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五年淬炼 竹乡全力“赶考” ——大竹县“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走笔

达州日报 2016-03-22 22:31 大字

[摘要]——大竹县“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走笔

□本报记者 廖晓梅 特约记者 王晓林 程一凡 摄影报道

弹指挥间,五年转瞬。

川东竹乡,在明媚的春光中迎来了2016年的崭新启航。回望刚刚过去的“十二五”,那是激情澎湃的五年,那是辉煌灿烂的五年,那是挑战与机遇并存的五年,那是历经考验阔步向前的五年。

历经五年的淬炼,“川东渝北区域次级中心城市”愈发璀璨夺目——

五年里,宏观环境复杂多变,改革任务艰巨繁重,大竹全力“赶考”,交出一份发展势头好、面貌变化大、群众实惠多的满意“答卷”;五年里,县域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深化改革取得重要突破,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出坚实步伐。

在“十二五”与“十三五”历史“握手”之际,大竹着眼更高定位,致力追赶超越,提升“繁荣大竹”发动力;致力提升内涵,凝聚“时尚大竹”竞争力;致力绿色发展,形成“美丽大竹”向心力;致力民计民生,壮大“和谐大竹”支撑力。

【跳起摸高】

工业强县领跑“繁荣大竹”新速度

道路网络四通八达,工业企业鳞次栉比,机声隆隆不绝于耳……3月18日,走进大竹经济开发区,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铿锵音符正在竹乡大地高亢奏响。

追赶超越、转型发展、跻身全省县域发展第一方队……翻看“十二五”时期大竹的县域经济,映入眼帘的数据振奋人心:201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2.89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9.63亿元,地方公共财政收入11.64亿元,分别比2010年增长71.3%、128.1%、154.8%。2015年,大竹工业经济再度画出了一道漂亮的上升弧线: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1.52亿元,同比增长10.5%,增速连续四年居全市各县(市、区)之首;完成园区主营业务收入96.63亿元,同比增长8.23%。成为全省首批工业强县示范县。

“我们企业之所以选择在大竹经开区落户,不单是这里的地理环境好,产业优势大,关键是在这里办事就像在自己家里办事一样,能享受到最优质的服务。”不少来大竹投资的业主由衷地发出感慨。精心包装的大项目、细心打磨的产业配套,加之全心全意的亲商服务,客商感觉在这里创业是一种享受,有一种“家”的感觉,没有陌生感。

大竹工业园区于2003年5月正式启动建设。该县从环境、资源、产业链条等方面着眼,按照“园区集聚化、企业集群化、产业集中化、资源集约化”发展思路和“一园一主业、园区有特色”规划原则,科学布局园区组团,并以重点打造东柳机电轻纺园,突出抓好庙坝小微企业创业园、石河建材园、月华食品园,着力培育石河、庙坝、周家等10个工业重镇,构建“1+3+10”一区多园多点格局。“十二五”末,园区建成干道22公里,覆盖面积9.5平方公里,分别比“十一五”末增加12公里、5平方公里。大竹经开区跻身全省“51025”培育计划,新增产值超10亿元企业1户、超5亿元企业5户。

大竹工业园区的强劲崛起,为企业落户搭建了舒适的“安乐窝”。不但川环科技、川东电缆、三鑫包装等大竹传统优势企业纷纷入驻工业园区,利森集团、海螺集团、川粤国际皮鞋城、维奇光电、鼎泰建材陶瓷等省内外知名企业也纷纷抢滩大竹。2015年,园区实现营业收入202.4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99.05亿元,增长率8.3%;工业增加值31.11亿元,增长率5.8%;利税11.9亿元,增长率5.4%。

抓招商引资,项目签约是前提,落地生根才是关键。

在专注发展进程中,大竹县始终坚持“工业强县”核心战略,大力实施“6+5”产业振兴计划:加快“机电、鞋服、苎麻纺织、能源、建材、农副产品加工”六大传统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企业重组,聚力培育“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智能制造”五大新兴产业。突出抓好产业园区上下游产业联合、优化整合和延链招商,实现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建成一批绿色工厂和绿色园区,建成中国西部鞋服纺织产业基地、川渝机电汽摩产业配套基地,打造500亿元级产业园区,建成省级经济开发区。

