民叙“亲情”
“王叔,按照你们的意愿要求,我已经准备好了六桌宴席,等会儿你们只管好好和老哥们、老姐妹叙旧就行了。”刘昌淑对王友贵说。
刘昌淑介绍说,此次是应王友贵等6个知青的要求,他们自己出资办几桌家宴,宴请当地村民,以感谢当年下乡期间,村民们对他们的关心和帮助。
“今天我们主要是想同大家一起吃个饭,重温一下当年在一起挣工分、吃大食堂的感觉。”如今已是律师的赵重渝也是当年同王友贵一起到开江回龙下乡的知青之一,他说:“现在的生活变好了,再也不用为吃穿发愁了。想当年,我经常到村民家去蹭吃蹭喝,虽然那时的他们自己都吃不饱,但从来不吝惜给我留吃的,所以什么都可以变,唯独当年这份情谊绝不能变!”
特殊的岁月,铸就了特殊的情谊
“还记得颜怀德吗?他十年前去世了,在收拾老人遗物时,发现他最珍贵的是一件包裹得非常严实的一个水杯和一条毛巾,后来才知道这是当年你们送给他的纪念品,因为上面印有你们的名字,他一直当宝贝收藏着,直到去世都没舍得用。”当刘昌淑给老知青们讲述时,在场的老人们眼里都泛起了泪花。
随后,刘昌淑带着王友贵、赵重渝等,重新回到了47年前曾经生活、劳动过的地方。虽然时过境迁,往昔的景象也变得不复存在,但走在乡间田埂上,他们仍闭着双眼试图去寻找那曾经熟悉的气息。
“现在的农村变漂亮多了,当年我还在这里挖了土路的,现在都变成了水泥路,小车都可以开,不论天晴下雨出门方便多了。”赵重渝回想起当年挖路的情景感慨地说。
开江县回龙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罗真源听说当年的知青回来了,全程陪同带领他们感受家乡的变化,并介绍回龙镇的新农村建设和产业发展情况。他对老人们说:“当年你们离开自己的家乡来建设开江。现在,我们要向你们学习,把开江建设得更好。”
王友贵、赵重渝一行老知青们听了介绍后,很是激动。他们表示,要将当年知青下乡的情谊代代传承下去,因为这里也是他们的家乡。
□文/图 特约记者 唐富勇
新闻推荐
包惠在开江县调研时强调 突出问题导向 抓实重点突破 扎实推进各项工作 易杰一同调研
易杰一同调研
开江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开江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