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守护国家,我守护他们” 凭祥市老民兵严芝云40多年守护烈士英灵服务烈士家人战友纪实

广西日报 2020-04-23 07:17 大字

今年清明期间,严芝云祭扫烈士墓。当民兵时的严芝云。 当年,严芝云为战士们拍下了一张张青春洋溢的笑脸。他们当中,有的已长眠在祖国边关,有的如今已是年逾花甲的老兵。 (本文图片均由严芝云提供)

本报记者李贤通讯员宋邦稳

清明,细雨蒙蒙。凭祥市南山烈士陵园,年近花甲的严芝云又一次来到烈士李银国的墓前祭拜:“银国大哥,我又来看你了。20多年了,你父母交代的事我都记着。如今,他们不在了……”

泪眼蒙眬中,严芝云的记忆闪回到1998年——

那是烈士李银国牺牲后的第19个清明节,他年迈的父母来到了墓前,痛哭失声。

临别时,两位老人突然向严芝云深深地鞠了一躬:“小严,我们一把老骨头了,以后怕是来不了啦,请帮忙多来看看他……”

看着老人,严芝云的泪水夺眶而出,忙躬身应答:“我会的。他们守护国家,我守护他们。”

22年过去,严芝云已青丝变白发,但她从未间断过每年清明都给李银国等烈士扫墓。

点一炷香、敬一杯酒、插一面红旗,躬身静默后,严芝云再出发,赶往法卡山、匠止烈士陵园,向一个个不朽的英灵致敬。

1“多想听他们再叫我一声‘严二姐’”

“严二姐,你再帮我找找看,你那里还有没有我弟弟的照片。”清明节前,原广西边防某师炮兵团烈士祝毓飞的姐姐祝琼来电,她想多找一些弟弟生前的相片。

严芝云小心翼翼地搬出一本老旧相册,仔细翻找。一张张老照片,仿佛青春岁月的日历,复活了一张张朝气蓬勃的脸庞。时光又回到了那个火热的年代——

“严二姐来了,大家快来照相!”她背着相机走进军营,一群和她年龄相仿的小伙子围过来……

1978年,严芝云高中毕业,跟着父亲严珍章学起了摄影。父亲的照相馆,就开在部队营区附近。

在那个浴血荣光的岁月,闲时给家人写信,是官兵们最深情的告白,信中往往附上一张英姿飒爽的军装照。

那时,部队新兵多,照相的人多,忙不过来,父亲就把严芝云和哥哥带去帮忙。

第一次到连队拍照,只有指导员一个人让她拍。照片洗出来后,大家发现,严芝云拍的也挺好。从那以后,大家拍照都主动找她。

因为在家中同辈女孩里排行第二,战士们都亲切称呼她“严二姐”。

上前线前,拍一张照片,留给亲人,也留住自己青春洋溢的笑脸,是官兵们心照不宣的默契,更是视死如归的宣言。

这一次翻找老照片,严芝云的目光停留在一张彩照上。一个小伙子戴着红五星帽,穿着绿军装,笑意盈盈,英姿勃发……

1982年的一天,严芝云来到新兵连,新兵祝毓飞带着浓浓的海南口音:“严饿(二)姐,我也想照张相,莫(没)得钱得不得(行不行)咯?”

“可以啦,没问题的!”拍好照,她在本子上记下祝毓飞的名字和对应的胶片号,也记住了这个高高瘦瘦、皮肤黝黑、性格开朗的海南小伙子。

下连队后,祝毓飞有时候在周末还找严芝云拍照。

每次拍照,他都会说:“严饿(二)姐,把我照得帅帅的哈,寄回家去好找对象!”

每次拿到相片,他都是笑呵呵地:“照得这么帅,谢谢严饿(二)姐啦!”

可有一次,祝毓飞的相片洗出来,他却很久没来取。从他的战友口中,严芝云得知,祝毓飞牺牲了——

1984年4月29日,他冒着猛烈的炮火勘察、修复通信线路时,被炮弹弹片击中。

“恋爱都没谈过,怎么说没就没了呢!”听到消息,严芝云眼泪夺眶而出。祝毓飞生前的这张照片,成为她永远的珍藏。

“有的官兵牺牲了,照片成了烈士生前最后的影像,也成为他们家人一生的珍藏。”

