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三大导向” 健全“四项机制” 打好“五场战役” 大竹县打好环境保护攻坚战
近年来,大竹县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持续深入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突出目标、问题、绿色三大导向,健全环境监管治理常态长效机制,着力打好环境保护“五场战役”,推动全县生态环境质量持续稳中向好。
突出“三大导向” 构建生态环境“新风尚”
突出“目标”导向。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围绕加快推进“美丽大竹”建设,系统谋划,高位推进。出台《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大竹的实施意见》《大竹县“十三五”环境保护规划》,明确了“135”环境治理时间路径,用一年时间抓好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落实,用三年时间抓好突出环境问题攻坚整治,用五年时间打好环境污染防治“三大战役”。
坚持“问题”导向。聚焦中央和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全面梳理中央和省环保督查反馈问题整改情况,对未完成整改的中央和省环保督察移交问题,由县级挂包领导和责任单位对照问题清单和时间节点,强化统筹调度,切实加大整改力度,力争提前销号,对已整改到位移交问题再核实、再调度,确保整改落实到位。
坚持“绿色”导向。深入推进“绿化大竹”行动,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加快实施产业转型升级,坚决淘汰落后产能。2016年以来削减煤炭落后产能100余万吨,淘汰燃煤锅炉200余台,主动为绿色产业发展腾出空间。
健全“四项机制”
筑起生态环境“防火墙”
健全网格化监管机制。对环境保护工作实行网格化管理,聘请网格员553名,建立全县一体、标准一致、高效规范的县、乡、村、组四级环境保护网络,实现全县51个乡镇(街道)、443个村(社区)全覆盖,确保环境监管秩序得到有力维护、违法行为得到及时处理、环境问题得到及时整改。
健全目标绩效考核机制。将环境保护工作纳入综合目标考核,逐年增加考核权重,由2012年的4%提高到2018年的16%以上。出台《大竹县环境保护工作党政同责目标绩效管理办法》,将市下达环境保护工作指标细化分解至各地各相关部门,有效促进环境保护工作各项任务落实。
健全多元投入机制。支持各类投资主体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第三方治理等多种模式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放宽市政公用行业特许经营权限,培育壮大环境质量和生态保护市场主体,积极开展第三方环境治理试点,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和民间资本参与生态环境保护。
健全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强化执法监督,严格环境准入,以“零容忍”态度,严厉打击企业违法犯罪行为,建立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产权制度,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补偿力度,完善对境内主要流域水环境生态补偿制度,让生态损害者赔偿、受益者付费、保护者得到合理补偿。
打好“五场战役”
拧紧生态环境“落实链”
全力打好基础建设“堡垒战”。着力加强农业农村污染防治,全力推进乡镇垃圾压缩中转站和污水处理厂建设,启动21个乡镇垃圾压缩中转站建设,建成乡镇污水处理厂13个,城市污水处理厂一期建设完成,全县年污水处理能力达到3.6万吨。
全力打好部门联动“协同战”。强化部门协同和区域联防联治,重点加强工业企业大气污染综合治理、饮用水水源地污染治理,大力推进散煤治理和煤炭消费减量替代,打好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强化国土绿化和扬尘管控。今年1至6月,大竹县空气质量有效监测181天,达标天数158天,达标率为87.3%,同比上升7.2%。
全力打好环境违法行为“歼灭战”。强力推进打击破坏生态环境违法犯罪“2019利剑斩污”专项行动,坚决整治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和重点区域,坚决查处破坏生态环境违法行为,坚决惩治环境污染犯罪分子。今年1至6月,立案39件,下发处罚决定书33件,罚款105万元,移交公安机关1件,查封扣押6件。
全力打好督查落实“攻坚战”。采取“不定期、不定点”的方式明察暗访8次,对未按要求完成任务的,按照相关规定进行通报;对进度严重滞后,造成严重后果的,按程序启动追责问责,切实推动啃下“硬骨头”。
全力打好舆论氛围“阵地战”。在县政府网站开通环保督察问题整改专栏,及时通过《大竹发布》推送环保督察问题整改相关信息,县电视台开设“环保问题面对面”栏目,责任单位电视上公开道歉检讨。认真调查处理、按时反馈群众环境信访举报,上半年累计受理来信、来访、12369环保投诉热线、网上舆情等信访投诉122件,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良好环保宣传氛围得到巩固。□本报记者 刘欢
大竹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大竹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