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传送致富经 带出百余种粮大户

绵阳日报 2015-07-28 15:38 大字

□ 本报记者 谢艳

他15岁开始种地,如今已跟土地亲密接触了50余年,通过不断学习,科学种植,规模成片,他被国务院授予“全国种售粮大户”,被乡邻称为“粮王”。“粮王”对脚下的土地爱得深沉,也时刻把乡邻们的大小事情放在心上,50年如一日,他带领乡邻们一起从土地里“刨金子”,开科学种植培训班、开农机操作培训课等,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助人为乐”的时代内涵,他就是游仙区柏林镇柏林村四社村民唐以全。

热爱土地

看到荒地就心疼

上世纪90年代初,村里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务工了,承包地基本都由留守老人管理,收成明显下降,荒地也越来越多。“土地是宝啊,哪能因为外出务工就偏废了农民的根本呢?”不忍心家乡的土地就这么荒废,唐以全扛着锄头、牵着耕牛来到了自家屋后的帽儿山,承包了镇林场和周围的荒坡共210亩,注册了“为民家庭农场”。

为了让更多的荒废土地重新焕发生机,他还主动与外出务工村民协商,除了广泛吸纳本镇村民的承包土地外,还承包了临近的朝真乡金竹村、石龙村的土地,目前经营总面积达到920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宗粮食。由于种植的粮食色泽光鲜、籽粒饱满,营养充足,没有污染,粮食加工企业纷纷看好,一到收割季节,各地粮油企业便络绎不绝地把车开到农场来收粮。去年,唐以全的农场生产粮食超过100万斤,不仅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贡献,自己还获得纯收入20余万元。

不忘乡邻

免费传授致富经

虽是传统农民,唐以全也意识到经营土地规模不断扩大,人工难找、牛耕效率太低,唯有依靠农业机械化和科学种植。为此,在规模种植的基础上,唐以全注重选用优良品种,探索优良品种在当地的适应性;注重传统技术的提升改良与现代生产技术的结合。他积极参加各级农业部门组织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和农业技术培训。回来后,他就在全镇忙活开了:向村民讲述什么是土地流转承包经营,教村民学会用先进的农用机械,提高生产种植效率……

“自己种出了好粮食不算,要乡邻们一起致富,大家一起过好日子。”唐以全经常说。就这样,他成了村里“种粮课堂”的培训师,把先进的种植技术、经验以及农业机械操作技巧全部传授给乡邻。他还主动与周边村民联系,带动大家进行粮食种植,帮助指导安排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并接纳了一批村民到自己的农场打工,村民们既增加了收入又学到了他种粮致富的先进经验。

目前,柏林镇、朝真乡种植粮食10亩以上的农户有50多户,种植30亩以上的农户已有100多户。而唐以全的农场一年生产的粮食可供5000人吃一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种售粮大户”称号。

助人为乐

乡邻的“闲事”他都要管

农闲时候,如果农场没必要的事情做,唐以全就找“闲事”做。除了修缮农场的田边地角,相邻村社、村民的道路、地埂都顺便进行整理,不分你我。

帽儿山周边南来北往的有三条道路,镇政府和唐以全共同出资修建了通往农场的2公里多水泥路,还有十多公里泥泞小路,连接附近的柏桃村及朝真乡的石龙村、小沟村、青荣村和金竹村。唐以全一年修一段,有时候请一些村民来帮忙,自己掏钱发给一点补助,几年下来,硬把三条路修补得平坦宽敞。

杨万禾曾是魏城镇的一名智障青年,父母相继去世,哥哥需外出打工维持生计,把他送到了唐以全家,唐以全待他如同自己的亲生儿子,教他操作一些简单的机械。19年过去了,如今的杨万禾已是一名技术熟练的拖拉机手。

如今唐以全已经60多岁了,心中始终放不下那一片土地,他希望在外务工的女儿、女婿能回家接班,照顾好他热爱的土地,“我也希望会有更多的年轻人回到家乡,走出一条联合种植、集约经营的现代农业道路,让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新闻推荐

牌坊乡倾力打造 3600亩四季花乡观光园

近年来,大竹县牌坊乡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优势,合理规划布局,引进农业龙头企业,以花为主题,以花为特色,大力发展四季花卉种植,倾力打造现代农业观光园。今年,四川寅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四季花乡观光园入...

大竹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大竹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