给战火中的军人拍照,严芝云深刻体会到了一个鲜活生命变成一张冰冷照片的残酷。

“如果他们还活着,多想听他们再叫我一声‘严二姐’。”端详着老照片,严芝云念叨着一个个名字。

早些年,她留有不少老照片。不少烈士的家人和战友在她这里找到了烈士生前的最后遗照,了却了一番心愿。40多年过去,相册中的照片越来越少。“严二姐”这个称呼,当年的老兵们还记得。

2“他们的亲人长眠边关,我就是他们的亲人”

严芝云家的客厅正中央,一幅数千人的大合影照格外醒目。

“我是里面唯一一位既不是老兵,也不是烈属,更不是党政军领导的人!”严芝云指着照片介绍。

2011年,全国各地的老兵和烈士家人,齐聚凭祥,开展祭奠烈士活动。

那些天,协调陵园、联系吃住,带领看边关风情、品特色小吃……严芝云跑前忙后的身影,感动了烈属和老兵。

和墙上的大合影一样,说起微信里的联系人,她如数家珍:1200多名好友,基本都是老兵和烈属,有些她都没见过。但他们都知道,到了边关先找“严二姐”。

“我只要知道,他们是烈士的家人和战友就够了。”严芝云说,“他们的亲人长眠在边关,我就是他们的亲人,他们来了也好有个带路的人。”

“与那些牺牲的英烈相比,我很知足。”严芝云出嫁后,生活过得平静而幸福:相夫教子,闲暇之余做点边贸生意,一家人其乐融融。

严芝云说,只有亲历战争的残酷,见过流血牺牲,才会明白和平的可贵。

“善待烈士的亲人,就是对烈士最好的告慰。”严芝云决定以另一种方式纪念烈士:当好烈士亲人和老兵的联络员。

丈夫黄保强生于边关,通情达理。严芝云忙着给老兵和烈属联络祭扫时,他成为她的“专职司机”,全力支持她。

严芝云当年参加民兵,如今国家每月给她170元补贴,她把这些钱一分不剩花在了联络烈士亲人和老兵身上;每年,她还额外拿出不少钱,用于招待来自全国各地的烈士家人和战友。

前些年,几名老兵到处寻找一位恩人——当年在猫耳洞帮洗衣服、做饭的肖阿姨。严芝云夫妻历时3年,多方查询肖阿姨的下落,终于为老兵们圆了心愿。

3“那些青春洋溢的笑脸,我永远记得”

“二姐,今年不能给弟弟扫墓了,想请您替我给弟弟扫一下墓!”清明节前夕,烈士樊容锦的哥哥给严芝云发来信息。

第一次见樊容锦的哥哥,是在3年前。那时,樊容锦的哥哥来到凭祥,一时找不到弟弟安息之地。

严芝云陪着步履蹒跚的他,在几个烈士陵园内寻找。从凭祥市到宁明县,一路查寻,终于找到了樊容锦的墓碑。

“弟弟个子高,长得好,文化高,脾气也好。”扶着墓碑,哥哥老泪纵横。

临走时,他向严芝云请求:“阿姐,我就这么一个亲弟弟,但我们家里经济条件不好,不能经常来,您有空时,能不能替我给弟弟扫扫墓?”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找到严芝云。她渐渐发现,老兵们已不再叫她“严二姐”了,而是直呼她“阿姐”。在她看来,“阿姐”要比“严二姐”更亲近,像一家人。

“他们守护国家,献出了年轻的生命,给了我们幸福宁静的生活,我要替他们的亲人守护好他们的英魂。”当听说有些烈属或因为路途遥远,或因为年龄大了,很难每年前来祭拜亲人,严芝云就替他们每年探望烈士,捧上一束花,带上几瓶酒、几包烟。

有时,她会细心记下烈士家人的话,记在小纸条上。扫墓时,她在烈士墓碑前动情地念完这些话,然后把字条烧掉。

“英雄不怕牺牲,就怕被人遗忘。”严芝云说,“那些青春洋溢的笑脸,我永远记得,我不想他们在这里太孤单。”

受疫情影响,严芝云今年组织了“网络祭扫”,得到了烈士家人、战友和有关部门的支持。

祭扫那天,严芝云和志愿者们点燃了香烛,把一面面鲜艳的五星红旗插在每一块墓碑旁。空旷的陵园里,风声猎猎,红旗招展。

新闻推荐

全区48名技术骨干支援边境防疫 柳州市选派一名疾控专家出征

记者韦安晚报讯日前,自治区对口支援边境口岸地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工作队48名队员,接受培训后启程奔赴广西边境口...

凭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凭祥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