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民生达州”的建设之道

四川日报 2014-01-22 14:04 大字

乡村文化辉映巴山渠水,第三届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展演成功举办,乡村文化盛宴好戏连台,让1200余万人次群众受益;棚改房里传来阵阵欢笑,1.15万户已“蜗居”变“宜居”……

今年1月2日,达州市委经济工作暨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传来阵阵喜讯:截至去年底,达州市在九大民生工程上投入100亿元,扶助“贫、弱、困”,保障“医、教、乐”,关爱“老、妇、小”,让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达宣 文/图

设计——既要制度科学又要切合实际

去年初,在深入广泛调研和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达州市明确了“就业促进、扶贫解困、教育助学、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百姓安居、民生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文化体育”九大民生工程,投入100亿元,建设“民生达州”,在巴山渠水编织了一个巨大的民生保障网。

如何推进“民生达州”建设?这对于一个地方财政公共预算收入只有60亿元的市来说,很不容易。

“地方政府若有一套科学的民生工程推进制度,就能吸引民间资本,让财政预算的民生资金‘四两拨千斤\’,让全市人民生活过得一年更比一年好!”达州市委书记焦伟侠如此解释。

从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入手,达州市出台了《公众参与民生工程监督检查办法》,加大对民生工程资金审计和工程质量的监管力度,确保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全力打造“民信工程”,建设群众信任的民生工程。同时,在民生工程实施中注重调动群众的主动性,激发群众创造力,注重项目资金打捆使用,产业发展与村民聚集点有机结合,走出一条“政府主导,群众参与,市场运作,融合互动”的路子,让各类民生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

推进——既尊重民意又实现民愿

“过去,看到城里人跳广场舞,眼馋得不得了。现在,我们乡下农民也跳起来了。”1月14日晚,正在跳舞的开江县普安镇宝塔坝村民刘大芬喜上眉梢。这是开江乃至整个达州市近年来乡村文化繁荣兴旺的一个缩影。

发展乡村文化是达州市民生工程的重要内容。怎样才能把老百姓热切盼望的事情办得又好又快?将发展乡村文化决策权、资金使用权、工程质量监督权、各个环节参与权交给群众,是开江县的法宝。

在该村农民文化广场建设中,开江县明确规定:通过村民代表大会集体讨论、举手表决,80%以上同意票的项目,方能纳入县上规划;乡镇党委、政府是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责任主体,坚决不审批多数群众不愿修、不参与修、资金筹措不到的农村文化设施;村社要通过社员大会推选出5-10名群众监督员参与工程质量监管。

尊重民意的结果是,在很多地方“最难管”的农村文化设施,在开江县却修得快、修得好,而且保护得也好。

为了及时了解群众意愿,达州市类似的民意交流平台还有很多:每隔一段时间,市政府就要举行新闻发布会,主动向社会通报民生工程内容和进度;市、县电视台和电台开辟有专题节目,轮流邀请民生工程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回答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通过这些平台,群众呼声较高的城市污水管网建设、州河环境整治工程、大寨子公园建设等155个项目被纳入2013年民生工程投资项目。

结果——九大民生工程普惠全民

1月14日晚11时17分许,乘坐D5190动车从成都回达州的胡永芳女士走出火车站,正为返回市区的家而发愁时,远远看到通往市内的6路公交车正在上下旅客,顿时放下心来。

去年6月1日,达州着力解决市民乘车不方便问题,新开通5条通往火车站和机场的公交线路,投入58辆公交车,达到城市公交与列车、飞机到站到港时间无缝对接,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出行。

向好的势头,得到众多民生数据的印证。2013年,达州新增城镇就业3.7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919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1%。支持“五类”人群创办私营企业578户、个体工商户855户。完成新型农民培训1.93万人、实用技术培训156.65万人,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185.8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240.8亿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251.3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实现全覆盖,50.9万城乡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46.1%,向5.23万高龄老人发放补贴1800万元。保障性住房和城市棚户区改造开工4812套,基本建成11492套,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10354户,改造农村危房17690户。大力实施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全年8.5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17.5%。“让全市人民生活过得一年更比一年好!”达州市委、市政府的郑重承诺,正在一步一步变为现实。

新闻推荐

5.7万务工农民返乡创业

本报讯(陈国岳记者钟美兰)“多亏了县里的资金扶持,长毛兔养殖场才顺利建成。”2月29日,开江县新宁镇白云村,看着长势良好的兔子,2015年春节后返乡创业的农民唐继芬满心欢喜。目前,在达州,共有5.7万名像唐...

开江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开江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