一个项目就是一个经济增长点。大竹县认真实施“项目兴县”战略,在做大投资中稳定增势、在推进项目中调优结构,有效推动了县域经济有质量、有效益、有后劲的较快增长。2015年,新开工重庆恩郡科技通用机械制造、玉竹麻业高特苎麻纤维生产线、环州机电全智能通(农)机生产线等9个投资2000万元以上项目;川东电缆稀土铝合金线缆建设、越洋电子电脑连接线生产、大竹鸿兴模具生产线、玉竹麻业高特苎麻纤维生产线、利森水泥皮带廊道等5个项目竣工投产;新培育营业收入超亿元企业2户,新增鹏翔电子、环州机电等5户“小巨人”企业和春岚农业、越洋电子等5户“成长型”中小企业,新增“小升规”企业8户。新培育发展微型企业170户。

“只有把巢煨暖了,才能留得住凤凰。”大竹县秉承“招大引强、集聚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产业优势,成立机电汽摩、鞋服纺织、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农副产品加工、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等6个产业招商小分队,重点与大竹(达州或四川)驻外商协会、大竹县智力支乡联谊会各分会联系协调,融入成渝抓招商、借助乡友抓招商、延伸链条抓招商。2015年,预计全县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15.8亿元,工业类项目直接投资占到位资金总额70.4%;完成新引进投资额3000万元及以上签约项目45个。

近年来,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大竹也面临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投资拉动不足、市场需求低迷的严峻考验,原有的发展动能已经充分释放,原有的发展空间已经趋于饱和。如何在新常态下焕发“新机”,成为摆在决策者面前的一个急迫问题。

服务企业,永无终点。大竹县完善企业稳增长帮扶机制和细化帮扶措施,采取“县级领导+责任部门”的帮扶模式,27名县级领导挂包帮扶35家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按照“入园区、进企业、出点子、解难题、找路子”工作方法,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推进工业项目加快建设。采取“一企一策”“一企一帮”,向重点企业要效益、要速度、要形象,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逐渐增强优势产业、战略型新兴产业支撑作用,稳定全县工业经济增势。

同时,大竹县出台了《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建立奖励激励机制,对工业企业“升规入统”、销售收入上台阶、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创建国家省市名牌等予以奖励。2015年,兑现工业发展奖励资金644.5万元,从民营经济发展专项资金中给予企业项目基础设施建设补贴1972万元。成功争取省上项目15个,资金1378万元,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血液。

【产城融合】

城镇建设提升“时尚大竹”新高度

位于大竹县城东湖新城的东湖广场,可以用“震撼”二字来形容。广场占地面积130亩,依托于东湖公园规划的总体背景,体现“引山入城、引水入城”,突出东湖广场作为东湖公园形象入口、城市客厅、市民集会场所的特点进行设计,通过竹文化,品竹、赏竹、论竹、知竹,借以体现城市的文脉延续,是一个集休闲、娱乐、健身于一体的广场。

东湖广场、东湖公园的美丽绽放,是大竹县围绕“建成川东渝北区域次级中心城市”发展定位和“夯实县域基础、率先全域发展”总要求,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县坚持走“形态适宜、产城融合、城乡一体、集约高效”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大力推动护城河改造治理、国道318、210线大竹城区过境段改线工程,逐步打造出以现代工业为基础,以商贸物流、旅游休闲等现代服务业为特色的山水田园城市。

没有规划,城市就难以建设,更说不上城市形象和品位。在梳理大竹城市发展历程中,她的变化渐进而又清晰:1979年县城还是2.55平方公里的街市,1984年、1992年、2001年,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后逐步扩大。

