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都是干出来的” 江州区创新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见闻

广西日报 2021-12-10 07:53 大字

本报记者陈明桂通讯员陆华勇

冬日暖阳,记者走进崇左市江州区驮卢镇驮柏村新村屯,只见水泥路硬化到村民家门口,路灯、舞台、广场等配套基础设施一应俱全。一幅环境整洁、舒适宜居的美丽乡村画卷展现在眼前。

“这一切,全靠我们有一个会‘赚钱’的女支书。”村民蒙汉能说。

“会赚钱?”记者有些好奇。

“不是真的去赚钱,而是群众出力,政府出钱。”被夸的村支书吴品志有些不好意思。

原来,今年以来,江州区扎实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在整治村庄过程中,采取“竞争奖补”办法,整合涉农资金9000万元,用作屯内基础设施项目开支。

“美丽乡村都是干出来的!”在吴品志的带领下,驮柏村6个屯积极投身乡村建设,争取到15个项目,投资额达205万元。吴品志由此也被誉为江州区“最会赚钱”的女支书。

今年以来,江州区按照“政府主导、社会联动、全民参与、整体推进”工作思路,把农村环境卫生整治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优化农村人居环境的出发点和突破口,在高起点谋划、高标准推进、高效能管理等方面精准发力,促进农村环境面貌不断改善,群众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全面提升。

竞争奖补,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今年以来,江州区出台方案,整合9000万元涉农资金,作为“竞争奖补”专项资金,用作屯内道路硬化、排水沟、路灯、篮球场、舞台、文化活动室等开支。

“过去我们搞乡村建设是平均主义,现在不同了,虽然江州区辖区内所有村屯均可申请,但前提是要完成‘三清三拆’环境整治和建立长效管理机制,通过验收的村屯才可项目落地。”江州区副区长卜国雄说。

“认真干,就能争取到项目,村子就会变美。”文件一出,引起群众争相热议,村屯环境整治工作很快热火朝天开展起来。

据统计,截至目前,江州区累计有730个村屯申报项目建设,共有1000多个基础设施项目直接落户村屯,不断刷新乡村的“颜值”。

“通过努力获取项目,村里交通条件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凭借优越的地理和自然条件,我们引导村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及农副产品外销,提高了村民收入和村集体收入。”江南街道渠显村村委会主任罗伟宁说。

现场观摩,比学赶超争创一流

“了不起,这是怎么办到的?”在驮卢镇驮柏村,人们团团围住吴品志,向她讨取“真经”。

“我把‘三个一’工作法教给大家。”吴品志毫不保留:一盘棋,即规划先行,做到屯屯有亮点有景点;一股力,即发挥和强化党员、骨干的感召力和凝聚力;一条心,即村两委、屯干、群众合成一条心。

“你们行,我相信我们也能行!”大家表示,现场观摩先进村屯的经验做法及成效,开阔了眼界,找到差距和不足,对做好乡村振兴工作信心更足了。

板利乡那陶村村委会主任何日伟观摩后深受启发,回村后便积极发动群众,开展“三清三拆”后,同时以申请涉农项目助推乡村振兴为契机,修订村规民约,建立村庄共建共治共享的长效机制。目前,全村4个自然屯全部通过核验,共申请到13个项目,投资额241万元。

干部返乡,助力乡村风貌提升

“返乡干部见多识广,乡村振兴方面有思路、想法,我们跟着干,准没错。”左州镇那坎村村民黄海星说。

该区积极发挥本地干部熟悉村情民意的优势,从各部门派出江州籍2000多名在职在编干部,利用周末或节假日时间返回原籍协助开展工作。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干部返乡参与美化家园,带回的不仅是政策、资源,更多的是影响和凝聚力。”江州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左涛说。

为了动员村民拆掉围墙,让村庄变得通透敞亮,江州区政法委干部孙敦俐带头先拆了自家的围墙,并发动群众积极拆围墙。同时发动村民利用房前屋后腾出来的空地,种上花草树木、瓜果蔬菜,让村子旧貌换新颜。

江州区教育局干部蒙志新回到故乡濑湍镇仁良村后,建议理事会摸清需要拆除的房屋数,在村里微信群公布。然后让自愿拆除的农户,在微信群接龙。没有接龙的农户,多是抱有“等一等、看一看”的观望心理。对此,蒙志新主动上门动员,并带他们到外地观摩,最终全部拆除。

“走出去的干部,在村民眼里是‘成功人士’,在村里有威信,说话有威力,村民信服。”濑湍镇仁良村村民陆华杰说。

截至目前,江州区返乡报到干部达5600人次,引导村民开展“三清三拆”村屯888个,完成全域环境基本整治村屯300个,建成村屯小公园、小广场等250座。

新闻推荐

崇左 五个黑臭水体整治达标 三个直排口实现晴天基本无生活污水直排

本报崇左讯(记者/管林华)10月12日,记者走进崇左市江州区江南路的杭州小笼包店,一缕清风从厨房吹来,店主袁文钧正忙着揉面团。...

崇左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崇左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