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读书成为一种时尚

达州日报 2019-08-17 10:30 大字

书籍,是人类的精神食粮。

人生短暂,精力有限,不可能事事都亲身感受一下,什么地方都去走一走。而读书,就是将古今中外优秀人士的经验、智慧转化为自己的经验和智慧的过程。读自己喜爱的书,读自己想读的书,读自己愿读的书,在宁静的时空里细细品尝,认真思考,从而更好地认识世界,感悟生活之波跌宕涌动,进而拥有一份愉悦和一份快乐。

莎士比亚说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象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象鸟儿没有翅膀。”读书可以放松身体,放飞心情,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提高学识,成事促业,快乐家人。而读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个益友,与一位智者对话,对人的言行举止、处世方式都有益处。工作之余,独守一片宁静,潜心阅读一本好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时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的确是无比愉悦的事情。

在暑假里,老师们潜心阅读了不少文学书籍和业务书籍,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丰富了自己的业余生活。本期特辟专栏,选发他们的读书心得,以飨读者。

走近《史记》中的历史人物

·曾建明/达川区南坝小学教师

暑假里,重读《史记》,而且还是原文通读,很花费了一些时间和精力。特别是其间的一些人名地名、生僻字难认难记,作为纪传体叙事,读者还要前后贯通,找准时间坐标,才能把一个个人物、事件和年代对应起来。刘邦斩白蛇、杀功臣,汉武帝平匈奴、弑太子等都记忆深刻,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故事情节引人入胜。读罢许久,掩卷而思,仍然有些恍惚。

司马一族,史学世家。其父司马谈为太史令,临终嘱托决定了司马迁的宿命。家学渊源又得到名师指点,司马迁从小便对史学有极其浓厚的兴趣,守孝三年后接替父职,继承了史家恒业,也有机会饱读前朝典籍。大禹陵前祭奠,汨罗江边悼念,孔子遗迹追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让他的胸中既有几千年的风起云涌,又有莽莽大地的波澜壮阔。一幕幕惊天动地的远古苍凉和一幅幅悲壮绝美的历史画卷在这个年轻人的胸中激荡。任太史令后,便继承世家传统和父亲遗志,着手论次其文。

然造化弄人。司马迁因李陵事件触怒龙颜,被囚禁于狱中,史称“李陵之祸”。这个事件的制造者不是别人,而是他无比推崇和景仰的伟大帝王——汉武大帝。可以想象,在幽闭的囚室里,在昏黄的油灯下,那个拖着残破身躯的“刑余之人”,汗流终日,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人生重大课题的思考。一方面是史学世家的使命和父亲临终遗言,一方面是暗无天日的囚徒生涯和莫名的屈辱。是坚持还是放弃?是痛快地死亡还是屈辱地活着?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每每读到这里,我的眼中总是噙着泪水。司马迁没有放弃,“退而深惟曰:……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揽》;韩非囚秦,《说难》《孤愤》……故述往事,思来者。”也就有了后来那句千古流传的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可以说对司马迁而言,《史记》就是他苟延残喘活着的理由,就是他心中的“泰山”。

《史记》历述自黄帝始,陶唐以来,至于鳞止。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计一百三十篇。从轩辕黄帝到夏商周、春秋战国以及秦汉,由远及近,或遍查典籍,或访遍山川,不拘泥前朝旧史,不排斥神话传说,不屈服君王淫威,不掺杂个人情感。每一篇后面的个人点评,不含糊其辞,不隐晦躲闪,具有极强的个人魅力。最后的《太史公自序》以列传最后一篇的形式出现,极具挑战性和观赏性。黄帝大战蚩尤,血流漂杵;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儒道法墨,百家争鸣;鲍叔牙礼让管仲,成就晋文公春秋霸主;商鞅变法,助秦灭六国,一统中原……远古的鏖战,春秋的烽烟,秦时的明月,汉时的关隘……稷下学宫里聆荀子讲学,列国颠沛中听孔子话儒,滚滚长江边屈原仰天长啸,巍巍汉宫里司马上林一赋……三千多年的中华故事在那支颤颤巍巍的笔下延伸开来。故事很多,流传至今的典故也很多。“负荆请罪”“鸿门宴”“破釜沉舟”“胯下之辱”等等,带给后人多少感慨多少遐思。既有三皇五帝、秦皇汉武的浓墨重彩,也有诸侯世家、酷吏儒林和游侠的闪亮登场;既有中原大地的沧桑变化,也有匈奴大宛的异域风情;既有政治军事的残酷争夺,也有诸子百家的哲学思考……

