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车间提供活力,返乡创业园搭建平台,政策扶持筑起“温巢” 天等成为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热土

左江日报 2019-04-22 09:42 大字

□本报记者苏萍特约通讯员李志高

“哒哒哒哒哒……”伴随着缝纫机急促的声音,女工的手熟练地做着推、拉、移、转的动作,不一会儿,布条上就出现了细密整齐的针脚。在广西绵晖服饰科技有限公司宽敞明亮的厂房里,三百多名务工人员正在进行缝纫作业,一派忙碌的景象是“天等不等天,苦干不苦熬”精神的真实写照,也是天等县返乡创业热潮的一个缩影。

当前,天等县正在举全县之力,整合最好的资源,全方位、全体系、全领域推进创新突围,积极打造返乡农民工“创业之城”,一大批创新创业者在天等这片创业热土尽情挥洒青春,不断为天等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扶贫车间增强返乡创业吸引力

近年来,天等县针对外出务工人员多、有意愿返乡创业人员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多的实际,积极搭建返乡人员创业平台,村头屯尾扶贫车间应运而生。

进结镇东莲内衣厂扶贫车间主要进行针织内衣、塑身衣裤等加工制作,生产的产品款式新颖、质量上乘,远销亚洲的日本、韩国以及一些欧美国家,每月销售订单达7万多件。

厂内的工人基本上都是本地农民,其中不少是贫困户。由于扶贫车间对从业者技能要求相对较低,并且还提供岗前培训的机会,不少工人都能够快速上手,实现“放下锄头,拿起针头”。

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到坐在室内工作、每个月按时领工资的工人,李小莲对于自己身份的转变十分欣喜。由于家住附近,她每天靠走路就能到达工作的地方,给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一开始对缝纫比较生疏,经过培训和练习之后就慢慢上手了。”李小莲边使用缝纫机边说:“我做得越多,赚的也就越多,这比下地做农活轻松多了。”一年多的工作时间使她练就了日渐纯熟的手艺,也给她带来了不错的收益。

在扶贫车间“遍地开花”的天等县,进结镇团乐村龙角屯的贫困户赵天凯和妻子每天都骑着一辆电动车,去镇上的扶贫车间小区务工,赵天凯在电子厂上班,妻子则在内衣厂务工,两家车间连在一起,两人每天都可以一起上下班。一家人能够在临近的车间上班,这种情况在天等比比皆是。

天等县扶贫车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点到面再连成线,形成了规模化的示范带,正在迅速发展。目前,天等县内已逐渐形成“县城―都康―上映―把荷”“县城―驮堪―进结―进远”“县城―天等镇―龙茗―福新”3条村头扶贫车间示范带,把就业岗位送到田间地头,以灵活就业的方式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贫困人口进车间务工,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

如今,天等近300家村头扶贫车间已经形成“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带富一方”的扶贫格局,在培植扶贫产业、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稳就业、增加村集体收入、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等方面取得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多点开花返乡创业园搭建平台

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扶贫车间无疑给天等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一个个岗位让扶贫车间如同吸纳就业的“海绵”,将天等县剩余劳动力无限地纳入其中。

为了让扶贫车间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天等县探索出园区企业扩散型的发展模式,即“总厂+车间”新型扶贫车间发展模式。天等县引导返乡创业园区的企业,到各村屯设立扶贫车间,既能解决企业用工难问题,又可以为贫困人口在家门口就业创造条件。

近几年来,天等县通过出台招商优惠政策,优化投资营商环境,引进25家企业入园,目前已建成投产20家,其中,已有豪辉公司、九零零饰品公司和康瑞电子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扩散到各乡镇创办扶贫车间,有效促进贫困户脱贫。

广西绵晖服饰科技有限公司是通过粤桂扶贫协作引进到天等的企业项目,主要生产羽绒、针织等各类服装。从广东江门市蓬江区的牵线搭桥推介,到企业落地天等正式投产,只用了短短的28天。

“公司成立之初,最大的困难是招工难。”广西绵晖服饰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之一、负责企业生产的李声溪从事服装生产行业已有38年,经验丰富,但初来乍到,面对企业招工难题,他还是有些束手无策。

天等县委、县政府得知企业的困难后立即商讨出了解决之道,通过今日天等微信平台、天等广播电视台等县内媒体的全方位宣传,仅用一周的时间,就帮助企业解决了招工难题。

来自把荷乡把兰村巴法屯的黄金连是广西绵晖服饰科技有限公司的一名普通女工,与许多外出务工人员一样,因为家乡贫穷落后而选择外出务工,又因为思念家人,常怀着一颗返乡的心。

“我刚回来一个多月,目前一个月可以拿到1800元左右的工资,工作的地方离家不远,每周我都能回家陪老人和小孩。”黄金连对现在的工作很满意。既能在家门口为家里实现创收,也能够在工作之余兼顾家庭,这份“双赢”的工作,便是黄金连选择毅然返乡的最重要的原因。

为了吸纳更多与黄金连情况相似的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各乡(镇)政府多措并举,利用传统节日、圩日宣传招工信息,也通过帮扶联系人、驻村工作队进村入户向贫困户宣传招工信息,全方位提升贫困户的知晓率。

目前,全县5600多人在各类扶贫车间务工就业,有效助推贫困户脱贫致富。

政策扶持筑好"温巢"引"雁"归

天等县是劳务输出大县,在天等,每年有13万多人外出务工,这些外出务工人员在务工过程中学到了技术,积累了资本,不少人从打工型向创业型转变,从"离巢拼搏"到"归巢举业",陆续回到故土创业,成为了天等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

2016年,在外务工6年的黄静芳学会了缝纫机、冲压机等手套制作的各种机械的使用方法,积累了手套的加工和销售工作的经验,梦想创业致富的她,毅然返乡创办了天等首家扶贫车间都康乡鑫达手套厂。

"与其一直在外打工,不如自己当老板。"无独有偶,铭航晨毛织厂老板零青桂外出务工9年,也将所学到的毛织技术和积累的资源带回家乡,一手创办了铭航晨毛织厂。豪辉皮具厂老板黄宝红、康瑞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潘卫抗……大批外出务工人员纷纷选择返乡创业,"雁归"在天等渐成风气。

从跳出"农门"到返乡创业,除了一番故土乡愁,天等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出台的优惠政策、各方资源的支持和帮助,更是吸引"雁归"人才返乡创业的重要原因。

自开展粤桂扶贫协作以来,天等将帮扶资金重点投入扶贫车间,鼓励各乡镇因地制宜创建不同模式的扶贫车间,做到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贸则贸、宜游则游、宜工则工,天等扶贫车间不断发展壮大。

除此之外,天等县积极研究出台《关于打造扶贫车间升级版,构建"精准脱贫"新格局的决定》《天等县粤桂扶贫协作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暂行办法》《天等县2018年加强扶贫车间建设助推脱贫攻坚工作实施方案》等9个政策优惠文件,鼓励外出人员返乡创办扶贫车间,在财政奖补、租金减免、技能培训、用地保障、金融扶持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着力推动扶贫车间向规模化、标准化、制度化发展。

新闻推荐

解学智到崇左市调研政策性金融支持产业发展和项目推进情况

本报天等讯(记者唐婕)4月10日至11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以下简称“农发行”)党委书记、董事长解学智一行深入天等县、宁明县调...

天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天等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