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开江新农民和他的创富乡亲梦

四川农村日报 2015-02-26 00:29 大字

红花山风光如画。

他在外面创业发了财,却把所有的钱投入到家乡当起了“新农民”。两年时间过去了,贫瘠的红花山正慢慢成为开江甚至川东北人民心向往之的“生态后花园”——

□本报记者 姜明 特约通讯员王万斌 何努 文/图

水体景观、蔬菜基地、碧水折桥、葡萄长廊;大气时尚的现代乡村酒店,宽阔整洁的休闲广场……2月20日 (正月初二),记者来到距达州市开江县城8公里的普安镇水口庙村,该村的红花山生态农业观光园呈现出勃勃生机。

园区负责人唐开明正忙着打扫圈舍,“春节嘛,得让工人们好好休息几天,乡里乡亲的,这点活儿自己做不算啥。”

记者问:“原先这地方是怎样的呢?”

唐开明说:“原来啊,这里大半是荒山和闲田。”

曾经的红花山流传着这样一句歌谣:“养女莫嫁罗山槽(红花山小地名),一碗米来煮瓜瓢,一吹一个泡,一喝一个槽……”这里的村民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饥了今年盼来年的艰苦日子,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光棍村”。

改革开放以后,红花山有了一些变化,但仍是农字打头,农字收尾。想干无外力支援,想富无途径可行,始终未能摆脱“贫农”境地。

待唐开明忙完手中活儿,他带领记者一边参观园区,一边谈起了他的创富梦想。

感恩的心想带乡亲们共同创富

1992年,27岁的唐开明走出红花山,当起了大巴司机。后来,他在朋友的支持下购买了一辆大巴,自己当上了小老板。

一个特殊经历彻底改变了唐开明的人生观:2000年,他所驾驶的大巴途径湖北巴东野三关时,大巴不幸坠崖。车身在翻滚过程中幸好被山腰的两棵老槐树撑住,全车无一人伤亡。“我这条命是捡来的,只有好好活着,多做好事,才对得起命运。”

2005年,煤炭生意红火,他在朋友的帮助下又转行经营一家煤矿,有了丰厚的一笔收入。

“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尽管身在外地,但唐开明随时牵挂着乡里乡亲。为特困村民排忧解难、雪中送炭,为水口庙村小学生购买校服、捐赠花草树木,为邻里失和居中调解、为乡亲们打工帮忙助力……但唐开明明白,这些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让全村人都富起来才是关键,也是他的最大愿望。

要致富,先修路。村子距离普安镇和县城并不远,但崎岖陡峭的山路一直是乡亲们致富的拦路虎。在开江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他争取到了修建乡村公路的专项资金。但国家的补贴与实际造价上存在一定的差距,40多公里的山路唐开明私人掏腰包近50万元,没有让村民花一分钱。

开江县委书记罗建表示,对像唐开明这样的“实干家”,县委、县政府定会全力支持的。

家门口挣钱乡亲们不往外跑了

路通了,世界一下子就大了。以往的穷山恶水,一下子变成了外人艳羡不已的世外桃源。“就在家乡搞生态农业”的念头在唐开明心里油然而生。请专家多方论证,规划几易其稿,从2012年开始,红花山生态农业观光园项目正式立项,并按照“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的高标准要求进行打造。据介绍,该项目占地3000余亩,集旅游观光、度假休闲、农事体验、生态种养等功能于一体,将力争成为带动农户致富增收的示范点。

为建设生态园,他耗资1000余万元培育观赏型树种,以银杏、桂花、香樟、紫薇、红叶石兰等为主,做到了四季常青、月月有花。唐开明介绍:“我们园区的果树选育的都是优质品种,巴山脆李、五星枇杷、纸皮核桃、黄冠梨子等种植均近万株,今年已经全部挂果,2015年将达到盛产期。”

(下转02版)

新闻推荐

江红明火车坐到开江老挑姨姐夫来接我开江是个小站位居

□江红明火车坐到开江,老挑(姨姐夫)来接我。开江是个小站,位居任市镇,老婆大人的老家,在距离此地十多公里的讲治镇。上了老挑的车,我无意中说:“今天不是哪个场镇的赶场天吧,去年我在甘棠遭堵惨了。”甘棠...

开江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开江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