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24岁时将处女作带到中南海演出 巴山“戏痴”张尚全的 艺术人生

达州晚报 2014-10-25 13:59 大字

[摘要]艺术人生

金秋十月,达州市一位七旬老人获得喜讯:他创作的小品《与时俱进》在第四届全国新农村文艺展演暨四川省群星奖(戏剧类)决赛中荣获一等奖。

而此之前,他的作品还曾荣获过四川省“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映山红戏剧节一、二等奖……在他24岁的时候,他的处女作《管得宽》便带到了中南海,向中央领导汇报演出,他受到了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日前,记者专程采访了被誉为“巴山奇才”的四川省著名戏剧家、大竹县艺术团原团长张尚全,了解他成绩斐然的。

艺术人生

24岁处女作在中南海演出

A

记者:张尚全老师,你12岁登台,24岁便将处女作《管得宽》带到中南海向中央领导汇报演出,受到了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能谈谈这之前你的经历吗?

张尚全:上世纪四十年代初期,我出生在大竹县石桥铺一个靠制作土针起家的小地主家庭。因出身原因,1953年,才11岁的我小学毕业便没了书读。由于喜欢看书,我一有空就跑到公社的图书室看书,可当时认识的字有限,很多时候是囫囵吞枣,连猜带蒙。当时我们镇有个业余川剧团,常到茶馆演出,我幼年便经常到茶馆听川剧,只是到茶馆听川剧要付茶钱,每每这个时候,我就会躲到桌子下面……后来,公社图书室的人见我真的热爱阅读,就聘我当业余管理员,让我有条件阅读大量图书,有时间学唱川剧。12岁的时候,我便可以登台表演《安安送米》这种川剧折子戏,就是在这些“垫场”的过程中,我积累了丰富的舞台经验,为今后的表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56年,县川剧团招收学员,我独自一人从石桥铺翻山越岭,走了几十里山路到大竹县城。没想到一举考中,在团里专攻丑行。由于有一定的功底,加之辍学这几年看了大量的关于七侠五义的书籍,知识面较宽,我很快便在团里崭露头角。

1958年,我同团里其他3位队员一道被选送到原达县川剧训练班学习。近一年的学习中,我天不亮便起床,压腿、翻跟斗,苦练基本功,学成回到团里,很快便能演出不同角色了。

记者:请问是什么原始动因促使你爱上戏剧创作,并一直为之努力、不言放弃?

张尚全:因为饥饿。1959年,我回到大竹川剧团不久,便开始经历三年“自然灾害”,那时我们团经常要到农村演出,很多时候是饿着肚子上台。后来,为了颂扬典型,一些生产队找我们团写剧本。由于我文化程度相对高一些,便着手试着写一下,没想到排练好在农村演出,受到群众普遍欢迎。而演出结束后,我们会得到生产队奖励的南瓜、红薯、碎米等等,让全团人吃一顿久违的饱饭,同事们对我感激不尽,我自己也感到非常自豪。所以,后来一旦剧团准备到某个村去演出,我往往会提前去那些村子收集好人好事的素材,团里组织人员加班加点地排练,到时一经演出,效果非凡,我们得到的物资奖励也更多。尽管当时写的剧本错别字连篇,我却越写越有兴趣。那时,一本《新华字典》随时我都带在身边,翻烂了多少本都记不得了。

记者:能谈谈在戏剧创作中你最难忘、最痛苦的一件事吗?

张尚全:最难忘的事当然是1966年春节,我自编自导并主演的处女作现代川剧《管得宽》作为西南片区优秀节目到北京汇报演出。记得在怀仁堂首演结束后,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宴会厅亲切接见了我们演出人员,还和我们合了影。

而最痛苦的,则是那次演出从北京回来后,正当我准备大展拳脚的时候,文化大革命来了。那十年间,除了演样板戏,我的创作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对于一个爱戏深入骨髓的人而言,那真是一种折磨。不过现在回过头来看,对于我个人而言,这其实也是一个沉淀的过程。

B

曾帮不少剧团渡过了难关

记者:你中年时创作的大量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戏剧作品,挽救了濒临绝境的剧团,能谈谈当时的情况吗?

