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陲搬山人

左江日报 2019-09-25 08:51 大字

□潘国顺只为那些期待的眼神

陀螺的旋转,皆因外力的作用。人也一样,有了外力就会像陀螺一样不停地转啊转。黎明华感觉自己比陀螺转得还快,每时每刻都处于加速旋转状态。

几经努力,宁浪水产养殖基地项目推进顺利。宁浪大山脚下,数台勾机、推土机不分昼夜开工作业,15张共100多亩鱼塘呈现雏形,这让致富能人、老板农瑶瑶喜笑颜开、信心满满。然而,当初他哪是这么想的?

那时,黎明华前往广东招商动员回乡创业,摆了一大堆帮扶政策。可农瑶瑶就是不敢相信。他有许多疑虑,因为他没底,他怕。说心里话,回乡办企业一直是他的梦想。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这道理他懂。何况,生在峙浪长在峙浪,峙浪是自己真正的家,谁不知在家门口做事踏实?谁不梦想把车间安在家门口,家是家厂也是家!出门就能干活干事业。可要真正付诸行动,那又是另一码事,毕竟攒来的钱不易,分分厘厘都是血汗凝结。他担心,一旦真正回来,搭起了架子,人家却一撂挑子不理了,那时岂不是喊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但事实并非如此,乡领导及干部们处处为自己着想,特别是农延胜书记和黎明华乡长在推动企业成立的过程中,比自己还上心,简直把心都操碎了。从选址定点到规划,从进村入户做群众思想工作到如何进行土地承包权流转,乡里的干部们天天早出晚归、披星戴月,跑上跑下,比他这当老板的还着急。水产基地前期项目涉及的土地100多亩,却涵盖三个屯近200户群众,多的两亩、少的几分甚至几厘不等,有一户不同意项目都无法推进。为做通这些群众的思想工作,全乡干部分成数个小组包干到屯到户到人,由黎明华统一指挥。各个工作小组就如同攻克堡垒的战士,天天都与村民们混在一起,拉家常攀亲戚,谈形势聊感情。

就拿乡长黎明华来说,尽管他小儿子长期患病就医,经济压力、心理压力像大山一样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但推进项目哪天不见他身影?看着他与村民们大杯地喝、大声地笑,农瑶瑶眼睛湿润了。他弄不明白,眼前的人该是怎样的一条硬汉子啊!

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不胜枚举。

跟他们一起,长期在广东当老板的农瑶瑶终于明白,为何人们说只有到了基层才真正了解不容易是啥东西,为何人们形容基层干部都是铁打的人。“谁是最可爱的人”,农瑶瑶学生时代读过魏巍的文章,所以这个词一下子就从他脑海深处蹦了出来。对于新时代这样的一群人,他有了全新的认识。从他们身上,他似乎又看见或体会了意志坚强、坚忍不拔、克难攻坚的真正含义!

宁浪水产基地建起来后,黎明华开始着手组建宁浪农业有限公司党支部,借助基地建成宁明县首家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基地。农瑶瑶是党员又是致富能手,黎明华深知,必须把农村的党员都集合在他周围,拧成一股绳,真正发挥党组织的作用,才能带动一大帮人、特别是更多的百姓一起走上致富道路,然后遍地开花!

边陲峙浪土地肥沃,生产的黄金薯、柠檬、蜜柚相当有名,销路却时好时坏。近年来引进的火龙果、百香果种植也有一定数量,但都没形成规模,竞争力不大。具有时鲜性特点的农产品,销售问题便是“卡脖”的“紧箍咒”。为破除“紧箍咒”,黎明华想到了如何利用发达的网络作流通工具,大力推动或促进电商落地峙浪田间地头,让瓜果与消费者零距离接触,搭上网络销售高速路的点子。他亲自带领干部下广东、南宁、防城等地考察,成功引进了一家电商企业,成立了宁明县亿品尚网络农业有限公司电商扶贫(洞浪)示范基地,首次在山沟沟里建立起电商服务平台,形成“网上订单、田头发货”的网络销售模式。来自南宁的企业也十分看好峙浪这片土地,一下就投入300多万元,又在洞浪村建立起了300亩百香果基地,并在乡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进一步扩大思陵200亩黄金薯和300亩柠檬、派台村150亩山红蜜柚、洞浪100亩火龙果等种植基地建设,辐射带动了全乡周边黄金薯、百香果等7种产业发展,结对帮带103户贫困户。当年网络销售黄金薯产值就高达3030万元,效益发挥了出来。