2007年,为提高城镇集聚规模,明确提出了重点中心镇、一般建制镇以及其他小集镇的科学发展规划路线图。目的是促进城市与乡镇协调发展,逐步形成以县城为核心、中心镇和建制镇为节点、一般乡镇为基础的城镇体系。同时,完成北城新区修详规划、云台片区控详规划、护城河支流整治规划,使城区控详规划覆盖率达91%。实施城区排水、绿地、消防等专项规划,配套编制了市容整治、污水及垃圾处理、城市园林绿化、交通管理及防洪工程等规划。

2012年3月,进一步完成了《大竹县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县域城镇体系规划范围扩大至2076.8平方公里。《规划》后的县域城镇体系,形成了以一主(大竹县县域中心城区)、一副(周家镇县域副中心)、五极(庙坝、文星、杨家、石河、石桥铺5个发展极)及以柏林镇、清河镇、清水镇等37点为基础,形成团状紧凑、双中心、开放式、生态型的“一环两轴两中心三区一组团”的城市空间布局结构。

届时,城市规模将从2015年24.1万人、县城建成区面积24.2平方公里分别增至2020年城市人口34万人、县城区建成面积40平方公里,到2030年规划用地范围将扩至89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也将由2015年的38.9%,提升至2020年的49%,2030年达63%。

在城市建设上,大竹县重点推进以北城新区和东湖新城为重点的新区开发。新区的开发带动了整个城市道路主干网的形成,拉开了城市骨架,拓宽了城市空间。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着力改善基础条件。投入资金5.3亿元,新建北城大道、体育大道、滨河大道、云东大道C段等城市道路7.3公里。改造县城318、210国道城区过境段、场镇公路过境段17.8公里。先后改造新华街、北大街、青年路、东湖路、迎宾大道等10余条城市主干道、人行道和景观,开通城市公交,极大地方便了居民出行。

在开发新区的同时加快旧城改造步伐。针对旧城区街道狭窄、电线老化、供水供气及环卫等设施严重不足,人居环境较差的实际,率先启动了北门片区、西门片区、十字街片区等旧城改造。2008年,大竹县将护城河改造列为政府的“一号工程”,2015年,累计投入资金6亿元的护城河治理工程全部贯通,改造疏通下水道管网23.8公里,建成河道7.16公里、市政道路14公里,建成车行桥13座、景观桥2座,绿化面积21.6万平方米。

大竹县还投资1.28亿元修建了日处理污水2万吨的生活污水处理厂和日处理垃圾达160吨的垃圾处理厂。国道外迁工程前期工作正有序开展。目前,城区已建成新华广场、金利多广场、青年广场、煌歌广场、东湖广场等8个风格各异的休闲广场,对城区示范街道进行风貌打造,逐步形成“一街一景、一街一品、各具特色”的城市风格。

天蓝、树绿、灯明……来到大竹经济开发区,只见一条条笔直的双向四车道两旁绿树成荫,左右两排错落有致的厂房林立,给人一种大都市生态城之感。

“按照工业‘345’产业培育计划,围绕\‘1+3+10’产业园区布局,坚持\‘建城’与\‘建园’相结合,进一步科学完善工业园区规划。”近年来,为推动城镇一体化建设,该县根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按照“一心一廊两轴三组团”结构,完善东柳机电轻纺园总体规划、控详规划及其它专项规划,带动产业集聚。规划“一心两轴、一廊两区、一带多节点”经开区总体景观格局,以竹凤大道为核心,形成贯通经开区南北向的绿色生态廊道。在市政配套上,按照园城路相通、管相连、灯相辉、绿相映,重抓市政配套建设的对接连接,提升园区承载能力。

坚持园镇一体,不断推进城乡统筹。先后完成了庙坝小微创业园、月华食品园、石河建材园规划,以及10个工业重点镇规划。在园区设计上,重点从厂房大门、户外广告、绿化景观、夜景照明等入手,围绕时尚大竹,融入时尚元素,进行时尚设计,建设时尚园区。加快推进城乡道路建设,投入1.56亿元完成城区道路改造,规划建设的北城大道、竹凤大道“十字交叉”贯穿主城区,市政主次干道交织成网络;实现了100%的乡镇、100%的行政村通水泥(油)路、70%的村道联网。