张尚全:改革开放后,随着电影、电视等因素影响,看川剧的观众越来越少。为了生存,剧团决定多条腿走路,开始经营歌舞厅,并探索综合性演出。于是我写起了小品、快板、相声、谐剧、表演唱,甚至节目串词,每年创作的大小戏剧作品不下10部。由于我常年在基层演出,了解观众最需要什么,可以将平时积累的生活素材与舞台有机结合,作品散发出独特的喜剧效果,而广大观众也能在轻松愉快的笑声中有所感、有所思、有所得,由此也盘活了我们剧团的生意。

当时,我们省各县市的剧团境况都不是很景气,很多剧团就来我们大竹学经验,甚至把我们的优秀剧目,像获四川省首届川剧小品赛创作优秀演出奖的《回笼宴》、《好吃狗》等剧本免费拿回去编排演出,有些剧团领导甚至专程来到大竹,让我给他们写剧本,确实帮不少剧团渡过了难关。

记者:你24岁就在省戏剧界有了很大的名气,这些年来,创作的大量优秀作品又获得了很多大奖,你为什么没有选择到条件更好的地方去发展,却一直留在大竹呢?你有什么遗憾吗?

张尚全:因为出名比较早,早些年有很多往市里、省里剧团调动的机会。为什么我都放弃甚至说是拒绝了这些机会呢?因为,大竹作为“小戏之乡”,我对它有着很深的感情,这片热土给予了我创作的灵感和无尽的源头,也成就了我的今天,就好比鱼儿离开水就不能存活一样,我从没有想过要离开家乡。

要说遗憾,那就是曾经热闹非凡的“小戏之乡”,如今已逐渐褪去光环,万人空巷去剧团看表演的盛况不复存在,甚至我曾经引以为豪的剧团都已倒闭,这的确是我心中的遗憾。

C

《村官杨帮武》的精髓是民族精神

记者:今年6月,你创作的大型话剧《村官杨帮武》被达州市委、市政府作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活教材,在达州各县(市、区)巡演,9月16日,此剧在成都锦城艺术宫首演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你觉得这部戏的精髓是什么呢?

张尚全:这部戏的精髓就是一种精神,往大了说,是一种民族精神,只要坚定信念,便可以战无不胜;往小了说,他是一种凝聚力,只有心系群众,老百姓才会拥戴。在与村官杨帮武零距离接触的那些日子,我被这个一心为民的朴实村官所感动,写下这部戏,就是希望激励更多的共产党员做杨帮武那样的好官。

记者:你的新作《与时俱进》,参加第四届全国新农村文艺展演暨四川省群星奖的决赛获得了一等奖,谈谈你的创作心得好吗?

张尚全: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不断增长的趋势日益明显,关爱“空巢”老人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出现在“空巢”老人中的问题也日渐突出。小品《与时俱进》讲述了老两口因儿女不在身旁时的牵挂与寂寞,但他们知道,儿女也有难处,自己不能给他们添烦恼,所以“与时俱进”变着花样做最可口的饭菜期待儿女们多回家看看、多陪陪父母。创作这部小品,我希望通过它可以让更多的人来关爱“空巢”老人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学会感恩奉献。

记者:除了戏剧创作,你还有其他的业余爱好吗?

张尚全:除了搞创作,我啥都不会,算是生活的白痴。要说业余爱好,我特别喜欢体育运动,尤其喜欢足球。前段时间巴西世界杯,我是天天晚上熬夜看球,很享受这种顶级赛事中跌宕起伏的比赛过程,作为球迷的我,身体内仿佛也有一种激情在燃烧。我觉得生活应该是充满激情的,潜心搞创作的人更是应该拥有一份火热的情怀。

记者:张老师,你一生成绩斐然,是否想过带动更多的年轻人学习戏剧创作呢?

张尚全:戏剧创作尤其注重继承与创新,但社会发展到今天,戏剧创作以及戏剧舞台势单力薄,已在夹缝中求生存。尽管如此,我身边仍有一批年轻人对它痴心不改,执着追求。对于这种年轻人,我会毫无保留地传授我的经验,也会向更有成就的戏剧创作家推荐。

记者:请你谈谈目前达州戏剧创作的特色和前景。

张尚全:如今,娱乐方式的多元化对传统艺术有着剧烈的冲击,受众的流失成为不可避免的客观事实。戏剧教育机构越来越多,戏剧教育的办学规模越来越大,而国家文化体制改革条件下的戏剧团体越来越少,娱乐化的文化市场也吸纳不了庞大的戏剧专业的毕业生,这在一定程度下导致了戏剧创作的青黄不接。尽管如此,达州的戏剧创作者们依然紧随时代脉搏,潜心搞创作,年年都有精品问世,这是非常难得的啊。达州是一个文化氛围很浓的地域,我深信戏剧创作的前景一定会非常好。

新闻推荐

大竹警方百城禁毒会战 已破获毒品刑事案件7件

已破获毒品刑事案件7件

大竹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大竹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