打开了局面,黎明华又把眼光盯上了砂仁。峙浪有种植砂仁的传统,砂仁一直是当地农户的一项重要经济收入来源。砂仁价高好卖,素来不愁销路,是中药界的“皇帝女”。但发展多年,全乡砂仁种植却徘徊在4000-5000亩规模。黎明华上任后挺奇怪,摸了半天才弄明白,原因主要是多年来整个乡仅有一家企业或合作社管控销售,“一统天下”。没有竞争便没有发展,黎明华深知个中道理。他想引进竞争机制打破这种局面,出路或办法即是让多家公司或成立多个合作社共同经营,这样才有可能真正把砂仁做强做大。但他刚把想法跟合作社老板提出,立刻招来强烈的反对或抵触。人家骂他是“搅屎棍”,居心不良,想抢地盘,坏他“好事”。黎明华本来就是个倔强的人,认准的事非干到底不可。他一次次到老板家喝茶聊天,摆道理讲前景,谈发展壮大后农民与销售商共赢的局面,一番番苦口婆心,一次次厚脸皮子,却换不来丁点的春风化雨。人家依然不理不睬、毫不松口,时不时还招来破口大骂。工作一度陷入了困境。

偏偏这时,那密的“女王”农平平频频“窜出来”,她的上访频率更紧更密,路线更远更长。可气的是,她不光自己上访,还鼓动隔壁钦加村一个中年妇女曾小小一起上访。钦加村曾小小四十多岁,上访缘由是因为乡里借用了她家的三华李果园开现场会没有支付所谓的“场地费”。“农女王”便像茫茫森林里十分寂寞而嗅味敏锐的“猎手”,抓住了机会、找到了“统一战线”的战友,而迅速把她拉到了身边。

有点像古代武打镜头。长袖飘飘、披头散发、大包小包全副武装的两个女人,整天风风火火,一路上车下车,进机关窜办公室。她们见人就诉苦、遇“官”便跪拜,到处都能听到她们大呼小叫的声音,见到她们声泪俱下的场面。

而受累的自然是基层干部。黎明华都记不清自己多少次亲自去领她们回来了,光上门劝说,那舌头都快变成了化石。用他的话说,愚公仅是一番决心便感动了上天,替他搬走了太行和王屋两座山。而面对“农女王”,他竟不知拿出什么才可以感动她。

“大姐,不要再添乱好不好?有什么问题坐下来细谈。”黎明华希望细雨润物。

“你们干部偏心,与村里人联合起来欺负我。你们让我不好过,你们也别想过好。”对方的回答却铁板钉钉。

“你干吗非要那块地?你要了那块地,那村里的舞台建在哪里?除了那块地,只要乡里能解决的,我们给你办。行不?”

可人家偏说不行,怎么办?并非话不投机半句多,关键是触及了原则问题。难道原则问题是可以交易、可以退让的吗?当然不行!黎明华不能在这方面犯错。

一方希望对方变通有所改变,使问题能妥善处理,缓解矛盾;另一方却铁板一块坚决不让,双方都无法再往前走一步,问题仍就此打结。发展到后来,农平平甚至把政府扶持贫困户的各种措施,说成是拉拢腐蚀她的所谓工具。她拒绝接受政府对扶贫户的任何扶持,说:“你们给的这些东西都是不怀好意的。什么扶贫肥料,目的还不是为封嘴用?几包肥料就想收买我,哼,我才不会笨到这种程度。”

人心百态,包罗万象,这就是基层。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这就是基层。天地间还有真爱

年轻时,黎明华中师毕业分配到学校工作后,曾停薪留职到广东打工几年,广东、深圳他比较熟悉,所以一旦有到东部地区执行任务的机会,都毫无例外交给他。

这次的任务依然是控辍保学。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自古以来,谁不把能让孩子读书当作家庭、甚至家族骄傲的大事?子女能有书读,自然有面子,求之不得。新时代,国家为了推动教育事业,投入巨大,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行九年义务教育。可偏偏就有些家长或学生不感恩不重视不珍惜。尤其在农村,因受各方面原因的影响,读书无用论还相当有市场。

辍学的小孩情况不一,所在的地方、居住的地点也千差万别。中国那么大,要找到他们如同大海捞针。为找到有用线索,黎明华一行人不知走访了多少人,做了多少个预案,光记录的电话竟有满满一大本。有一次在乡下,乡武装部长韦黄保还差点被恶狗咬伤。

“说来都是泪。”韦黄保这样对笔者说。

韦黄保与黎明华是中学同学,高大结实也很帅,是一名能说会道、能干事干成事的基层干部,用大家的话说,他属于不可多得的领导型人才。但遗憾的是,他四十多岁、结婚十一年了仍没生育。“问题全在我。”他的话有些暗淡和忧郁,甚至伤感。

韦黄保爱人在县城当护士,因为没有生育同样郁郁寡欢。大家都是文化人,有些事不便太公开,但眼里流露出的东西一清二楚。说到此,韦黄保低着头有些自卑。

“可也不全是我的错呀。医生明明告诫不能喝酒,喝酒会影响药效。”说着说着,他的话渐渐大了起来,“这是在基层。你说,跟群众在一起能不喝吗?没有酒谁跟你来往,谁跟你交心?我这也是没办法啊!”