历史本应是忠实记录,却也少不了记史人个人的评判与情感。如项羽是一个失败者,却单列本纪。在“垓下之围”里,英雄末路的项羽面对四面楚歌,高唱起“力拔山兮气盖世……”,与心爱的虞姬告别,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荡气回肠,作者的个人情感也溢于言表。《赵世家》中“赵氏孤儿”的故事也足够震撼人心。在赵盾满门抄斩的生死时刻,门客公孙杵选择了死,气宇轩昂,美名天下。而程婴忍辱负重,用自己的孩子替换赵氏孤儿去死,从而保住了赵氏血脉,为赵盾一族日后东山再起留下了无限希望。作者写得豪迈而纯粹,感染了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

《史记》既开创了纪传体史书之先河,也是文学史上的丰碑。追古说今,一字一句,一言一语,直指要害,直呈故事,惜墨如金却又完整无瑕,留给后人难以企及和超越的高峰,不愧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在《美的历程》中感受美

·李青莲/通川区七小新锦学校教师

为弥补我匮乏的美学知识,几年前就拜读过《美的历程》这本书。当时只是粗略地浏览了一番,近日再次捧起这本书,不由惊叹于李泽厚先生的笔触太过于独特,我不禁沉醉于美的历程中,把尘世的喧嚣与浮躁抛诸于脑后。

中华文明有着辉煌璀璨的五千年历史,要想通过一本薄薄的书去精妙绝伦地评述谈何容易?

但一代美学大师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做到了。全书共十章,从远古时代到明清时期,每一个章节评述一个重要时期的艺术风格或某一艺术门类的发展。在短短十余万字里,涵盖了丰富的内容和不少别开生面的观点。

《美的历程》可谓文辞精美灵动,还配有不少便于读者理解本书内容的图画。文章以时间为轴,用作者自己的方式让我们了解龙飞凤舞的远古图腾、殷周青铜饕餮“狞厉的美”,体悟先秦理性精神的“儒道互补”“建筑艺术”以及楚辞汉赋的“气势与古拙”,感受魏晋南北朝的“人的主题”“文的自觉”以及佛陀世容的“悲惨世界”,品味“盛唐之音”“中唐文艺”以及宋元山水的“无我之境”和“有我之境”,直至明清文艺思潮结束。

作者把审美艺术与整个历史进程有机地联系起来,点面结合,揭示出各种社会因素对于审美和艺术的作用和影响,对中国古典文艺的发展作出了概括性的分析与说明。每一个历史时期,李泽厚先生都将“美”与其特定的历史背景结合,交代了美的演变缘由、演变方向。我们透过一个时期的文学艺术作品的“有意味的形式”,总能多少揣摩出那个时代人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看到人类文明历程发展的节点,进而领会整个时代的特质。

通读全书,虽是中国古典文艺的匆匆巡礼,却也能够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度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美”的发展历程,读来确如易中天先生所说的令人“怦然心动”,给人以美的熏陶和享受。

读《美的历程》,我不由想到了蒋勋先生说的,“一个人必须得到审美的自由,才能称得上是个独立和完整的生命。”忍不住去思考,“美”究竟是什么?审美的自由从何而来?我们难道不应该去寻找、去实现这种审美的自由?不应该去用心感受美,用生命去拥抱这个美丽有趣的世界?

有人说,生命的丰饶与厚度,是奠立在审美的基础之上的。无论在哪个时代,润物细无声地培养审美情趣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也是值得我们去思考、去探讨的话题。

在《平凡的世界》中寻找平凡

·焦爱国/通川区第四小学校教师

暑假的一天,我来到文轩书店,看着琳琅满目的书籍,最终带走了一本路遥的《平凡的世界》。

这是我第二次读这本书,上一次是在大学图书馆。当时的我还很稚嫩,只对孙少平的一些选择感到困惑,也不明白为什么作者要给奋斗族孙少安“安排”如此平凡的命运,不懂“平凡”的真谛。不过通过双水村的小世界,也让我看到了历史进程中的大社会,看到了黄土高原劳动人民在那个特定历史时期同穷苦命运作抗争的不懈姿态。当然,也会歆羡少平与晓霞的短暂爱情,为润叶的真情追求感到叹息。

