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村民们都过上好日子 大竹县清河镇龙洞坝村第一书记张鸿的扶贫故事

达州日报 2019-08-12 09:24 大字

立秋后的竹乡大地,处处迸发出勃勃生机。

“走进龙洞坝村的第一天,我就暗下决心,不管多苦多累,一定要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让村民们都过上好日子……”8月10日上午,在大竹县清河镇龙洞坝村村委会办公室里,正在整理回头看大排查工作资料的第一书记张鸿,侃侃道出了心里话,这也是她作为第一书记的追求。

近年来,在张鸿与村“两委”干部、驻村工作队队员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发展特色产业、医疗救助等措施,实现了87户291人顺利脱贫,龙洞坝村也如期退出贫困村序列。

想方设法破除发展瓶颈

“晴天一把刀,下雨一团糟”,这是几年前的龙洞坝村道路的真实写照,群众生产生活极为不便。2016年6月,身为县政协办公室副主任的80后姑娘张鸿,被组织选派担任龙洞坝村第一书记。上任伊始,她首先是到各村民家中摸排走访,了解到村里最亟需解决的问题是道路问题。她和村“两委”干部多次商量,多方筹资,对通村通组道路进行修缮硬化,对狭窄的通组道路进行扩宽,使村民的出行及物资运送变得更加畅通。目前,全村通组路覆盖率100%,入户路96%,生产路87%。

“张书记真是为咱们村办了一件大好事,不然真的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修好路!这下好了,做啥事都方便了。”5组贫困群众陈明珍满脸欢喜。

“扶贫先扶志”。硬件是基础、软件是灵魂。龙洞坝村活动场所设施不齐全,无法满足群众需求,文化扶贫显得尤为迫切。“为龙洞坝村建设一个休闲娱乐场所是很有必要的事。”张鸿说。在跟村“两委”干部商量后,她又东奔西走,筹集资金,很快,新建观景台1处,观景亭3个。同时,通过项目实施,新建囤水池5口、联网管道10公里,整治村道2.5公里、水渠2公里,建成农产品交易市场500平方米,并对160户民居进行了风貌打造。

“以前村里条件差,本村的姑娘都要嫁出去,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不愿回来。可现在不一样了,路修好了,文体娱乐场所也有了,我们村一点儿也不差了。”4组贫困群众周世华看着村里的变化,由衷地发出感叹。

因地施策拓宽致富门道

“村里年轻劳动力多数外出务工,留在家中的大多是老人和小孩,劳动力严重缺乏,发展什么产业、怎样发展产业确实让我很头疼。”说起刚上任时村里的现状,张鸿心里直捣鼓。

了解到龙洞坝村有种植青脆李的传统,综合考虑市场需求、群众意愿和自然条件等因素后,她邀请县农林局专家到山上实地察看,化验土壤成分,现场诊断论证,和村“两委”干部商讨后,决定发展青脆李种植。但是本地品种老化、管理粗放、经济效益差,为此,张鸿积极争取到“娘家”县政协的支持,建立了品种改良示范基地,邀请专业技术人员对老化树种进行品种改良。同时,引进茵红李果苗,丰富李子品种,增加市场竞争力。

“发展种植业太过单一,如果遇上低温多雨,坐果少裂果烂果多,风险太高。”张鸿如是说。为将青脆李产业做大做强,村上召开青脆李专业合作社会员大会,重新选举了理事会成员。同时,争取项目资金,完善了李子园旅游设施建设,修建了观光亭、公共厕所、休闲步道等,逐步形成了“清河李花节”旅游品牌。

今年,升级改造了李子园交易市场,新设立了5个临时李子收购点,主动联系大竹县电商平台,将销售信息发布上网,吸引了大量的水果收购商前来收购,预计今年李子出货量将提升10万公斤,增收近50万元。

用心用情把实事办好

“感谢张书记,是她给咱们带来了好日子!”2组贫困群众吴国明热泪盈眶。

吴国明原本在外务工,年收入约8万元。天有不测风云,其父母相继生病,妻子精神病复发,家中还有两个孩子需要照顾,他只好辞工返乡,全家失掉唯一经济来源,一家人的生活变得非常困难。2014年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张鸿了解到吴国明家情况后,经常去看望慰问,了解到他有养蜂的想法,便推荐他参加李子嫁接、蜜蜂养殖等技能培训,帮助申请小额贴息贷款和产业扶持资金。吴国明不但李子种植得好,蜂蜜经营也不错,家庭年纯收入近万元。如今,吴国明成了村里的产业致富带头人、李子园的“生意人”。

“从龙洞坝村贫困人口致贫原因看,因病致贫占到50%以上。因此,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因户施策,有劳动力的就‘造血式’扶贫,无劳动力的就健康扶贫救助,不再让群众‘辛辛苦苦奔小康,一场大病全泡汤’。”张鸿说。

目前,龙洞坝村建有标准卫生室,配有一名村医,定期开展健康普查,村民健康档案建立率达100%,真正实现了“小病不出村、人人享健康”的目标。

□邓岚精 特约记者 王晓林

新闻推荐

我们的房子,我们的家

我们王氏家族,于康熙年间从湖南永州迁徙至四川大竹永兴场茨竹村“一碗水"。因祖父早年去世,姑姑们先后出嫁,大伯...

大竹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大竹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