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最美志愿者 垃圾堆上建起农民公园

四川农村日报 2015-12-10 00:11 大字

张先桥(右一)与村民在公园里休闲。

□特约通讯员王晓林 文/图

16年前,左邻右舍的人都认为他是“疯子”,因为他用仅有的6万元积蓄要在垃圾堆上建公园;16年后,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环保达人”,因为他的坚持和付出建起了大竹县乃至达州市唯一的一个农民公园。他叫张先桥,今年67岁,被推选为“2015年四川省十大最美志愿者”。

日子好过了,建个公园逛逛

寒冬竹乡,薄雾散尽。12月4日清晨,笔者来到大竹县月华镇川心村。进入村口,一条宽阔的水泥路向前延伸,在密林中蜿蜒前行1公里后,一道园林式景观呈现在眼前,犹如置身于“世外桃源”:一方面积约5亩的人工湖碧波荡漾,湖边的栏杆造型别致,沿湖小路用瓷砖铺成,路面被清扫得干干净净,路边的塔柏、水杉、香樟树随风摇曳,林间不时传来清脆的鸟鸣声。原来,这就是张先桥自建的农民公园。

“这个农民公园小有名气哟!”老张颇为满意地说,虽然是他一手打造的公园,但栽树种花都是为了大家,现在环境好了,大家想到这里来耍就来,不需要任何费用。现在每到傍晚,附近的村民都会聚集到农民公园内,喝茶聊天,休闲散步,有兴致的还会唱上两句小曲。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村民靠家禽养殖纷纷发家致富,都新建了崭新的楼房。面对家乡的可喜变化,张先桥也在思考琢磨着:城里人没事可以逛逛公园,我们农村以前穷不敢想,现在日子好过了,也可以建设我们自己的公园啊。当他把这个想法透露给乡邻时,大家都并不认同他的想法,甚至连家人也对他的想法表示不理解,他却下定了决心:一定要把公园建起来,而且要建得像模像样。

昔日垃圾堆,如今鸟语花香

张先桥半工半农,每月到附近酒厂做工有500元钱的工资,加上家里的农副产品和养殖,年收入不超过1万元。2000年初,他拿出多年积蓄的6万元,借资1.5万元,买花草树木、沙石砖瓦,请来工匠,开始打造花坛和绿荫走廊。村中一块面积约5亩的废弃水塘被改造成人工湖,湖边砌了花台,移栽花木……光有美景还不够,张先桥又添置了游玩设施,在路边的树林里修建了一座凉亭,为方便孩子们玩耍,又建起了标准的乒乓球台。他在16年间筹资10余万元,建成了拥有花台30座、凉亭1处、休闲桌3张,栽植天竺葵、千日花、紫薇等花草树木2万余株,面积达15亩的农民公园。为方便村民游玩消暑,他又安装了路灯和吊扇。

在农民公园始建之时,附近曾有面积5亩的荒地,张先桥想:如果把这几块荒地开挖成塘,不仅可为公园增添几分灵秀,还可以养鱼,供人休闲垂钓。如今,塘里共有鲫鱼、武昌鱼等7个品种,年投放鱼苗3000尾左右,周围植树300株,修绕塘环路300米。每逢节假日,三三两两的垂钓者就慕名而来。

“这15亩的公园,我没有占用一分农田,至少有9亩是由垃圾堆改造的。”张先桥告诉笔者。“这以前全是建筑垃圾,什么砖块呀、瓦片乱石呀,很影响村里的形象。我就用钢钎、二锤把它们一个个敲碎,再从别处背泥巴来填埋。嘿嘿,别看这几亩面积,花了我整整5个月时间呀。”看着昔日的垃圾堆如今花香满园,村民们打心底里佩服张先桥。在他的带动下,大家也开始拾掇庭院,清理宅前屋后,种花种草,整个村子逐渐变“靓”了,仿佛置身于城市公园之中。

耗尽了家财,从不言苦言累

为建公园,张先桥不仅耗尽了家中所有积蓄,还欠下了1万多元的债务。16年间,张先桥没添过一件新衣,没进城吃过一餐饭。起初,妻子冯仁秀颇有怨言,大学毕业后在上海某大型公司任财务主管的女儿张毅也不太理解,后来,她回到家看到村里发生的巨变,马上加入到支持父亲的行列,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现在银行上班的儿子张力每逢回家探亲也会参与植树。

为使公园绿化布局合理,张先桥还自费外出学习考察。如今,修枝剪叶、除草施肥是他每天的“必修课”。

张先桥乐于奉献,不求回报,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环保达人”。2006年,他被评为大竹县首届“十佳道德标兵”,并多次当选为县、镇人大代表,2008年3月,又获得“达州首届环保年度人物”殊荣。今年,张先桥被评为 “四川省十大最美志愿者”。如今,年逾花甲的张先桥又有了新打算:那就是计划用5年时间将全村的组道全部进行绿化、美化,实行全天候的公路保洁,并把整个村子都打造成名副其实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典范。

新闻推荐

就业援助招聘会 3000岗位任你挑

求职人员在应聘台前签订意向协议。本报讯2月14日—16日,大竹县在煌歌广场举行了2016年就业援助现场招聘会,为城乡劳动者、大学生、复退军人、残疾人、贫困劳动力就业搭建起了良好的平台,为...

大竹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大竹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