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雨季来临 专家提醒警惕毒蘑菇中毒
6-8月,雨季来临,气温逐渐升高,是野生菌生长旺盛期。在农村地区,野生蘑菇容易采摘,也容易误采误食引起中毒,但目前没有简单易行的鉴别方法。为避免毒蘑菇中毒,崇左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议广大市民不买不卖不采摘不食用野生蘑菇,如不小心食用野生蘑菇中毒,最好就近送医治疗,进行进一步救治。
就如何预防野生蘑菇中毒,专家给出以下六点建议:
一、头上戴帽(菌盖)、腰间系裙(菌环)、脚上穿鞋(菌托)的菌子多有毒,尽量不吃。
二、亚稀褶红菇,俗称“火炭菌”,是中毒最严重的毒菌品种,历年来已造成多人中毒、多人死亡事件,而外形极为相似的密褶红菇、稀褶红菇却是食用菌,一般人很难区分,需要专业人员结合显微镜及分子生物学鉴定手段才能进行准确鉴别,建议这类菌子最好不要食用。
三、最好不要吃杂菌。不要轻易相信所谓的“民间方法”去分辨菌子是否有毒,以色彩、有无汁或断面是否变色、是否生蛆或生虫来判断菌子是否有毒的说法都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四、定要煮熟炒透。见手青等牛肝菌未煮熟炒透会中毒,可能出现“小人国”幻觉。
五、吃菌子最好不饮酒。酒精可以促进毒素的吸收,也可能与毒素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毒素,从而加重中毒症状,因而吃菌时最好别饮酒。
六、吃菌子中毒必须立即就医。凡是在吃过菌子后,有头昏、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烦躁不安或其他不适者,都应立即就医。同餐进食者不论症状轻重,均应立刻到附近的医院进行观察诊治。在吃了食用菌10分钟后至72小时内,如果感到头昏、恶心、呕吐、腹泻,或有其他不适,基本原则就是就快、就近到医院就诊,对于没有就医条件,或者情况紧急,在等待医生来的过程中病人可在家里先采取一些方法减轻毒素的损害。如果反应是在吃菌后6小时内发生的,毒物仍然停留在胃里,还未被吸收到血液中,这时可以先采取催吐、催泻的方法使毒素尽快排除体外,具体方法是用鸡毛、筷子、手指伸进口中刺激咽部,喝下大量的盐水或服催吐药物也可以帮助呕吐。如果病人吃了毒菌后没有腹泻反应,体质较好的可用导泻的方法,体制较差的可用温盐水或肥皂水灌肠。另外,喝水也对稀释毒素在体内的浓度有一定帮助。就诊时最好携带吃剩的菌子或未烹饪的新鲜菌,并向医生说明菌子的来源、烹调方法、进食数量等,以便医生根据毒素的不同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医生治疗可能还会采取洗胃、输液等方法,洗胃后病人可自服2一3个鸡蛋清以吸附残遗毒物,输液则是为了稀释和排除部分毒素,病人应予积极配合。
专家提示,一般误食毒菌会有下列4种类型的表现:
一是胃肠炎型。这种中毒表现较为普遍,约占80%。具体反应是,进食毒菌后10分钟至2小时内出现无力、恶心、呕吐、腹痛、水样腹泻等症状,一般不发热,严重者会导致脱水,引起周围循环衰竭。引起这类中毒的有黄粘盖牛肝菌、黄粉末牛肝菌、苦粉孢牛肝菌、毒红菇、臭黄菇、腊伞、月光菌等等。
二是神经精神型。它除了胃肠炎表现外,还有精神兴奋、精神锴乱和精神抑制等症状。如俗名“红见手”的褐黄牛肝菌,吃了以后会先出现头昏、恶心、呕吐症状,然后有烦躁、幻听、幻觉、妄语等怪异行为,少数人还有迫害妄想,出现类似精神分裂症的症状。食用者会感觉面前有活动的小人或动物,进而有打人毁物、狂奔乱跑,甚至出现伤害行为。毒绳伞、豹斑毒伞的误食者则会出现呕吐、腹泻、出汗、流泪、心搏减慢等副交感神经症状。这类中毒病人经治疗后就可以恢复,且无后遗症,死亡率很低。