还记得有一次过年,我与父亲散步,他和我提到了《平凡的世界》。父亲说他也很喜欢这本书,觉得书里面有他自己的影子。父亲年少时学习成绩很好,爱读书,时常一个人关在家里点着油灯读书,但是因为家里穷便早早辍学,一个人出远门打工谋生。父亲也有一个和少平一样爱读书且渴望改变命运的弟弟,也就是我的叔叔,父亲不愿叔叔和他走一样的路,便主动挑起了家里的大梁,一边供弟弟读书,一边养家糊口。后来叔叔读书出来取得了不错成绩,父亲感到很自豪。父亲说自己就像是书中的孙少安,背负着命运的无奈同贫苦搏斗,只能将改变寄希望于我们身上。我感到惭愧。工作两年,一些经历使我对这本书有了更深的理解,对“平凡”二字有了不同的认识。

就拿孙少平来说,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有他的影子,他代表着年轻时的孙少安和田福军,更代表了那个时代所有怀揣梦想的年轻人。先认识了田晓霞,见识了外面的大世界,后来又经历了晓霞遇难,且读到了她的日记:“酷暑已至,常去旁边的冶金学院游泳,晒得快成了黑炭头。时时想念我那‘掏炭的男人’,这想念像甘甜的美酒一样令人沉醉。爱情对我虽说‘初见端倪’,但已使我一洗尘泥,飘飘欲仙了。我放纵我的天性,相信爱情能给予人创造的力量。我为我的‘掏炭丈夫’感到骄傲。是的,真正的爱情不应该是利己的,而应该是利他的,是心甘情愿地与爱人一起奋斗并不断地自我更新的过程;是融合在一起——完全融合在一起的共同奋斗。你有没有决心为他而付出自己的最大牺牲,这是衡量是不是真正爱情的标准,否则就是被自己的感情所欺骗……”晓霞的遇难,使得少平内心几乎崩溃,受到了巨大的精神重创。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田晓霞不仅是他深爱的人,更是他的人生导师和精神引领者。后来他又经历了煤矿塌方,工友去世和自己被毁容……可是这种种磨难并没有使他沉沦,反而铸造了他更为成熟的思想。后来他拒绝了留在县城的机会,选择回到了煤矿,继续他那不平凡的平凡生活,完成了平凡向伟大的蜕变。

我相信,每个人读完这本书之后,对命运、对平凡都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我的书缘

·陈兴林/大竹县双溪小学教师

暑假里,一个朋友送了几本书给我,《巴黎圣母院》《简·爱》和《人性的弱点》。这几本书,对我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巴黎圣母院》《简·爱》这两本书,我足足看了半个多月,它改变了我对小说由来已久的偏见,巩固了我对爱情笨拙而浪漫、肤浅而执著的认识。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ト赛女郎埃斯梅拉达;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简·爱》是教育类型的小说,让人百读不厌;《人性的弱点》则教给你简单适用的人际交往准则。

可能是《巴黎圣母院》《简·爱》和《人性的弱点》这些书进一步刺激了我对书籍的热爱,我便开始了比先前规模大一点的购书行动,所购书籍不再仅仅是《读者》和《青年文摘》,也开始买“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小说散文、诗歌杂文。

自我参加工作后,读书便成了我最主要的业余生活,也因此有幸结识了《读者》《青年文摘》。品味《读者》《青年文摘》,无可厚非地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那时候读书,也常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读得半懂不懂,实则最为美妙。

读一本好书,可以增长见识、陶冶情操、启迪智慧。《读者》《青年文摘》便是这样的好书,她是圣人先贤、智者哲人。那时的工资很微薄,加上偶尔来点儿小小挥霍,青黄不接便是那时的常态了,一个月中最盼的就是领工资那几天,可以缓解饥荒。即使如此,我依然会挤出几块钱去购买心爱的《读者》、《青年文摘》。再后来,就开始订书了。所订书籍常为《读者》《经典美文》《杂文》《意林》《新智慧文摘》《微型小说选刊》《四川文学》等,偶遇喜欢的书籍,也会买上一两本。买起书来,底气十足,理直气壮。

如有人问我暑假收获最大的什么,我会毫不犹豫说道“我读了几本好书,是书籍丰富了我的头脑”,这种好处远远超过了那种头顶烈日四处旅游的愉悦。

我最喜欢的读书方式是,走过融融的春日,搭一方小凳,坐在开满橘子花的树下,捧着一本书,悠闲地品读。橘子花芳香四溢,书香宁静悠远,这本身就是一种诗意的境界。而我现在更喜欢在空气清新、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和女儿各自端了凳子,坐在学校花台的树荫下读书。阳光透过浓密的树叶,照在我们的书页上,留下斑驳的光影。在那光影里,我看到了女儿痴迷的微笑,还有那茁壮成长的希望。