“基层工作都是酒泡出来”,这个说法虽然有些夸张。但事实上,在边陲少数民族地区,不会喝酒的干部还真不多。“那都是被逼出来的。”韦黄保不胜感慨。

这次两人又风尘仆仆赶到深圳,原因是因为原已劝返的学生中,有9名又跑出来了,其中峙浪中学6名,其他小学3名。他们必须再一次把这9名学生找回去。

这一次,他们离开峙浪已整整15天,却只找到了6名。

为找到这些孩子,经验丰富的黎明华和韦黄保知道得晚上去找。孩子们年龄都太小不符合法定用工年龄,正规工厂没人敢收。他们都属“三无”人员:无知识、无技术、无经验。只有那些招不到工人、又不愿停业,又梦想发财的“黑作坊”“黑车间”“黑店”等胆贼大的“黑心”老板敢用,赚的是他们廉价的劳动力剩余价值,挣的都是昧心钱。因此,只能趁天黑,往偏僻、道路崎岖或泥泞的地方去摸、去探、去找,这是那些黑厂、黑店或小厂、路边店的特殊居所。而往往,这些厂或店都待夜深人静时才开工。

这样,两人就不得不牺牲睡眠时间,还得时不时冒风险。

派台村的刘家是贫困户,夫妻俩生养有三个女儿,大的十一岁,小的才七岁。因为父母好赌,又重男轻女,所以不仅不给她们读书,小小年纪就带她们出去打工。黎明华和韦黄保千辛万苦才在中山市乡下找到这家人。当时,他们正挤在一间由废弃的又小又破又烂的旧厕所改造成的房里,里面臭气熏天。已经晚上九点多,夫妻俩才刚做晚饭。另一边,三个女儿围着张大桌子正赶做不知父母从什么地方领回的工――一大堆塑料花。灯光下,花骨朵般的女儿们个个面黄肌瘦,神情麻木。

看到这种情景,两名乡领导眼睛潮湿了。他们抚摸着小女孩的头,久久不出声。此刻,他们才深深体会到,作为基层干部、作为这些孩子们的“父母官”,自己肩上的担子实在不轻。甚至那分量,比太行、王屋还重啊!

回到峙浪,乡里马上为刘家办了低保,把该落实的政策都补上,并把三个女孩委托给她们的外公外婆监护。离开中山的那一天,韦黄保跟三个女孩的父母商量说,你们得留些钱给小孩作生活费啊。可当父亲的却一口回绝:哪有钱?一分也没有。看着当父母的如此狠心,无话可说的黎明华和韦黄保,不得不从自己的腰包里各掏出500元凑齐了1000元送给几个小姑娘作生活费。

其实,远不止如此。难的是劝返回来后的保稳问题,这关系到学校、家庭及其生活环境的影响。有的人自由松散惯了,受不了约束,回来没几天又走;有的人父母不在身边,回来后爷爷奶奶管不了,他们只把学校当旅店……情况十分复杂,这无形中增加了干部们的工作强度。

为保稳,乡里的干部们使出了浑身招数,电话约谈、加微信好友、上门结朋认亲,甚至给他们当义务教师、代替他们父母行使关爱职责等等。干部们说,只要他们能“呆”得住,当什么我们都心甘情愿。为把扶贫攻坚真正搞好,大家都豁出去了!

人大副主席苏婷的奶奶105岁了,本来挺健康的一个老人,没想在脱贫摘帽待验收节骨眼上突然病重。家里人不停来电催,说十分疼爱她的老奶奶已数度昏迷、数度“回光返照”,然而醒来便嚷着非要见亲孙女不可,不然不肯合眼。苏婷知道,这时候如何走得开?连请假的话都不敢提出来啊。一个萝卜一个坑,干部们哪个没有自己的工作,谁又可代替他人完成任务,都走了工作怎么办?所以,她咬着牙含泪打电话给父亲:“再给奶奶打支强心针吧,挺过这关再说。”其实,这招她不知用了多少次。为能延长与奶奶“再见面”的机会,光人参她就买了5000多元,仅仅是因为听别人说老人喝人参汤可延长寿命、错开生命时差。幸运的是,或许真是上天被她的孝心所感动,更或许是因为百岁老人为孙女的诚心所鼓舞,竟然一次次战胜了死神的召唤,把最后的时间拖延到了今年春节期间,直到能摸摸最爱的亲孙女一把,才满足地把眼睛永远闭上。

