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用活“四则运算” 服务中心大局

达州日报 2016-04-19 22:27 大字

(紧接第一版)将市粮食局、市畜牧局、市计生委、市体育局等机构分别和市发改、市农业、市卫计、市文广新等部门进行整合,市县两级减少政府工作部门8个,收回行政编制121名,核减部门领导职数140名。在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和整合中,先后撤销7个县(区、市)驻外办事机构,撤销艺干校、林干班、计生干部培训中心等3个行业培训机构,整合市文体广新局19个乡镇广播电视站,整合市妇幼保健院和市计生宣传指导所,将市招办和市自考办合并,注销市建筑设计院事业单位法人资格,改制为企业,近三年来,仅市本级就撤销整合名存实亡、设置重复、职能相近的事业单位85个,收回事业编制559名。

严格编制使用审批,在财政供养人员上做“减法”。充分发挥编制管理的“龙头”作用,严把“进人关”,编制使用实行“先申报后使用、无规划不审核”的原则,在规划用编总数限额内,各单位每年使用编制数原则上不超过空缺编制数的1/2,以确保有序用编。对职能弱化、面临整合的单位及年龄偏大、学历偏低、专业明显不合理的用编严格控制,对可向社会购买服务、暂缓分类和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暂停编制使用。近三年来,仅市本级就核减用编327名,全市共化解党政群机关超编人员131名、化解乡镇超编96名,目前,全市行政、事业机构数和行政编制、事业编制总量均在上级核定的限额内,市本级和7个县(区、市)无一超编,控编减编成效明显。

开展职能职责清理,在行政权力清单上做“减法”。简政放权,下放权力,向阻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拦路虎”开刀,努力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加法”,对市属38个部门的6263项行政权力逐一进行清理审核,取消市本级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90项,下放政府内部审批事项6项,不列入市本级行政审批事项228项,有效解决职能“越位”、“缺位”、“错位”等问题,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事务的管理,为经济建设、民生发展松绑减负。

做实“加”法保障重点

坚持将有限的机构编制余量向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关系重大民生问题的领域倾斜,把有限的机构编制资源用好用活、用在“刀刃上”,充分发挥机构编制的服务保障功能。

优化资源配置,在中心工作和重点领域上做“加法”。加大扶贫攻坚保障力度,7个县(区、市)扶贫移民部门均单设为行政机构,全市调剂行政编制61名、事业编制21名用于保障扶贫移民工作。推进产业园区建设,将达州经开区更名调整为行政机构并科学设置下属事业单位和部门派驻机构,从市级相关部门划转行政编制39名,核定事业编制43名。打造区域物流中心,整合部门物流管理职责设立市物流业发展办公室,调剂行政编制6名,核定政府雇员控制数6名。加强法制建设,在市人大设立法制工作委员会及办公室,保障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市人员编制需要。统筹城乡教育,动态调整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共为全市各类学校增核编制935名。同时将在政府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中调剂出的78名编制用于职责增加、任务较重的食品药品、教育、卫生、扶贫、环保、规划等30余个部门,有力保障了全市重点工作顺利开展。

编制使用不搞“一刀切”,在服务大局上做“加法”。在严控财政供养人员的前提下,编制使用始终坚持向中心工作重点领域、向高层次紧缺人才引进、向年轻化专业化倾斜。近三年来,市本级共核准编制使用1327名,其中引进硕博和高层次人才用编632名,公检法司政法机关用编107名、补充中小学教职工用编158名。通过三年多的努力,市级机关事业单位35岁以下人员占22.23%,硕士及以上学历占7.6%,人员结构朝着年龄不断降低、学历不断提高、专业更加对口、人岗更加相适的方向转变,人员队伍结构不断优化。

解决乡镇体制难题,在激发乡镇活力上做“加法”。为改变乡镇责任大、权力小、功能弱、效率低窘况,2012年,在大竹县庙坝镇进行经济发达镇试点改革,将96项市、县行政管理事权和公共服务事项下放到庙坝镇,赋予人事管理权限,加大乡镇考核分值权重,增强乡镇财力,健全“四办一所两中心”的组织架构,通过激发试点镇活力,庙坝镇经济社会呈现出加速发展态势,工作经验先后在中央、省专题会议上交流发言,并成功承办四川省“百镇建设”体制机制创新工作会。2015年,乡镇体制改革试点扩大到全市7个县(区、市)的14个镇,共下放管理权限1385项,在转变职能重心、强化服务职能、完善财政体制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改革经验不断推广。

巧做“乘”法倍增效益

创新机构编制管理方式和手段,以信息化建设为基础,以人才引进为抓手,以部门联动为牵引,激发潜能、释放活力,发挥机构编制“倍增效应”。

开展信息化建设,提高机构编制管理效率。自主开发了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信息系统,涵盖了全市4000余家单位共10万多名工作人员的人员编制信息,具备机构编制管理和人事管理的常用业务功能,具有快速、强大的统计、查询、分析功能,能全面及时地对全市和各行业、各区域的编制现状进行“大数据”分析。实名制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使达州市机构编制管理从“刀耕火种”迈向了信息化,成为助推机构编制发展的“倍增器”。

创新开展用编结构化审核,发挥编制使用最大效益。编制是稀缺资源,随意使用是极大的浪费,达州市机构编制部门创新性开展了用编结构化审核,不仅审核用编的数量,还对编制使用的方式,用编的年龄、专业、学历、岗位条件等一并进行审核,进一步优化新进人员年龄结构和综合素质,人岗相适程度大幅提升。市级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平均年龄下降2.3岁,硕博人才比例从不到1%提升到7.6%,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和工勤人员比例下降了12个百分点,行政、事业编制均全面回落到控制数以内。特别是通过预留保障“千名硕博进达州”用编,全市共引进硕博人才1035名,在达州市各行各业的重点岗位上,硕博人才投身经济社会建设主战场,在参与管理决策、领衔科研攻关、带动新兴产业的过程中发挥了突出贡献,充分体现了结构化管理带来的人才倍增效应。

部门联动协作,形成管理合力。达州市机构编制、组织、人社、财政等部门按照“前环节不发起、后环节不启动”的财政供养人员管理原则,实现了“环环相扣、首尾衔接、封闭运行”的联动机制,工作中密切协调配合,实现了编制使用、人员配备、工资核定、经费核拨、实名制管理的无缝对接和信息共享,并与组织、人社、财政部门按时开展数据比对,确保数据全面、真实、准确。同时,从2013年起,机构编制工作纳入县(区、市)和党群机关目标考核内容,2015年起,机构编制纳入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和巡视内容。通过部门联动协作,达到了管理效益“1+1>2”的目的,为有效控制财政供养人员增长,防止“吃空饷”打下了坚实基础。

(杨剑)

新闻推荐

绷紧“警示弦” 敲响“廉洁钟” 重击“惩治鼓” 大竹县严防“节日病”

本报讯今年以来,大竹县绷紧“警示弦”、敲响“廉洁钟”、重击“惩治鼓”,防止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公车私用、违规收送节礼、大操大办等“节日病”反弹,打好作风建设攻坚战。该县在每个节日前就以文...

大竹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大竹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