感触《每个孩子都能成功》

·李克平/大竹县石河镇第二中心小学教师

暑假里,我认真阅读了《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这本书。

《每个孩子都能成功》是一本西方教育名著,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学习问题专家托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他进行了15年深入的调查研究写成的经典教育专著。他的研究成果表明,实际上根本没有天生的所谓学习上不行的孩子,绝大部分也是世人带着有色眼镜看待的结果。

书中说到一个叫比利的孩子,总是喜欢发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儿,例如让水沿着水槽流下,带着乒乓球滚入洞槽,轮番撞击数只铃铛鸣叫,使一头玩具小猪旋转起来,最后进入玩具鳄鱼嘴里。这样,一个鳄鱼似的小切削器便被启动了,你可以在里面削铅笔。他发明的一些其他机械,也是既富创造性又有实用性。然而,比利还是被勒令退学了,他似乎不会按学校规定的方式办事,甚至不会计算房间的面积。

还有一个活泼好学的六岁小姑娘,当她第一天入校时是何等地激动。她已习惯于把时间花在小池边与朋友们画画、戏水、堆砖和唱……在入校第一天这么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她充满了期待,期待能在四周走动走动,期待能了解一些事物,期待学校能随处歌唱、玩耍,她还期待着能与其他伙伴在一起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她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不得不长时间坐在座位上的世界里,在那儿,她必须去解析老师复杂的说辞,眼睛必须一眨不眨地盯着味道怪异的书本上那些细小而又弯弯曲曲的数字与字母。当她在老师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与迷惑时,老师就建议她去专家那儿做个检查。于是,她接受了挑、串、刺等一系列深入检查后,又被人认为是彻头彻尾的“痴呆生”。

托马斯先生发现,孩子学习有困难,本质上是他的学习方法压根和你不一样,他具体分析了很多孩子学习不好的原因,最后归结到是现今的学校教育很难适应孩子们多种天赋类型和学习方式的多样性,老师们仅仅重视孩子在有限的几个能力方面的培养,使得很多孩子天生的才能和潜能被打压了,从而产生了很多不适应学校教育的差生、学业上的残疾人,但这些标签被无情地贴到孩子身上时,孩子们就真正地成了学业上的残疾人了。

其实像《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中描述的这些外国孩子,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又何尝少呢?在报告文学《每个父母都能成功——李圣珍老师的教育胜经》一书中介绍的北京一位叫李圣珍的老师,好几年来,她已经将来自全国的50多个家长和老师认为在学业上无可救药的差生转变成了人见人爱的好孩子。来李老师家之前,有的孩子在学校考试几乎门门都不及格,有的孩子上到小学四年级,数数还超不过20,有的孩子一见到书本就想撕……在李老师的教育下,这些孩子在学业上全部脱胎换骨,全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有的一跃成为班上的前五名,有的当上了三好学生,还有的已经考上国内重点大学,有的还赴世界一流大学留学深造。

同托马斯先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李圣珍,这位被中国教育界誉为“拯救差生的圣手”的本土教育家,在谈到她的教育经验时,她语出惊人:世界上不愿意学习好的孩子根本不存在,学业差只是教育不当的结果。

“学业残疾”这一概念应该换成“学习差异”,成千上万的被认为有“学业残疾”的小孩,并不是真正的残疾,而是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而老师和家长并没有认识清楚。而且,数以百万计的孩子,之所以在校学习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患有学校恐惧症或厌倦教室,是因为没有谁认识以及开发他们应该在学校表现出来的东西,也就是说他们特有的天赋与才华被教师和家长的傲慢与偏见彻底泯灭和忽视了。李圣珍常说,教育是一门神秘科学,需要耐心地探求和细心地分析。

古今中外不乏许多大器晚成的伟人,中国就有齐白石,年少时只能以木匠为生,五十岁时开始学习绘画,终成一代国画大师;而外国也有爱因斯坦,年幼时数次不及格甚至零分,也没阻碍他成年以后智力的蓬勃发展,“最伟大的发明家”桂冠无可非议地属于他。

新闻推荐

大竹“80”后残疾小伙 “敲”出别样人生

“喂,你好,你有两个快件,我等会儿给你放在门卫这里,下午回来记得取。"忙完淘宝客服的活儿,杨洪又开始担任快递小哥...

大竹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大竹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