那兵村第一书记黄善华本是自治区民宗委干部,到峙浪工作两年,也早把自己当作了峙浪的一员。2017年11月他爱人住院动手术,正是最需要他的时候,可第二天,他却因为村里来电通知要开会,不得不离开医院赶到了100多公里外的那兵村。2018年他母亲过世时,因为正值上级来检查,当天他还奋战在第一线,直到做完手上所有的工作,半夜才急匆匆赶回武鸣老家。区民语委女干部王江苗自告奋勇到派台村任第一书记,刚驻村时遇上的最大困难就是语言不通、与群众沟通不畅。但她毫不气馁,用自己的双脚在派台各村屯不停地走,把欢笑和热情奉献给群众。特别是她善于用心去关心、去爱贫困户,把群众当亲人,在当地一直传为佳话。良风屯的潘杰东自爱人去世后,他和儿子及女儿一家三口陷入了绝望境地,生活一度十分困难,大儿子甚至书也不想读了,成了乡里控辍保学劝返的对象。得知情况后,王江苗主动上门排解,帮潘杰东打扫乱作一团、垃圾成堆的家,又买来了新床、新被子,还特意为他的女儿买了一盏台灯。在她的帮助下,一家人重新树立起了信心,潘杰东的大儿子也安心下来投入学习中。去年台风“布拉万”登陆广西时,原本休假在家带孩子的王江苗接到通知后十分焦急,当时爱人又上班有事回不了家,而她实在害怕群众不了解风灾水灾的严重性错过了防范最佳时机,造成不必要损失。情急之下,她竟把才两岁的儿子反锁在家中,毅然开车直奔派台村。直到中午,忠厚老实、长期支持她工作的爱人下班回家,看到哭哑了嗓子的儿子一副凄惨可怜相,不禁又悲又气,拿起电话第一次对她大发脾气……

印象里人们总以为,舍小家顾大家、舍身忘我,只有硝烟年代才会有。而谁又知道,在和平新时代的扶贫攻坚中,哪里没有这样的故事?什么地方又缺少可歌可泣的典型?其实,扶贫攻坚就是战场,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

“谁才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用我的话理解,我们的干部们、尤其是基层干部都不容易啊。”黎明华深有感慨。其实,他说的也正是他自己。

原从深圳劝返回来的峙浪中学阿轩、阿啸等六名学生读完八年级,九年级开学时又不见了踪影,千辛万苦的努力又一次失败。一打听,原来几个人又结伴去了广东。一次漫长而艰难的“寻亲”之旅又拉开了。好不容易才找到他们,可是几个小孩对于上学却犹疑不定,个别家长甚至不支持小孩再回峙浪。阿轩的母亲已给儿子找了份在化工厂的工作,收入挺不错,所以她说反正毕业后都要出来打工,晚打不如早打;阿宁的父亲则担心大人不在身边,把小个子的儿子丢在家会被人欺负……没办法,黎明华和韦黄保两人只能天天在他们的“家”中磨。黎明华从辍学对小孩人生的影响谈起,再谈到过早在化工厂工作对未成熟的小孩身体健康存在的隐患和危害等等,一聊就聊数小时、甚至数天,直到做通家长的思想工作为止。另一位辍学对象更奇葩,这是一个长得很秀气的女孩,虽然才十五岁可已出落得亭亭玉立。她辍学的原因很简单,学校生活太单调、太枯燥,她要到花花世界去提前享受人生。相约见面的地点在一家咖啡厅,一见面让黎明华两人吓了一大跳,因为对方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完全一副城里人模样。更吓人的是,刚坐下她便从精致的皮包里掏出一包烟,自己点了一支抽了起来,还要递给两位“父母官”品尝。两人一下就傻了眼,明白这次工作难度系数更大了。想了半天,两人不得不改变策略和方法,他们先是把小女孩带到大学里去玩,让她熟悉校园环境,感受读书氛围,然后又去大工厂、车间转,看人家工程师们是怎么生活的,让她体会到有文化和没文化的区别,比较知识含量的重要性。最后,小女孩终于打消了念头,跟了回来……

人找回来后,黎明华还得经常到学校去找小孩们了解情况,到家去家访,问问他们吃得怎样?书读得怎样?生活方面还有什么困难?他还要给他们上励志教育课,“下个学期你们就小学毕业了,答应伯伯,明年9月份我们一起上初中好不好?”他还保证说只要有伯伯叔叔们在,你们放心。为了让从小就没父母、一直跟外婆生活的阿啸安心读书,他自掏腰包每月赞助200元给阿啸作补贴用。

可那时,黎明华的小儿子也正在住院,正是需要花大钱的时候……

(连载作品未完,待续)

新闻推荐

天等纪委赴宁明考察学习乡镇纪委信访举报规范化建设工作

天等讯天等县纪委调研组近日到宁明县城中镇开展乡镇纪委信访举报规范化建设调研。通过实地参观、面对面座谈等形式,了解学...

宁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宁明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