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伤”变“桑产”致富路更广

左江日报 2019-04-15 11:44 大字

时下,正是春风四月时,天等县进结镇龙凤村的桑葚迎来大丰收,村民兴高采烈地采摘桑葚,一担一担地挑到村头的加工车间出售。

“今年雨水充足,桑葚个大又甜,这几天我都卖了1000多斤,得了3000多元。”龙凤村村民黄成提是贫困户,他表示,今年卖桑葚就能增收10000多元,“脱贫不成问题了!”

果烂地里,村民望桑兴叹

龙凤村种植桑树已近20年,特别是近年来,龙凤村以实现“科技兴村”为目标,坚持“一村一品”发展道路,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动村民发展种桑养蚕,全村7个自然屯412户种桑养蚕,种有桑树1100多亩,年销售收入300多万元,是天等县重要的种桑养蚕示范基地。

然而,单一的生产方式,让种桑养蚕产业停滞不前。“规模渐渐变小,蚕丝价格起起落落,村民收入并没有明显提高。”龙凤村党支部书记潘荣召说,村民单纯靠采摘桑叶来养蚕,如果遇到病虫害,甚至会血本无收,这大大降低了村民种桑的积极性。

村民邓少娟对此深有感触。“以前吃桑葚的人很少,每年结的果都烂在地里,看着让人心疼。”邓少娟说,近几年,吃桑葚和买桑葚去泡酒的人渐渐多了起来,但只占桑葚产量的五分之一,绝大多数桑葚没有销路,烂在地里。

由于需求量不大,即便很多村民在桑葚丰收的季节都会自己采摘拿到市场上去销售,但销路并不好,每天卖得几十斤,收入也不高。

累累桑葚,变成真金白银

“早上八点吃过早饭,我就到地里摘桑葚,下午四点再拉来卖,就能得到这么多钱。”龙凤村民黄德民今年70多岁了,看起来身板硬朗,他摊开刚拿到手的320元现金,兴奋地说道。

“别看老黄年纪大,每天都能摘100多斤桑葚,每天收入都在300元左右。”村委员会主任黄成忠用手指着黄大爷笑着说:“他已经摘了20多天,收入7000多元了!”

“是啊,要是在往年,这些果子都不值钱。今年能变成现金,多亏

了村里的合作社。”黄德民笑呵呵地说。

黄德民口中的“合作社”,是今年年初刚成立的“天等县龙凤鑫园原生态桑葚专业合作社”,发起人就是黄成忠。

“不能再让大好的资源浪费掉了。”黄成忠道出了创办合作社的初衷:发挥村委和致富带头人的作用,以专业合作社为平台,实施桑葚统购统销,增加村民收入。

合作社成立后,得到了村民的大力支持,全村桑树种植户全加入。按照市场价格,今年桑葚的收购价是每公斤5元,按照每亩7500元平均收入计算,全村1100亩桑树一年可为村民增收800多万元。

延伸产业链,脱贫攻坚注入新动能

"种桑养蚕,一种一收,这是村民早已习惯的模式。如何改变旧模式,让一张桑叶创造出更多的价值,为脱贫攻坚注入新动能,这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难题。"进结镇党委书记罗国谣说,"经过多方论证,我们决定依托龙凤的桑蚕种植优势,做足桑蚕循环产业文章,走科学可持续发展之路。现在,我们组织龙凤村民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帮助村民销售桑果,这只是个开始。"

桑树全身是宝,经济价值十分高。不单桑葚、桑叶,桑树的根和枝,甚至寄生在桑树上的植物(即"桑寄生"),以及桑树上的蛀木虫,皆可食用或药用。

"为发挥桑树最大的利用价值,我们要延伸桑树种植产业链,开辟一条深加工的道路,把桑树深加工产品推出市场,务求把桑树的利润发挥到最大化,形成一条成熟的规模化现代化的生态产业。"罗国谣说。

目前,龙凤村的合作社已经配套有加工厂,并与县工业园区的一家饮料加工厂合作,初加工制作桑果汁、桑果酒等产品。接下来将发展完善起来,努力打造为可生产桑枝片、桑根片、桑茶、蚕砂茶、蚕丝被等产品的加工企业,进一步拓宽利润空间,帮助更多村民脱贫致富。

新闻推荐

天等县民政局荣获“全国民政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天等讯日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民政部给全国196个单位授予“全国民政系统先进集体”称号。我区7个单位荣获该称号,其中...

天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天等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