大竹县在绿化中注入绿竹、苎麻文化,提升城市精神内涵,打造时尚之都。城市建成区绿地面积达779.25公顷,绿地率27.74%,绿化覆盖率达30.78%。通过努力,大竹县城的综合功能逐步完善,城镇化率达38.9%。小城镇建设加快发展,2010年,百岛湖温泉小镇入选“联合国实验园区案例工程”。

【兴农奔康】

“三农”发展拓宽“美丽大竹”新广度

“农业兴则百业旺,农民富则万事通,农村稳则天下安”。抱着这样的理念,大竹县强力实施“453”战略工程及农业“1137”工程,农业农村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稳中提质,农业农村工作取得新进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良好基础。全县粮食年产量稳定在50万吨以上,连续4年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2015年,全县农业总产值实现86.76亿元,比2010年增长21.8%;全县实现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853元,2013年、2014年荣获全省农民增收工作先进县称号。

伴着阵阵春风,走在大竹县姚市乡现代农业示范园,惬意而悠然。在这里,仿佛有望不尽的绿和享不完的甜。

进入整齐规范、充满科技感的智能育苗大棚,十余架大型鼓风机正“呼呼”作响,对室内温度进行调节升温。工作人员打开控制阀,智能喷灌车内喷出如丝般的水线,对菜秧进行精确灌溉。

作为大竹县现代农业园区的核心区,这个蔬菜产业园每年可提供各类优新蔬菜种苗500余万株,展示各类优新蔬菜品种30余个。虽然面积只有570亩,但它承担着星火燎原的角色,根据该县制定的《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规划》,它要辐射5.5万亩的现代农业园区,进而扩展到已经完成的约3.64万亩农建综合示范区,然后逐年扩展,最终覆盖全县。

经过几年的建设,大竹农建综合示范区已投入资金3.2亿元,2015年整合项目26个、资金2亿元。全年建成高标准农田2.19万亩,土地整理3.13万亩,新建蓄水池和整治山坪塘854口,整治病险水库7座,新修、整治蓄水工程297处。新建沼气池26口,造林绿化1900亩。硬化村组道路45公里,新建生产机耕道和便民连户路38公里,新建、维修机电提灌站8座,实现了区域内“水网、田网、路网、林网”四网全域覆盖。

与此同时,大竹县以现代农业园区为依托,共引进业主10余家,发展产业3万亩。其中以大成寨柑橘、庙坝秦王桃、清水核桃为核心的万亩经果产业,以清水、牌坊、庙坝为核心的万亩水栀子产业,以牌坊、高穴为核心的万亩藠头产业;黄花、青花椒、花卉、猕猴桃、牧草种植等产业8000余亩。在庙坝小微企业园,建成集货配送、加工冷藏、电子商务等于一体的益寿农产品集配中心。积极建设“四季花乡”、“五桂养生风情湾”,引进富源农业、益寿黑花生、咪咪香食品、金丰食用菌等企业到农产品加工园区落户。

大竹县按照“以工哺农”思路,依托玉竹麻业、东柳醪糟等龙头企业,培育省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6户,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22.1亿元、利润820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4%、8.4%。新建粮经复合基地7万亩,全县特色产业基地达50万亩。全县通过无公害整体认定,拥有全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3个、全国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1个,“三品一标”农产品达34个。石河镇被命名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

再看新农村呈现的美景:青瓦白墙的民居、干净整洁的街道、纵横交错的水泥连户路、宽敞洁净的文化广场……这是清水镇老书房村新农村聚居点的靓丽景象。

近年来,大竹县积极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整合各类惠农项目,实施危房改造、道路硬化、环境整治、绿化亮化、小城镇建设等项目,农村面貌焕然一新。老书房村、长征村的巨大变化,是大竹县围绕城乡统筹发展主旋律,狠抓农村惠农项目,打造幸福美丽新村实实在在的例证。

