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七旬老人11年爱心捐款不停歇 被称为“捐款大叔”的冯启才参与公益捐款已成为习惯
冯启才收到的捐款荣誉证书摆满了桌子。
今年74岁的冯启才,是南宁市青秀区新兴村的一位普通居民,被称为“捐款大叔”,十几年来,他几乎每年都会捐出一笔钱,数额在50元至200元不等。对他来说,捐款就像吃饭喝水,如果没有捐款就觉得浑身不自在。
连续十几年到多个机构捐款
进入人生的第74个年头,冯启才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除了糖尿病、腰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最近还患上了胆囊结石。前几天,腿脚又突然疼痛起来,他走路也不再像以前那般健步如飞了。每天待老伴出门买菜后,他一大半时间都蜷在20多平方米的屋子里,要么坐着看电视,更多的是拿起每天的《南宁晚报》翻阅一遍又一遍。
3月24日,记者来到他家里,老人怕记者找不到路,特意拖着病腿到路口接。“我手里拿着今天的《南宁晚报》,这样你们就很容易认出我来了。”看见记者来访,老人一下精神起来,满面笑容,“你们来了,屋里有点小,对不起了。”老人扶着病腿,拉了张凳子给记者。
待记者坐定,他从屋子角落拿出两个塑料袋,小心打开,盒子里有几瓶药,还有一大沓单据,更多是捐款的荣誉证书,这些都是他捐款的凭证。
十几年来,他几乎每年都会捐一笔钱,数额在50元至200元不等。记者粗略数了数,从2008年起,南宁市慈善总会每年都会给老人发一本捐赠荣誉证书。此外,广西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基金会、广西见义勇为基金会、南宁晚报“暖冬行动”、“美丽南宁·清洁乡村”、海地地震、昭通地震、汶川地震、玉树地震、慈善一日捐等都见到老人捐款的身影。
看完这些,冯启才又翻开一张卷了毛边的纸,小心翼翼地铺开,从中抽出两沓巴掌大小泛黄的纸。老人笨拙地翻开,一张快要揉碎的报纸写着“我区遭受严重冰冻灾害,南宁市慈善总会向社会发出了倡议书”,时间落款是“2008年3月27日”,那天老人掏出仅有的钱捐了50元,当时他的养老金每月不到500元。2008年5月21日,汶川地震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老人第二天又赶到了南宁市慈善总会,再次捐了80元,在南宁市红十字会的捐款倡议活动上,他又捐了100元。
捐款成“瘾”到处寻找求助者
冯启才频繁捐款并奉献爱心,最早可以追溯到1960年。那年1月,崇左宁明县启动322国道宁明县段卡防桥工程建设,“我也想做志愿者”。他向负责工程建设的主建单位自动请缨,积极参与宣传工作,还跟随师傅们晚上上山扛拉方石,参与劳动几个月,没要一分钱,单位赠送他一件圆领白汗衫,老人还记得汗衫上面印着“卡防工程奖”“宁明县公路工区”“1960”等字样。
此后,他就经常参与社会上各种公益活动,有时候从微薄的工钱里摸点钱出来,投进捐款箱。更多是自己跑到邮局或者南宁市慈善总会、南宁市红十字会、广西红十字会等公益机构捐款。
2011年,冯启才办理了社会城镇养老金,他有了更多时间,但养老金当时也不过每月五六百元。多年来,因为捐款,他积累了丰富的捐款经验。他看电视,总盯着滚动播出求助信息,“有的时候还没记完,它就过了”。为了不上当受骗,他专门买了报纸,查找上面的求助信息,为了更好地查阅新闻,他从2004年起就开始订阅《南宁晚报》,一旦报纸上一些公益机构发出倡议,他便第一个响应。
由于冯启才每年去南宁市慈善总会捐款都会固定在12月12日,南宁市慈善总会不管是新员工还是老员工,都对他印象深刻,即使叫不出他的名字,也能准确说出他就是“每年12月12日过来捐款的那个老人家”。南宁市慈善总会的负责人更是对老人的善举竖起了大拇指,称赞道:“老冯,每次捐款你都第一时间赶来!你这一辈子都在做好事,非常难得!”
省吃俭用每日南瓜萝卜下稀饭
冯启才和老伴梁碧娟以及女儿,都在南宁干着普通的活儿。生活平顺,女儿时不时来看他。
对于父亲捐款的事,女儿还是有一次在电视上看到记者采访才知道原来父亲“一直在做慈善”,并且从未间断。冯启才不太明白“慈善”二字,在他的字典里,只有“帮忙”,“南宁人常说‘能帮就帮’,小时候我们家里兄弟姐妹多,都是靠着街坊邻居帮忙才渡过难关。现在我能够在有生之年,多帮一下其他的困难户,也是一件行善积德、回馈社会的事”。
一辈子捐了多少钱,冯启才没有统计过。
实际上,他并没有多少钱,收入只是每月1400多元的养老金。日常生活他过得很拮据,一日三餐,只能吃稀饭,配菜是南瓜或者萝卜。
冯启才认为,能够帮助别人,让别人心里有个念想。他也知道自己的一两百元,对于求助者是杯水车薪,但他还是坚持送钱,有时在去捐款的路上迷了路,找不到要去的机构和单位,但这都阻止不了他去捐款:“只要有心,肯定能问得到。”
据《南宁晚报》
新闻推荐
营造勇于担当作为、争相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 崇左市表扬第一批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先进典型
本报崇左讯(记者罗承品)2月27日,在崇左市做好“两篇大文章”打好“四大攻坚战”2018年总结暨2019年部署动员大会上,第一批崇...
宁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宁明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