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多种粮,种好粮才对得起国家给我的荣誉

绵阳日报 2012-02-02 11:54 大字

龙年新春,农民大多忙着走亲访友。可游仙区柏林镇的全国种粮售粮大户唐以全一家却在忙着准备春耕春播的事儿。问起今年有啥新打算,老唐早就定下了计划:继续承包土地,不让一寸土地撂荒;借助种粮基地开展粮食深加工,扩大市场,“其实,说来说去就一句话,多种粮,种好粮,这样才对得住国家的好政策。”

有了“大家伙”,种粮底气足

龙年正月初七,记者来到唐以全家时,他正在清洁调试他家的“宝贝疙瘩”——国务院奖励的拖拉机。带着一脸幸福,老唐仔细擦拭着拖拉机,车门两边大大的“奖”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的落款依旧簇新。“拖拉机马力大,有了这个大家伙,耕作效率能够提高一大截,我就可以包更多的田了!”国家的好政策,让唐以全对在新一年扩大粮食生产底气十足。

唐以全原是名生意人,一次生意失败将他推回到了土地上。“1992年,我看到外出打工的农民多了,便将他们不愿耕种的土地流转过来。”当年,唐以全流转了210亩林场地,带着锄头,牵着耕牛上山开荒。在别人纷纷弃农务工时,老唐为啥选择了回家种地呢?唐以全说:“国家需要粮食,人们也都需要吃饭,有了粮人心才不慌。”“由于这些土地属于山坡地,刚开始搞种植时,我的产量也不高,只有六七百斤,现在稳定在850斤。为啥提高了这么多?相信科学呀!”唐以全介绍说,他从选种到播种,再到施肥打药收获,整个生产过程,当地农业部门的技术人员都指导服务,全程科学化管理。“土地连片,大机械都能派上用场了!”唐以全说,2007年,在农机购置补贴的带动下,他投资了10万元购买了2台旋耕机,一台农用车,从事农机服务。现在通过土地流转,唐以全的土地实现了耕种收全程机械化,“农机和大规模土地的结合,不仅让增产潜力充分释放,还给农机找到了可靠的活源。”唐以全笑着说。

埋头种粮食,年收入20万

好客的唐以全将记者请进了他家宽敞明亮的客厅,和记者拉起了家常。58岁的唐以全从承包集体农场至今,注册成立柏林镇土地流转专业合作社,流转山地872.5亩用于小麦、玉米、水稻种植。“种这么多地累吗?”“不累,地里的活儿几乎全部机械化,现在又添了一台拖拉机,我就算是田里的‘总指挥\’了,多操点心就行了。”唐以全笑着说。

“那你一年种地收入有多少?”唐以全想了一下,“这个还没具体算过,不过好办,我们一起来算一下。”说着,唐以全从桌子上拿起计算器,和记者一起算起种地的收入。

唐以全介绍,2011年农场粮食平均亩产850余斤,总产量达80余万斤,扣除种子、肥料、人工等费用,家庭纯收入20余万元。自2007年起,唐以全开始大量“吃进”周边农户撂荒地,每年以百亩规模增加种植面积,先后与100多农户进行了土地的流转。“不少举家外出打工的,干脆把地送给我种,送的时候只留一句‘我想种的时候,只要地里没有杂草就行了。\’”去年,镇政府再次与他签订了20年的农场承包合同,朝真乡石龙村2组、金竹村6组500余亩旱地全部流转给他进行耕种。

“规模化种植最大受益的是村民,他们把土地流转给我,每亩地除了能得到一定的承包费、国家各项补贴外,他们农忙还为我打工,每天也挣个三四十块。”唐以全说。

国家政策好,种粮有奔头

在周围群众看来,唐以全为人和善,不像老板。他将自己实践成功的品种免费向大家进行推广,同时自费开办了“农家课堂”,为村民提供种养殖技术培训并负责联系销售。

近年来,在唐以全致富的现实鼓舞下,在国家的惠农政策支持下,很多农民重新回到了田地,如今柏林镇涌现出50亩以上粮食规模种植大户16户。对此,唐以全感受很深:“以前人们都不愿意种地,地都荒了。但现在不一样了,土地可紧张了,农民看到国家政策好,粮价也比以前高了,又都回来种地了。”“以前是老农民种地,现在科技人员会下乡给我们讲课,庄家出现了异常,区农业部门的工作人员还亲自到田里指导,种的是明白田,产量也节节高升。”唐以全说。

唐以全盘算着,除了山上的田块用拖拉机旱耕外,山下的地也可以先干旋后,再放水种水稻;等粮食收获了,老唐还准备借助种粮基地开展粮食深加工,拓展粮食市场。“国家给了这么多优惠政策,我一定千方百计不让一寸土地撂荒!只有多种粮,种好粮,才对得住国家的好政策。”唐以全再次露出憨憨的笑容。

(记者 刘庆)

新闻推荐

游仙区柏林镇少女王敏不幸患上双下肢动脉血管炎但家庭

游仙区柏林镇少女王敏不幸患上双下肢动脉血管炎,但家庭贫困拿不出三十万元的手术费用,面临下肢残疾危险。日前,游仙区民政局工作人员来到王敏家中,了解情况,并决定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进行救助。(董艳...

大竹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大竹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