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过去我们高硐大堰两村是一根板凳三个脚光棍起坨坨如今

达州日报 2016-05-18 22:22 大字

“过去,我们高硐、大堰两村是一根板凳三个脚,光棍起坨坨。如今,水电路通车马欢、洋房别墅掩林间、牛羊生猪装满圈、光棍不再当懒汉。”5月16日一大早,记者来到大竹县欧家镇高硐村和大堰村采访,村民们谈起村里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脸上挂满了笑容。

是谁带领高硐、大堰两村村民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他就是2009年、2014年先后两次被四川省委表彰为“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的欧家镇高硐大堰党总支书记杨雯理。

凝心聚力

村民心中的“主心骨”

高硐村和大堰村地处华蓥山腹地,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以前是全县有名的特困村。2009年,大竹县实施特困村扶贫计划,决定成立高硐大堰党总支,让两村联合发展。杨雯理高票当选高硐大堰党总支书记。现年45岁的他19岁就开始在村上任职,先后担任过高硐村团支书、民兵连长、会计、村委会副主任、主任、村党支部书记,基层工作经验丰富。

上任后,杨雯理和党总支一班人健全党员帮扶制度,32名在家党员每人联系帮扶农户20户;培养了7名年轻有文化的致富能手为中共党员、12人成为入党积极分子、4人成为村级后备干部,增强了党总支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2009年至今,两村党员帮扶贫困村民达198人次,党员人均捐款350元。两个村开通了客运线路,解决了当地群众出行难和孩子上学不便的问题;57户群众的危房全面进行了改造;困难家庭实现了应保尽保,“五保”老人实现了集中供养;新农合参保率达100%。

不负众望

基础设施建设的“排头兵”

“两个村自然条件非常差,基础设施十分落后,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看病难等问题相当突出。因此,我们必须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群众脱贫致富的突破口。”上任伊始,杨雯理就率领党总支一班人吹响了脱贫攻坚的号角。

山村要致富,关键在修路。在杨雯理的大力争取下,两个村抓住国家农村道路建设“以奖代补”政策的大好机遇,通过“一事一议”的办法,组织发动群众投资投劳,加快公路建设步伐。迄今,已修建村组公路60公里,其中村道硬化15公里,修通了连接高硐村和大堰村的环形公路2.6公里。

高硐村和大堰村水资源相当匮乏。“一定要让村民喝上自来水!”杨雯理暗下决心。他找到相关县级部门和镇上,为两个村争取到人畜饮水工程扶贫项目,安装管道2.2万米,修蓄水池42口,解决了两个村440户1660人的饮水难题。

与此同时,杨雯理充分利用本地发展养殖业的有利条件,广泛动员群众大力发展户用沼气建设项目,带动村民改厨、改厕、改圈。现在,高硐村和大堰村已新建沼气池120口,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条件。

激励兴业

致富路上的“领头羊”

“养猪20头以上奖500元,养牛10头以上奖1000元,养羊30只以上奖500元,养鸡100只以上奖500元,粮食产量2500公斤以上奖500元……”在高硐大堰党总支办公室里,记者看到了一条条发展种养业的奖励措施。原来,针对村民习惯于传统种养而不愿意尝试新的养殖方式,杨雯理想出了这套激励机制。

“我是2010年开始养羊的。去年,我出栏200只,实现纯收入10余万元。”正在放羊的高硐村1组村民刘顺银一脸喜悦地说。

2009年成立的高硐大堰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目前已带动两村发展生猪养殖4600头、牛2500头、羊3万只,培育养殖大户60户、土豆种植1吨以上的大户38户,给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甜头。2015年,两村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12378元,较2008年增幅达71.8%。

面对高硐村和大堰村发生的可喜变化,杨雯理平静地说:“我既然当了这个总支书,总得想法让群众富起来。” 

□文/图 特约记者 王晓林

杨雯理向村民了解山羊养殖情况

新闻推荐

乘风破浪潮头立 扬帆起航正当时 ——大竹县第二小学倾力打造竹乡名校工作见闻

——大竹县第二小学倾力打造竹乡名校工作见闻

大竹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大竹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