大竹县加强农村基础投入,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和集中建房工程,农村人居环境极大改善,城乡呈现统筹发展良好态势。“十二五”时期,全县建成省级新农村示范片1个、新农村综合体10个、幸福美丽新村精品示范村8个、新村示范点64个,改造农村危旧房16553套。人和天宝、庙坝长乐、石河新华、神合红五月、姚市高坪分别被评为2012、2013、2014年“全市十大最美新村”,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展演主(分)会场连续三年在大竹县新农村综合体或新村聚居点举行。全县实现“100%的乡镇(街道)、100%的村(社区)通水泥(油)路”的通达格局。

农业、农村的发展是为了让农民过上更好的日子。走进金鸡乡金鸡村,村民艾达江正忙着喂山羊。艾达江和双胞胎弟弟都患有肝病,家里为给他俩治病已欠债五六万元。了解情况后,乡政府及时为艾家争取贷款购买50多只山羊,并指导他们栽种了300多株香椿树苗。

艾达江的故事,正是该县开展***工作的一个缩影。“十二五”期间,大竹县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6879.58万元,实施了整村推进扶贫、连片开发扶贫、产业扶贫、贷款贴息扶贫、劳务扶贫、基础扶贫、危房改造扶贫等七大类扶贫项目,全县农村贫困人口由2010年的15.9026万人减少到2015年的79663人,2015年全县减少贫困人口17156人。

漫步于清水镇核桃种植基地,个大圆润的核桃挂满枝头,煞是喜人。随着核桃的成熟,在基地里务工的10多位村民忙得不亦乐乎。还有不少游客邀朋呼友,结伴而来,品尝鲜核桃的美味,体验采摘的乐趣。

“合作社能够发展壮大,得益于采取了‘合作社+公司+农户+基地’生产经营模式,发展社员200多户,建立优质核桃种植基地和育苗基地。”大竹县林萍核桃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邓林萍娓娓道来。

竹乡广袤农村,各类专合组织正遍地开花、做大做强,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达340个。杨通乡借力太阳花种植专业合作社、水桥柚子专业合作社等6个专合组织,辐射带动社员500余户、2000余人致富增收;李家乡重点在省定贫困村大湾村一至四组发展核桃450亩,采取集中与分散种植相结合的办法,覆盖贫困户130户360人。

大竹县大力推广“合作社+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大园区+小业主”等模式,推广合同订单、保护价收购、利益兜底等做法,保障农民利益。

【成果惠民】

民生工程凝聚“和谐大竹”新温度

“民生是百姓最大的福利,一定要将民生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正是抱着这样的理念,近年来,该县加快推进民生事业发展,开展“民生实事突破年”,举办“民生实事座谈会”,与村民谈“致富经”,与企业话“发展路”,调查决策措施是否真正落地,是否做到“急百姓所急、想百姓所想”……一个个细节,映射出大竹县委、县政府民生至上、崇尚实干的执政理念。

为建立完善民生事业发展的长效体制机制,2014年,大竹县推出《大竹县推进民政事业发展十条措施》,从组织领导、人力资源、基础建设、资金保障、社会治理等方面为改善民生做实事,提升为民服务能力。

在加强民政工作领导方面,该县县委、县政府成立民政工作领导小组,设立民政工作“孺子牛奖”,以调动民政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乡镇增挂“民政办公室”牌,配备专兼职人员3至5人。此外,通过使用公益性岗位为每个乡镇配备1至2名民政协理员,全县共配备82名。每个社区、村配备1名兼职民政信息员,全县共配备442名。

在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在县城规划区黄金地段划拨土地34亩,预计总投资8000万元,总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规划建设集中心敬老院、儿童福利院、老年养护楼、老年大学一体的“大竹县社会救助中心”,建成后可有效解决城区“三无老人”和县内孤儿的集中供养问题。目前,中心敬老院主体已竣工,儿童福利院正在进行基础施工,社会救助中心可望在2017年全面完成。

在保障民政工作经费方面,建立完善火灾救助、自然灾害救助、老龄事业发展基金和80周岁以上老年人高龄补贴、惠民殡葬制度,所需资金纳入县财政预算。建立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和救助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

