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八旬农艺师的梦想与困惑

四川日报 2014-04-18 13:24 大字

□周敏 本报记者 徐凯 文/图

3月31日上午10点,一位老人在广元市南河眼科医院取完纱布后,就直接朝利州区荣山镇廖家村的方向走。“你的白内障手术才做三天,休息两天嘛!”广元市农业局机关党委书记熊菊劝道。“不行,今年的白玉米育种,马上就要下种了,我得去看看,地整好没有。”答话的老人就是广元市农业局退休干部、高级农艺师尹先凤,今年81岁。

为打破“五子登科”,他苦干40年

记者:听说你在广元一直从事农技推广工作?

尹先凤:是啊,1953年春天,我从大竹县高级农业技校毕业,被分配到广元县农业局,从此就与农技推广结下不解之缘。以前,广元种的是本地玉米,产量低,种出来的玉米经常出现空尖子、瘪米子、小个子……老百姓戏称“五子登科”。我当时就暗下决心,一定要选育出适应山区特点、稳定高产的玉米良种。

记者:搞玉米育种一是辛苦,二是需要很多知识,你是怎么学来的?

尹先凤:我先后到川农大和西农大进修。我还与省农科院玉米资源课题组协作,参加了省、地引进品种试验1000多个。

时间一晃40年,我在广元不同海拔的生态环境中轮番筛选,培育了千多份自交材料,这成为我山区育种的物质基础和独有的宝贵资源。当年,各县区先后选育推广了10多万亩“广花一号”、“广花2号”和“大黄双六”等对路杂交玉米种。杂交玉米的增产,为广元山区贫困农民解决温饱问题,还是很“关火”的。

退而不休,每年250天泡在育种地里

记者:退休后本该安享晚年,你怎么想到去培育白玉米种子?

尹先凤:山区老百姓田少,却很想吃上像大米和白面一样的白玉米。退休那天,我给领导说,我虽然退了,但我的心愿就是让山区农民种上高产的白玉米,让他们不但吃得饱,还要吃得好。

记者:你是育种的,为什么白玉米种子市场上买不到呢?

尹先凤:《种子法》出台后,种子审定权就由市里上交到省里了。种子的审定程序很严格,几年的试验中,哪一年哪一项不合格都会被“枪毙”,审定没过关的种子是不能在市场销售的。因为一方面我年龄大了,也没精力去申报了。另一方面,老百姓又喜欢吃,所以,我就采取自制、自食、自用的办法为百姓育种,农民要种就相互交换。

记者:为收获一颗优良的玉米种子,要花费多少精力?

尹先凤:一年365天,我有300多天在农村,250多天在地里。育种是非常辛苦的,经过3年的辛勤攻关,我终于从10多份超对照优势组合中精选出3份,培育出一种中晚熟白玉米杂交种——“广试一号”。

记者:你最大的心愿是什么?

尹先凤: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如果有哪家公司或老板来牵头,完成种子审定,跨进种子推广门槛,那就最好不过了。

“就是倒下,也要倒在玉米地里”

来到利州区荣山镇廖家村1组,村民胡德林说:“我种尹老的种子有3年了,他的种子从不收钱,而且高产、穗大、满尖,还不烂籽!”

在廖家村3组,残疾人董光褔说:“我这几年种尹老培育的白玉米种子,亩产都在800公斤左右。去年我用纯粮食养猪,收入15000多元。他没有补贴,却从不收种子钱,每次来都是坐一段公共汽车,再走近一个小时的路,就直接到地里了。”

推开尹先凤工作室的门,便进入了玉米种子的世界——3000多个小牛皮纸袋整齐地码放在地上,桌子、凳子上堆放着大大小小的各式玉米样品……“这里的1820个亲本资源,凝聚了我几十年的心血和付出,是我最珍爱的东西。”尹先凤说。

长时间高温下劳作,以致他每过一个夏季,体重就要下降六七斤。采访结束时,81岁的尹先凤告诉记者:“我的玉米梦还没有完全圆满,就是倒下,我也要倒在玉米地里。”

编后

尹先凤的奉献精神令人钦佩,他那种扎根于实际的科研行动也正该大力提倡。但是,由于《种子法》的严格规定,尹老辛苦育出的玉米良种尚不能在当地推广。要去省里相关部门完成一系列的种子审定程序,尹老明显已经力不从心。此时,能不能借助市场的力量呢?能不能有正规制种公司加入到这一育种、送审的进程中来,帮助尹老完成他的美好心愿呢?

璞将成玉,蛹将化蝶,这玉米良种研发的最后一步或几步,需要更多人关注,需要更多人推动,更需有公司或老板慧眼识珠,来牵头试验、送审、完成审定,以最终跨过种子推广门槛。祝尹先凤老人的梦想早日成真!

新闻推荐

一个联合党总支带富两个村

□饶春宝本报记者曾实大竹县欧家镇高硐和大堰两村均处在华蓥山深处,离最近的场镇有近15公里的山路,均是大竹县有名的特困村。为早日脱贫,2009年,大竹县实施了特困村扶贫计划,决定成立高硐—大堰党总支...

大竹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大竹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