第三种是溶血型。进食毒菌6至12小时后,除有胃肠炎型表现外,还有贫血、肝肿大等症状。如鹿花菌就可能引起此类症状,但其所含毒素加热到100摄氏度就可被破坏。
第四种是多脏器损伤型。在进食毒菌10至30小时后,先有胃肠炎型表现,然后出现肝、脑、心、肾等多脏器损害的情况,以肝脏损害最为严重,部分患者还伴有精神症状。此类病人病程2至3周,由于先期症状是胃肠炎表现,往往容易被误诊,又因为会出现病情反复,有时还会中断治疗。引起此类中毒的有白毒伞、毒伞、毛柄白毒伞、鳞柄白毒伞4种菌子。
专家提醒,不小心食用野生蘑菇中毒后,一定要关注以下几点:
一、关注“潜伏期”,6小时以上很危险什么叫潜伏期?就是从吃到出现症状之间的时间间隔,一旦超过6个小时,要立即到县级以上医疗机构救治,切记!切记!!含有鹅膏肽类毒素的蘑菇引起的中毒症状明显表现出四个阶段:潜伏期(6~12小时)、胃肠炎期(6~48小时)、假愈期(48~72小时),内脏损害期(72~96小时)。故误食此类蘑菇一般发病较慢,这样沉得住气的杀手很容易让人在初期察觉不到,耽误治疗。
二、关注“假愈期”,切记留观2-3天
误食有鹅膏肽类毒素的蘑菇除了在初期让你无所察觉以外,中毒后的第2-3天它还有个“假愈期”,发生在中毒者恶心、呕吐、剧烈腹痛之后,中毒症状消失,让中毒者觉得自己快好了,于是让人放松警惕,急着停止治疗急着出院回家,一旦错过了假愈期,耽误最佳抢救时间,再次入院救治成功的几率很低。只能说,这样一种蘑菇,作为致命杀手它真的很狡诈,但对于人类就很令人毛骨悚然了,因此,蘑菇中毒症状好转后,一定要耐心观察2-3天,看肝肾功能有没有明显变化,绝不能掉以轻心。
专家指出,老百姓在采集、食用野生菌普遍存在两个盲点:一是采集、食用野生菌时没有想过要去判断野生菌能不能吃?二是对毒菌危害认识不够,把菌中毒当作胃肠道疾病来处理,耽误了治疗时间。因此,专家针对辨别、食用野生菌的5大误区给出回应:
误区1:外观鲜艳的菌才有毒?一般来说,毒菌的颜色比较鲜艳,有疣,毒菌的帽子上会有疙瘩,还有的有红斑。但野生菌分为很多种类,外观看上去都差不多,有的能吃、有的极毒。
误区2:味道刺鼻的菌才有毒?一般的毒菌摘断以后会有浆汁流出来,味道刺鼻。但实际采摘野生菌的过程中,发现有些毒菌也没有异味。
误区3:用葱白、大蒜能测出菌有毒?有些民间传统方法说用葱白在菌盖上擦一下,如果葱白变成青褐色,证明有毒,反之则无毒。毒菌煮熟后遇上银器往往变黑色,遇大蒜变蓝色或褐色。这些检测方法目前都没有可靠的结论证明是完全有效。
误区4:牛奶结块说明菌有毒?有人说将少量新鲜牛奶洒在菌表面,如果牛奶在其表面上发生结块现象则可能有毒。这种方法和用葱白、大蒜、银器检测一样,都没有科学依据。
误区5:高温煮超15分能杀毒?有些饮食店告诉客人,食用菌内煮熟15分钟以上,能减少中毒发生的可能。高温不能破坏毒菌、药菌的毒性,如果误食毒菌,那怕经过高温一样难免中毒。
食用菌类中毒后果严重,目前还没有针对菌类中毒治疗的特效办法,医疗部门只能采取对症治疗的方式,尤其是误食一些含剧毒毒素的野生菌,死亡率比较高。凡是菌中毒的病人,如果能知道是吃什么菌子而引起中毒,将对抢救和治疗有极大帮助。
新闻推荐
本报崇左讯(记者庞尉婷)6月11日,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谭燕玲主持召开崇左市人大常委会党组(扩大)会议,专题学习《全国人...
崇左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崇左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