在支持发展养老服务产业方面,积极推进养老工作的体系化、产业化和社会化。落实民政、财政、国土、建设等部门职能职责,从组织保障、土地保障、资金保障等方面倾力支持全县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明确县级财政对公办及民办养老服务机构、日间照料中心、农村互助养老幸福院建设和居家养老服务的补助标准。

“民政十条”纲举目张,迅速成为该县发展补齐“民生短板”的有力机制。

项目是发展的引擎,也是民生的基石。推进民生事业若不务虚、不空谈,就必须切实落到“项目”上。近年来,大竹县让“惠及民生”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感动。

2015年,大竹县坚持城市扩容与提质并重,建成的北城大道、国道外迁(一期)和在建的达渝高速大竹南出口拉大城市主骨架,国道穿城而过的历史已改写,县城建成区面积扩大到24.2平方公里。

同时,新建的东湖大道、竹阳东路东段等13条主次干道互联互通。护城河治理一、二期工程全面竣工,建成环湖健身大道、东湖广场、竹城1号广场,完成室内体育馆主体工程。南大梁高速公路杨家、月华出口建成通车,竹石路、马西路列入省道404线、202线规划,竹石路快速通道加快建设,完成国道318线、210线、竹周路等升级改造。

五年间,全县新硬(油)化县乡村道路2165公里,通车里程达3759公里;建成各类水利工程3580处,解决32.6万人饮水安全问题;乌木滩水库被评为国家水利风景区;建成全省环境优美示范县、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庙坝、石桥铺跻身国家重点镇。建成省级新农村示范片1个、新改建新村和聚居点82个,城乡统筹发展取得实效。

民生大项目大马力推进,“小项目”也不含糊。2015年12月2日,对于家住县城的农转非居民张维华来说,这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期盼大半年的“廉租房”终于正式入住了。在办完相关手续后,他来到刘家坝惠民小区,打开新家房门,整洁明亮的房屋、完善的配套设施,让张维华激动不已。当天,与张维华一样领到新房钥匙的还有95户贫困居民。

为确保廉租住房实物配租的公开、公平、公正,入住户全部于年初进行书面申请,大竹县房管局受理审批后,通过公开抽号确定自己入住的房屋。县房管局还公开招聘了物业管理,对小区进行管理和服务,并在该小区设立了办公室,协调相关事务帮助解决问题。据了解,目前全县已建设廉租房1600套、公租房1209套和经济适用房509套,总面积17.3万平方米,政府财政累计投入6.5亿元。

“我们这里真不错,老年人活动的地方有了,坐的板凳也有,什么都有了。”该县竹阳镇南城社区居民李明英高兴地告诉记者,她所在的安置房小区于2011年建成,小区内现已安置居民达600余户。小区绿化搞好后,环境越来越好,但小区休闲广场内之前还没有休息、娱乐的场所。了解情况后,南城社区组织人员在小区内安装了板凳,保证小区居民有休息的场所。

南城社区解决群众所需所盼,让群众满意,正是大竹县开展实事办理、实现民生“零距离”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民生实事办理工作,坚持“民生优先”的执政理念,通过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倾听群众呼声,认真抓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实事,努力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2013年至2015年,集中办理城区民生实事279项。与此同时,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为民办实事电视公开承诺践诺行动”,为群众办实事2508件。

民生无小事。截至2015年,五年间,全县民生投入累计达65亿元,2015年民生支出占地方公共财政收入的70.9%;各类社会保险参保82.3万人次,累计帮扶五保户、低保户、残疾人等困难群体85.5万人次,城镇棚户区改造8166户。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千帆竞渡,勇进者胜。“十二五”已然收官,“十三五”已经开启,大竹再踏新征程。

新闻推荐

大竹县:让群众在基层反腐中“站岗放哨”

本报讯“张书记,你好!我们刚接到群众举报,你镇友谊村村委会主任周某大操大办宴席,请你们去查一查。”近日,大竹县观音镇党委书记张天忠接到县纪委电话后,立即安排镇纪委前往现场调查。经核实后,周某认识...

大竹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大竹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