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等:雁归经济催生“创业之城”

广西日报 2019-04-25 08:12 大字

本报记者莫迪通讯员李志高

伴随缝纫机的声音,女工熟练地做着推、拉、移、转的动作,不一会儿,布条上出现了细密整齐的针脚。在广西绵晖服饰科技有限公司宽敞明亮的厂房里,300多名务工人员正在进行缝纫作业。

当前,天等举全县之力,整合资源,全方位、全体系、全领域打造返乡农民工“创业之城”,一批创业者为发展注入新活力。

A扶贫车间:增强返乡创业吸引力

近年来,天等县针对外出务工人员多、有意愿返乡创业人员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多的实际情况,积极搭建返乡人员创业平台,村头屯尾扶贫车间应运而生。

进结镇东莲内衣厂扶贫车间主要进行针织内衣、塑身衣裤等加工制作,产品远销日本、韩国等国家,每月销售订单7万多件。

厂内工人基本上都是本地农民,其中不少是贫困户。由于对从业者技能要求相对较低,并且还提供岗前培训的机会,不少工人都能够快速上手。

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到坐在室内工作、每月按时领工资的工人,李小莲很是欣喜。由于家住附近,她每天走路上班。“一开始缝纫技术比较生疏,经过培训和练习之后就慢慢上手了。”李小莲说,“我做得越多,赚得也越多。”一年多的工作使她手艺日渐纯熟,也给她带来不错的收益。

天等县扶贫车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点到面再连成线,形成了规模化的示范带,正在迅速发展。目前,天等县内已逐渐形成“县城-都康-上映-把荷”“县城-驮堪-进结-进远”“县城-天等镇-龙茗-福新”3条村头扶贫车间示范带,把就业岗位送到田间地头,以灵活就业的方式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贫困人口进车间务工,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

如今,天等近300家村头扶贫车间已经形成“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带富一方”的扶贫格局。

B多点开花:返乡创业园搭建平台

为了让扶贫车间发挥更大的作用,天等县探索出园区企业扩散型的发展模式,即“总厂+车间”新型扶贫车间发展模式。该县引导返乡创业园区的企业到各村屯设立扶贫车间,既能解决企业用工难问题,又可以为贫困人口在家门口就业创造条件。

近几年来,天等县通过出台招商优惠政策,优化营商环境,引进25家企业入园,目前已投产20家,其中,豪辉公司、九零零饰品公司和康瑞电子有限公司等企业扩散到各乡镇创办扶贫车间,促进贫困户脱贫。

广西绵晖服饰科技有限公司是通过粤桂扶贫协作引进到天等的企业,主要生产羽绒、针织等各类服装。从广东江门市蓬江区的牵线搭桥推介,到企业落地天等投产,只用了28天。

“公司成立之初,最大的困难是招工难。”广西绵晖服饰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说。当地政府得知后立即商讨解决之道,通过县内媒体全方位宣传,仅用1周时间,就帮助企业解决招工难题。

把荷乡把兰村巴法屯的黄金连是该公司的员工。“我不久前从外地返乡来这里务工,目前一个月有1800元左右的工资,工作地方离家不远,每周我都能回家陪老人和小孩。”黄金连对现在的工作很满意。

为了吸纳更多外出务工人员返乡,该县各乡镇政府多措并举,利用传统节日、圩日宣传招工信息,也通过帮扶联系人、驻村工作队进村入户向贫困户宣传招工信息,提高贫困户的知晓率。

目前,该县5600多人在各类扶贫车间务工就业,助推贫困户脱贫致富。

C政策扶持:筑好“巢”引“雁”归

天等县是劳务输出大县,每年有13万多人外出务工,他们在务工中学到了技术,积累了资本,不少人陆续回到故土创业,成为天等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

2016年,在外务工6年的黄静芳学会手套制作的各种机械使用方法,积累了手套加工和销售经验后,她返乡创办了天等首家扶贫车间都康乡鑫达手套厂。

“与其一直在外打工,不如自己当老板。”无独有偶,零青桂外出务工9年,也将学到的技术和积累的资源带回家乡,创办了铭航晨毛织厂。豪辉皮具厂老板黄宝红、康瑞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潘卫抗……大批外出务工人员纷纷选择返乡创业,“雁归”在天等渐成风气。

从跳出“农门”到返乡创业,除了故土乡愁,天等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出台的优惠政策、各方资源的支持和帮助,是吸引“雁归”人才返乡创业的重要原因。

自开展粤桂扶贫协作以来,天等将帮扶资金重点投入扶贫车间,鼓励各乡镇因地制宜创建不同模式的扶贫车间,做到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贸则贸、宜游则游、宜工则工,天等扶贫车间不断发展壮大。

除此之外,天等县积极研究出台系列政策,鼓励外出人员返乡创办扶贫车间,在财政奖补、租金减免、技能培训、用地保障、金融扶持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着力推动扶贫车间向规模化、标准化、制度化发展。

新闻推荐

崇左市一石灰岩矿采矿权出让成交价8420万元

崇左讯4月12日,崇左市自然资源局在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公开挂牌出让一宗石灰岩矿采矿权,采矿权出让收益成交价为8420万元,成...

天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天等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